首页 理论教育 金石文字辨异序

金石文字辨异序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该文辑自刘世珩《聚学轩丛书》第1期《金石文字辨异》,另见校点本,冯本、国图本、中科本均未录。清何元锡《金石文字辨异后序》誉“为小学家不可少之书”,《清史稿·艺文志》列入经部小学类字书之目。近人杨绍廉有《金石文字辨异补编》5卷。[2]嘉庆己巳:嘉庆十四年,《金石文字辨异》撰成于是年。

金石文字辨异序[1]

嘉庆岁在己巳,阶州邢澍考定金石[2],论辨其文字之异,著为十二篇。乃论古初始制为文,象其形模,独体为先,孳乳为字,以配合而用全。指事、会意、谐声、转注[3],各别为门,或有本无其字,藉假借以传。

自史籀迄小篆,代有变迁。[4]许氏综为《说文》,媲于《典坟》。厥后更趋简易,爰有隶分,减省其点画,以方易圆。惟隶体方,故曲直全半,异乎篆之自然,有不能变篆通假,以繁其篆;有隶变格乎体势,匪以求新。而流失败坏,只求声近,胥易本真。鸿都石经[5],厥迹尚存,核以篆体,变异多端,书经籍如此,矧泛施于简编?又或向壁虚造,予智自贤,撰述诡异,不要究宣。故有同兹一字,其体纠纷,譬一祖异支,几难别夫来云。

又自晋迄唐,正书相沿,操觚执简,咸尚钟繇与右军[6],徒趁姿媚,结构停匀。欧褚虞薛,小学未娴。校《干禄字书》,唯闻平原之颜。[7]而浅夫瞀儒,好尚俗书,罕篆籀之精专,残碑断碣,只供模楷,不暇讨论。有宋欧阳暨赵,[8]博学多闻,集录金石,搜采数千余年,跋尾综括史籍,于文字未研。洪适、娄机编韵以序铨[9],惜覼缕同异,不克究其原,似两造不决,无以息彼烦喧。又以汉晋为断,于用尚偏。

皇清崇古右文,昆山长水,著述在名山,于古金贞石,本本元元。后来继起,有嘉定[10],通六书之学,考正讹俗,世称为贤。蒙得聆其言论,于金石之好坚,著为《访碑录》[11],俾先代遗迹,不没榛菅。复虑篆变为隶,隶变正书,改革班班,著《辨异》一书,统以平水韵,钩贯联绵,因枝寻根,酌流求源,俾因讹识正,俗体以刊。或减去繁重,参经以权,其流变于何时,可按籍以观。

盖自壁经既失[12],六籍之体,惟隶是遵,而刊刻讹异,只施于金石者,难没其雕镌。取正于今,绵绵延延,知受古者,何忍弃捐?或者不察,谓与庾持奇字同类等伦,则搜求隐僻,自远雅驯,蒙何以免于通人之后言?

笺疏:

[1]该文辑自刘世珩《聚学轩丛书》第1期《金石文字辨异》,另见校点本,冯本、国图本、中科本均未录。《金石文字辨异》计12卷,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著成,按《平水韵》编排,共收录自汉至宋元单字2498个。清何元锡《金石文字辨异后序》誉“为小学家不可少之书”,《清史稿·艺文志》列入经部小学类字书之目。除嘉庆十五年原刊本外,另收在刘世珩《聚学轩丛书》,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2001年出版有点校本。近人杨绍廉有《金石文字辨异补编》5卷。

[2]嘉庆己巳:嘉庆十四年(1809年),《金石文字辨异》撰成于是年。考定金石:清洪亮吉《全秦艺文录序》云,邢澍著有《金石札记》;张廷济《瘗鹤铭》诗注谓邢澍著有《金石文录》,《清史稿》及诸家叙述只列《金石文字辨异》。近人张维《陇右著作录》以为《札记》和《辨异》系同一著作。张云:“今以《语石》征之,似《札记》、《辨异》亦是一书,盖北江作《序》时仅为《札记》,及成书后遂名《辨异》。”大概《辨异》《札记》《文录》为同一部书。

[3]谐声:指《说文》六书之假借。

[4]史籀:史籀是周宣王(前827—前782年)的史官,编纂有字书《史籀篇》,早已亡佚。《汉书·艺文志》、《说文·叙》称其字体为大篆。王国维先生《史籀篇疏证》、《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见彭林老师整理《观堂集林》卷7,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认为是战国秦国通用文字。裘锡圭先生《文字学概要·西周春秋文字》(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认为,籀文是“比较复杂的字,其构造往往跟商代和西周文字相合”,也“就是周宣王时代的文字”。小篆:秦篆,裘锡圭先生认为由春秋战国秦国文字演变而成,秦朝建立后,李斯等人整理、统一,成为全国通行的标准文字,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汉字发展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小篆则主要用于刻印章、铭金石。

