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那些难忘的户口故事

那些难忘的户口故事

时间:2022-0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纸户籍,决定了吴玲的命运。2010年初,儿子出生后,他把妈妈接来照顾家里。邹强说,儿子虽然在北京出生,但上的是河北户口,妻子住院期间的费用没法报销,产检及生产前前后后花了3000多元。2009年年底,他妻子生了一对双胞胎。因为没有深圳户口,孩子不能参加医保,所有花费只能由自己承担。本次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就是倾向于方便农业人口转移。

文_刘春正 张 文 欧阳洁 周庆华

一纸户籍决定命运

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人,因“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分,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吴玲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农村,尽管父亲当时是国家职工,属于非农业户口,但根据195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婴儿在出生后1个月内须申报出生登记,并随母落户,因而母亲农业户口的性质也就决定了吴玲的户口性质。

一纸户籍,决定了吴玲的命运。1957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各单位从农村中招用临时工的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城市“各单位一律不得私自从农村中招工和私自录用盲目流入城市的农民。农业社和农村中的机关、团体也不得私自介绍农民到城市和工矿区找工作”。甚至规定“招用临时工必须尽量在当地城市中招用,不足的时候,才可以从农村中招用”。

中学毕业以后,眼看着“非农业户口”的同学被招工了,而吴玲唯一的选择就是返乡。

返乡回家后没几年,吴玲就结婚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正因为结婚,她错过了一个拥有正式工作的机会。那时候,她的父亲正该退休,因为她已结婚,按规定不能接班了,就不得不让中学刚毕业的妹妹接了父亲的班。

而吴玲的同学张海洋则不同。张海洋是“非农业户口”,和吴玲同一届毕业后,刚好他父亲工作的厂里招工,他很顺利地就参加了工作。

期待不再是“过客”

杨光林是一名建筑工人,7年前,他和妻子带着1岁大的儿子从四川达州的农村来到成都打工,水泥工、砼工、钢筋工……照他自己的说法,建筑工地上的工种他都“轮过岗”。建筑工是苦差事,所以收入在农民工当中算比较高的,加上妻子在一家路边小餐馆帮厨,一年下来,两口子省吃俭用能攒下一两万元。但是,这些年,老杨一家还是在成都找不到归属感,他觉得自己只是这座大城市的“过客”。

由于建筑行业流动性强,买社保一直都让杨光林非常头疼。“我没有本地户口,只能通过用工单位购买综合社保。但是像我这样在工地打短工的,今天在这家做水泥工,过3个月又去那家做钢筋工,不可能长期固定,社保也从没有办妥过。”老杨说他以前干过活的工地,对外来农民工都是能省则省,社保、医保这些基本没有。

由于没有保险,一家三口生活在成都,总是觉得心里没底。平时小病小痛忍着,比较严重时,就去小诊所随便开点药,甚至到“黑诊所”求医。

最让杨光林头疼的,莫过于孩子的上学问题。老杨的儿子刚满8岁,已经转过两次学。“两家学校都太差了,好学校又不能去。”杨光林无奈地说。虽然成都市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有专门规定,只需到暂住地街道办开相关证明就行,但是好不容易开来的证明,到了学校那儿却没啥用。

“学校说我们是外地户籍,入学要交赞助费,一年好几千,我们咋交得起?”杨光林如是说。

没有户口,生活真不方便

邹强来自河北省衡水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大学毕业后来北京工作已有8个年头,并成了家。2010年初,儿子出生后,他把妈妈接来照顾家里。眼看儿子一天比一天大,邹强觉得不能再等了,咬咬牙在燕郊买下一套88平方米的二手房,总价90万元。付了首付之后,每个月得还房贷3500元。“没北京户口不仅买房受限制,而且价格上也会很吃亏。北京本地人可以买‘两限房’,外地人只能买商品房,价格要贵出一倍。”

由于没有户口,儿子的出生把小夫妻俩折腾得够呛。“孩子生下来之前,我和媳妇都得跑回老家开准生证,还得到单位开初胎证明。儿子出生21天后,再拿着这些材料去医院开出生证明。”邹强说,儿子虽然在北京出生,但上的是河北户口,妻子住院期间的费用没法报销,产检及生产前前后后花了3000多元。“如果有北京户口,可以享受生育险报销费用;即便是北京市的农村户口,也可以走农村合作医疗。我们外地人只能自费。”

儿子上学也是邹强的一块心病。“公立幼儿园上不了,只能选择离家近的私人幼儿园,但每个月学费就得交1200元,这已经是相对便宜的了。”邹强说,自己每个月底薪加提成,税前才8000多元,扣完“五险一金”,拿到手6500元左右,扣掉房贷、儿子的学费、交通费、通讯费等必要开支后,所剩无几。

邹强心里还有一个结——“五险一金”是按北京的标准缴纳,但是领取养老金却只能按老家的标准。“老家的养老金标准比北京低,一个月相差六七百元,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尽管生活压力大,邹强还是坚持留在北京。“北京是一线城市,比二三线城市的机会多得多,办事效率也更高。另外,毕竟来北京这么多年了,待久了总会有感情。”

愿人们都有归属感

家住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的郑建民1995年中学毕业后考上了一所中专,可是等读完4年书,中专文凭已经没啥稀罕的了。

他怀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也为了给家里减少负担,去了浙江杭州的一家纸业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农民工”生涯。因为没有本地户口,公司以及那座城市提供的福利,很多他都不能享受。

几年后,他辗转到了深圳。又过了几年,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在深圳买了房,结了婚。由于工作很忙,他一直没有把户口转到深圳。正因为如此,他被户籍制度第二次深深伤害。

2009年年底,他妻子生了一对双胞胎。由于儿子产下后身体不好,给他治病花了不少钱。因为没有深圳户口,孩子不能参加医保,所有花费只能由自己承担。为了儿子,他决定开始转户口。

通过公司,他把所有的手续都办好了。但是最后,因为他有两个孩子,最终户口没有转成。

他在深圳工作十几年,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缴纳个人所得税,也有房子,但他不是深圳人,到后来甚至他都不愿做深圳人了。虽说如此,他仍然期盼新政策出台,让他在深圳找到归属感。

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有了新的户籍制度,离我原来的设想也更近了。”在哈森路一家汽车修理店工作的张建东师傅高兴地说。

张建东来自安徽亳州的农村,初中毕业后,他学会了修理汽车的技术,就来到商丘,在一家修理店帮别人干活。

几年间,张建东凭自己的技术得到了人们的赞许。渐渐地,他不再满足于给别人打工,萌生了开一家自己的汽车修理店的想法。前年,他看中一个铺面,想租下来,但自己缺少资金和相关技术,又是非本地农业户口,不能就地接受培训以及办理贷款,这让他一开始就吃了闭门羹。

张建东说,开个修车店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只凭自己的技术难以支撑,尤其是车上的电脑系统,是需要经过培训才能上手的。他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只能继续为别人打工。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使张建东重新有了当初的想法。本次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就是倾向于方便农业人口转移。政府应全面提供相应的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并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

这次,张建东能摘掉“农业户口”的帽子,也可以申领居住证,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取得居住证后,我就可以享受政府的免费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