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地区农场发展经济的途径

民族地区农场发展经济的途径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央领导的指示,给国营农场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指引我们走新路。回顾九曲湾农场十年来走过的道路,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进一步办好国营农场是有裨益的。国营九曲湾农场坐落在南宁市的东北面,该场是1973年底在部队农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族地区怎样办好国营农场,使之发挥示范作用,国营九曲湾农场的体会主要是: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民族地区农场发展经济的途径——从国营九曲湾农场的体会谈起

黄道业 唐奇兴

1983年8月,中央领导同志在听取全国农垦工作会议的汇报时指出:当前国营农场最大的问题,一个是死,一个是穷。现在我们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官办农场的形式,一句话,就是要彻底摆脱苏联国营农场的模式。我们积30年的经验,苏联那套模式不改,生产力不可能发展。农场完全可以以户承包,一个农场下面有若干个家庭小农场,对上承包,这样就可以涌现出一大批经营人才,农场和职工会很快地富起来。

中央领导的指示,给国营农场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指引我们走新路。回顾九曲湾农场十年来走过的道路,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进一步办好国营农场是有裨益的。

国营九曲湾农场坐落在南宁市的东北面,该场是1973年底在部队农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场土地总面积共23211.97亩,目前已开发利用的面积12722.41亩,全农场现有10个农业队,20个直属厂(场)。现有职工1906人,总人口3484人,其中,壮族占人口的97.79%,瑶族占1.38%,苗族占0.09%,汉族占0.92%。

国营九曲湾农场原是个亏损国营企业之一,1974年,全农场的总产值是31.21万元,接管的第一年就亏损47万元,到1977年,才开始回升,总产值126万元,利润仅3.2万元。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后,生产持续上升,企业扭亏为盈。1978年,总产值达到138万元,利润7.5万元;1981年总产值猛增到391万元,利润46万元;1982年总产值高达504万元,利润20.7万元,上交国家税金23.7万元。1983年的生产形势也很好。民族地区怎样办好国营农场,使之发挥示范作用,国营九曲湾农场的体会主要是:

一、关键在于学科学,用科学促进生产

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国营农场要发展工农业生产,同样要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还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推广科学种田才能奏效。该农场刚办场的1974年,由于缺乏经验,不重视科学种田,粮食产量很低,全场粮食总产仅83.7万斤,平均亩产297.5斤,因而造成了当年亏损47万元,缺粮35万斤的后果。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广大干部职工学科学,用科学的情绪更加高涨。1979年到1980年春,自治区农垦局组织专业队协助该场进行土壤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农场土壤的成土母质为第四纪红土母质,普查稻田面积3314.36亩,其中淹育黄泥田占92.4%,红泥田占6.3%,粉结田占2%,稻田土壤的主要障碍是:有机质含量低,酸性大,缺磷、钾。还有部分稻田地下水位偏高,作物受到还原性有毒物质危害,病害严重,赤枯病发病率占水稻面积的85%,以致粮食单产很低。土壤普查前年产最高的1976年,早稻亩产仅373斤,1978年晚稻364斤。土壤普查以后,该场充分应用土壤普查的成果,推广了良种,加强了管理,使粮食产量明显提高。1982年粮食总产量比1979年增产53.48万斤,增产33.5%,当年早稻亩产量565斤,比1979年增产207斤,增产58%。该场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努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种好绿肥,积制农家肥,增施有机质肥料。过去,由于不讲究科学,绿肥种得少,管理也较差。1979年以前,全场单产没有突破400斤。经过大种绿肥和堆制农家肥后,单产有不同程度的上升。1979年早稻绿肥压青只有30亩,占早稻面积的1.4%,亩产359.6斤;1980年早稻绿肥压青768亩,占当年早稻面积的35.6%,亩产为427斤,比1979年增加68斤;1982年种绿肥996亩,占当年早稻面积的44.7%,亩产565斤,单产比1978年、1980年分别增206.4斤、139斤。第三生产队1980年早稻平均每亩施堆肥30多担,牛栏肥10多担,配合其他措施,当年300亩早稻平均亩产543.6斤,1982年该队继续种好管好绿肥,狠抓农家肥,使亩产提高到719斤。东山生产队有水田210亩,其中红泥田和粉结田占62%,土壤结构差,养分含量低,过去晚稻亩产都在200~300斤徘徊,经科学用肥用水,1980—1982年早稻亩产分别为214公斤、202公斤、282公斤,1983年上半年早稻亩产为581.6斤。

2.合理使用化肥。过去,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对土壤的构成一窍不通,常常造成化肥危害。土壤普查后,为了改良土壤的营养状况,中和土壤酸性,该场增加了磷、钾肥石灰的使用。这几年来,农场要求每亩施15~20斤氯化钾,50~70斤钙镁磷肥,80~100斤石灰,从而使病害明显减少。