[5]鸿都:东汉洛阳宫门名,内置太学及书库。《后汉书·灵帝纪》:光和元年,“始置鸿都门学生”。唐李贤注:“鸿都,门名也,于内置学,时其中诸生皆来州郡三公举召能为尺牍词赋及工书鸟篆者,相课试。”唐张怀瓘《书断》:“灵帝好征天下工书于鸿都门,至数百人。”《蔡邕传》:熹平四年,蔡邕奉诏用隶书丹书《六经》于石碑,历时9年之久,光和六年(183年)完成,立于太学门外,供全国人学习。据王国维先生考证,每碑一面约35行,每行75字左右,标准四分体隶书。刻成7年后,董卓烧毁洛阳,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石经受损严重。又《儒林传·序》记述,当时共刻《五经》。洪湛侯先生《中国文献学新编》云:“熹平所刻之经,实为《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七种”,共200911字。

[6]钟繇与右军:指三国魏书法家钟繇和晋书法家王羲之,二人均被推为楷、行书法的代表。欧褚虞薛:唐初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薛稽。唐张彦远《法书要略》引唐徐浩《论书》曰:“欧虞为鹰隼,褚薛为翚翟焉。”

[7]《干禄字书》:唐颜元孙著,计1卷。汉字发展到汉唐,隶楷流行,行草变化,篆书形体笔画渐为普通人生疏。《干禄字书》以四声隶字,每字分俗、通、正三体,收录当时通行的简化字26431余字,注163170余字,并注总189610余字。颜元孙,颜真卿之诸父,官至滁、沂、濠三州刺史,赠秘书监。大历九年(774年),真卿官湖州时,尝丹书该书勒石。颜真卿因受杨国忠排斥,曾出任平原(今山东)太守,故邢澍云“平原之颜”。清《钦定续通志·六书略》误以为颜元孙是真卿的从祖父,云“颜元孙作《干禄字书》欲以训世,其从孙真卿书之于石”。

[8]欧阳暨赵:指宋代欧阳修《集古录》10卷、赵明诚《金石录》30卷等两部金石目录学著作。清张之洞《书目问答》卷2史部金石类:“欧赵二书,其要在目录,故列目录之属。”

[9]洪适娄机:宋洪适《隶释》27卷,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纂成,刻于次年。洪《跋》云:“所藏碑一百八十九,译其文又述其所以然,为二十七卷。”《四库提要》云:“是书为考隶而作,故每篇皆依其文字写之,其以某字为某字,则具疏其下,兼核著其关切史事者为之论证。自有碑刻以来,推是书为最精博。”宋娄机《汉隶字原》6卷,于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撰成,按《礼部韵略》206部列编,分考碑、分韵、辨字、碑目等项,所录汉碑309种、魏晋碑31种,各记时间、地点、书者姓名,是研究隶书的重要著作。

[10]嘉定钱:钱大昕,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精通文字音韵之学。金石文字论著有《潜研堂金石文跋尾》6卷、《续补》19卷、《目录》8卷,共33卷;《经典文字考异》3卷、《唐石经考异》1卷、《竹汀日记钞》3卷(清何元锡编)。

[11]《访碑录》:《寰宇访碑录》,系孙星衍、邢澍合撰,共12卷。扉页有孙星衍的题签,《序》为孙氏所作。收录碑石7706种,每一碑石之下均注明书体、撰者、书者、刻者姓名,年月及碑石所在地,碑石已佚者注明其拓本所藏之处。《清史稿·艺文志》列入史部金石类。有嘉庆七年(1802年)原刊本,另收在《平津馆丛书》、《行素草堂金石丛书》、《丛书集成初编》、《国学基本丛书》之中。蔡美彪先生主编《中国通史》第10册《金石学》对此书评价较高。

[12]壁经:汉代屋壁所出经书。武帝末年,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礼记》《论语》《孝经》数十篇,皆用战国古文字写成。孔安国采用隶定方法,重新摹写整理,字形结构基本保留了古文字的原状。孔壁书出,汉代始有古文家之学。宣帝时,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县)女子发老屋得到逸《易》《礼》《尚书》各一篇,是秦以前写本,李学勤先生《西汉河内女子得逸书考》认为,逸书字体,“从地域看为战国文字中三晋一系”。壁书佚失于魏晋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