3.开好“三沟”,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径流和稻田潜育化。该场大部分水田分布在丘陵谷地,有的处在水库下游和溪沟边。由于过去不注意开好环山沟、排水沟和灌溉沟(简称“三沟”),有部分田块受山洪冲刷,有些长期处于串灌、慢灌和排灌不分家的状况,有些因地下水位偏高,逐渐潜育化,有些是“望天田”。由于尝到了使用科学的甜头,该场发动群众开“三沟”,对2230亩稻田进行全面的整理,仅1979年冬,挖“三沟”就达25000多米,1981年又对1600亩田块的“三沟”进行维修,并架设渡糟。通过这一途径,全场大部分水田可以排灌分家,用水合理,适时露田晒田,并解决了部分“望天田”,保证了粮食增产。

4.抓好科技普及工作,使人人懂科学,用科学。几年来,该场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之前,都先召开干部、技术人员和科研小组会议,然后分头下去执行。有时还通过办训练班的办法,培训科技人员,并有重点地开好现场会。如水稻的播秧、插田到选种,菠萝的种植、施肥、灌溉、催花等,都选择重点开好现场会,并由科技人员讲解有关知识。与此同时,农场印发了大量的技术资料,通过大小会议和多种形式讲科学,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二、必须注意培训农业技术人才

农业技术人才是学科学、用科学的中坚力量。1973年底,全场职工共1200人,大部分都是刚从学校出来的初中、高中生,一部分是从部队复员回来的,没有受过专门的技术培训。为了解决技术力量薄弱问题,场党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认真抓好技术培训工作。几年来,除从大、中专院校深造回场的7人外,还先后送去6人学习经营管理,250多人(次)参加了理论学习,75人(次)进行专门技术培训,这些同志学习回来后,既是技术骨干,又是教师。该场罐头厂是1978年正式加工菠萝罐头的。当时,技术力量十分薄弱,而全厂具有初中文化以上程度的职工占职工总数的50%,为了使职工对罐头加工的各项技术有所掌握,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这个厂每年都要组织一两次培训。1982年5月和12月,厂里请有技术专长的同志给职工先后上了罐头生产工艺操作和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等课程。南宁市卫生防疫站的同志还抽调30人进行考核,及格率达100%。1983年6月,该厂又利用罐头加工的淡季,对职工进行技术培训,仅用4天时间,就上了食品卫生法和罐头生产基础知识等课程,并进行了考核,应试的职工及格率达100%,提高了职工的技术水平,有效地保证了菠萝罐头的生产质量,1983年上半年生产的罐头成品合格率达到部颁标准的98%。该厂菠萝酒车间,由于技术过得硬,菠萝酒味道鲜、质量好,顾客纷纷上门订货。1983年1月至10月,该车间已超额完成全年生产计划,实现利润17.4万多元,比1982年同期增637%。1979年以来,罐头厂共实现利润105万元,上交国家税金57万元。

三、狠抓责任制的落实

中央领导同志在五届四次会议上指出:“要实行经济责任制来克服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十分严重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问题,使企业和职工都有办好企业,挖掘潜力的内在动力。”在五届五次会议上又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要继续稳定、完善和提高农业生产责任制。”几年来,国营九曲湾农场推行了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在农业方面,由于实行专业承包,联产到户到劳力,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病,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几年来,广大干部、职工夜以继日,不分节假日,加班加点奋战,使农场面貌不断改观。东山生产队是推行责任制较早的单位,他们在生产中突出“包”字,使各项生产出现了全面增产的可喜局面。1982年菠萝总产量达16.6万公斤,粮食总产量达10.7万公斤,比1981年增产2.1万公斤,增长24.7%;养猪增重量达1.5万公斤,比1981年增产0.99万公斤,增长190.5%;全队总产值16.04万元,比1981年增收33892元,实现利润33694元,人均产值2113元,人均创造利润443元,上缴利润16929元。除队留积累外,还结余11002元,作为以丰补歉。由于落实了责任制,农业生产发展很快,1982年全场粮食总产量达125万公斤,比1981年增30万公斤,增32%。

在工业方面,执行责任制到车间,工资定额到个人。农场第一砖厂以车间、大班组、机动车单机为核算单位,对主要工序流程的产品移交实行“买卖移交”的办法,各车间“买卖”所得的净产值再分配到各个岗位和个人。另外,直接生产人员平均承包所在车间的共同负担和利润指标,每月结算一次,完成利润指标的,计给基本工资,超额完成利润指标的,按超额部分的40%计为个人奖金,欠利润的,按所欠金额的比率扣基本工资。从此,砖厂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形成了人人关心经济效益的好风气。

过去,农场罐头厂车间由于缺乏经验,管理不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平均主义现象,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造成了原料浪费大、成本高、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为了做到高产、优质、低消耗,场党委除了派一名党委成员长期在罐头厂蹲点外,场长、党委书记还经常深入该厂,和厂里的干部、技术人员深入车间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时苦战到深夜。1982年初,该厂对产品进行了严格的分析和核算,规定了消耗指标,制定了奖罚制度,做到打分有记录,扣分有标准,考核有依据,进一步明确了职工责、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成本逐步下降,原来每100斤通心果修刺后只有32~35斤果肉,现在提高到48~50斤。1982年罐头厂产品每吨成本为1490元,1983年上半年下降了19元。

在畜牧水产业方面的责任制,农场实行定任务、定成本、单独核算、专业承包、超产奖励、欠产不补的办法,从而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发展了畜牧业生产。1982年生猪增重量达13.56万公斤,比1981年增59.5%。东山队饲养员陆爱芬承包养的猪,全年增重量达7767公斤,总收入达12427元,年终分配月工资达96.8元,盈利878元。

责任制落实以后,如何抓好政策兑现,取信于民,十分重要。几年来,场党委狠抓这一工作,每当年终来临,党委立即组织队干、会计等一班人进行财务核算,查账落实,列榜公布。在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的前提下,认真抓好职工工资的落实,年初制定的方案不随意更改。如东山队单定养猪超额部分属职工个人所得,饲养员陆爱芬年终结账月工资为96.8元,队里分文不少,全部拨给。农场通过这一方式消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由于责任制落实到位,各行各业共同努力,1982年全场总产值达504万元,比1981年增26.18%,利润207746元,上交税金234082元。农场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实践证明: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不仅仅是一项根本性的政策。由于实行生产责任制,把生产效果和职工个人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纠正了“铁饭碗”、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弊病,实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因此,落实生产责任制,是办好民族地区国营农场的关键。

四、走农工商相结合的道路

农场执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国利民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摆脱民族地区国营农场长期处于“一死二穷”状态的好办法。

国营九曲湾农场兴办工业,走过一段不平凡之路。1978年以前,由于各类管理体制不能冲破,层层设关卡,处处定框框、划块块,农场没有自主权,只能单一地生产原料,不准自行加工和销售产品,处于被动的地位,使得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生产发展慢,生活水平低,干部、职工不安心。1978年以前,职工工资每月平均不超过26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农场的发展带来了及时雨、定心丸。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明确提出:要努力办好国营农场,强调“搞好多种经营,兴办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推销自己产品的商业,尽快完成农工商联合企业,在农业现代化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从1978年起,农场便从单一的生产原料的框框中冲出来,逐步办起工业和加工业。经过6年的努力,场办工业已初具规模,1982年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场总产值的75.1%。

工业能够逐步成为农场的支柱产业,主要措施有几条:

1.艰苦创业,发展工业。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当年农场就把原来小型的水果加工厂改建成罐头厂。建厂初期,厂内设备十分简陋,只有一台0.3吨/时的小锅炉,几口大铁锅,200平方米的旧车间,而且资金来源十分困难,技术力量薄弱。面对这些困难,农场坚持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缺乏生产设备,他们就采取就地取材,修旧利废的办法:用火砖砌成杀菌池排气箱,自己加工制造夹层锅、通心机等。不懂技术,就走出去,请进来,边学边干。随着生产的发展,资金的增多,罐头厂购进了一批生产设备,工厂设备由1978年的6万多元,增加到现在的35万多元。同时,扩建厂房达5000平方米,预计1983年底竣工,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该厂改建当年,共生产罐头92吨,菠萝酒750吨,总产值719450元,实现利润190260元。1982年,由于进一步完善了经济责任制,罐头、果酒总产创本厂历史最好水平,全年总产值达2750020元,比1981年增长25.4%。在罐头滞销,价低25%的情况下,仍实现利润206000元。

2.综合利用,多层次加工,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生产。农场积极利用自己生产的菠萝鲜果为原料,除加工罐头外,还生产菠萝酒、菠萝汁、菠萝脯、菠萝汽水、菠萝汽酒、菠萝蜜等。同时,利用过剩的粮食加工白酒、米双酒、竹香佳酿酒等,还利用山上的稔果,加工稔果酒。在产品的销售上,努力做到价廉物美,薄利多销。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做到遵守合同,讲究信用,很受用户的欢迎。目前农场各种产品已行销全国15个省区市和区内43个县社。此外,该场还利用靠近南宁市,交通方便,红砖及副食品供不应求的有利条件,发展红砖、生猪、鸡鸭、淡水鱼等生产,及时供应市场。

由于农工商并举,该场实现了“三利”:利国家、利企业、利个人。利国家,就是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商品,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积累。从1978年起,全场工业总利润615万元,上缴国家税金78万元。利企业,就是为生产不断发展,盈利不断增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利职工,就是职工物质和文化生活不断改善,福利待遇不断提高。1982年,职工工资由1977年的月平均25.55元增加到42元,职工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实践证明,农工商并举,对于加快民族地区国营农场经济建设步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

回顾过去,信心百倍,展望未来,前途光明。目前,国营九曲湾农场的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关于办好国营农场的指示精神,解放思想走新路,进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决心为建设现代化的、富裕的国营农场而努力奋斗。

(原载《广西民族问题研究》论文集1983年第一辑)

作者简介

黄道业,简介详见本书第18页。

唐奇兴,1952年10月出生,广西都安县保安乡人,1973年12月参加工作,广西民族学院(现为广西民族大学)中文系毕业,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历任九曲湾农场职工,农场党委秘书,教育科科长,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九曲湾中学校长、书记等,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