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上海”的古典与今意

“文化上海”的古典与今意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天纲选其近年所作都为一集,命题曰《文化上海》,即秉陈先生之教而矢志于此。此集所写,皆属上海史研究范围,全为上海文化的研究。曰“文化上海”,除秉陈先生之意,以我揣度,尚有古典今意二端。则“文化上海”者,以文“化”今日之上海也,希望上海多一点文化,亦即《易》“以文化成天下”之意。

陈寅恪先生挽王静安先生诗有句:“文化神州丧一身。”盖陈先生以王先生为中国文化之代表而哀其丧也,既哀王先生之丧,复哀中国文化之或随王先生而丧。陈先生情系中国文化,表于诗句,诚令后生矢志关情中国文化,永不敢忘。李天纲选其近年所作都为一集,命题曰《文化上海》,即秉陈先生之教而矢志于此。

此集所写,皆属上海史研究范围,全为上海文化的研究。曰“文化上海”,除秉陈先生之意,以我揣度,尚有古典今意二端。古典者,昔日上海之文化。我尝言:“上海是个有文化的城市,上海人是有文化的人。”上海历史不过七百年,尽管被颁定为历史文化名城,其不能夸古以自高如中国的古都名城,信然。上海历史的突飞猛进,在近代,在五口通商之后。五口通商之前,为广州一口通商,而百几十年之间,广州几无所变化,何哉?与上海同辟为通商口岸的,尚有四埠,惟只上海一口日新月异,变化迅速,独耀其辉煌,又何哉?如果不从文化上去研究,而只着眼于上海的地理位置,商业的发展之类,仍将不明其究竟。天纲此集,足证吾言。集中所着力研究者,如市民意识与上海文化之关系,如晚清独擅胜场的上海市民自治运动,如教会与上海文化之渊源,等等,既着眼于文化,复探源究底,考中西文化之同异,究上海文化之源流及其变化,便能见出上海之异于国内他地所在,明白所谓上海文化者不是虚语,而是实在。且上海文化应属多元,绝非一个含义不明任人臆说的海派所能索解。

所谓今意,或在题外,或在言中。近年上海,确乎变化惊人,不只是外地或域外访客再莅斯地有此惊叹,即使是上海居民,数月足不出户之后,伸出头来亦必叹旧貌之不可复见而多新意。然,此外观之变化也,此房屋建筑之异也,此道路桥梁之拓宽与新构也。如求其实,有识者难免不在文化二字上去思考,因而有惑。经济之兴,如无文化之建随之,或者说经济独腾而文化落寞,终不可恃。考诸上海历史的发展,就不能不重文化。这个文化,绝不只是文化事业所能涵纳,而有其更根本更普遍的内涵。考诸中国历史,汉唐风度,天水文化,其所包容者至大至广,亦是明证。明清之际,某一地域,如山陕之商,也是和两晋之学,之文化,之戏剧,之古建筑,同时与俱进者。人们更熟知徽州文化的称雄一时,其内容包含了徽学、徽商、徽戏、徽菜和徽州乡土文化建筑,而非单一的发展。条件成熟,一荣俱荣;条件丧失,一损俱损。念今日上海,不能忽略历史的轨迹。阅天纲集中诸文,如谈上海文化中心地位的衰退与重建,如提出重塑上海都市形象,如研究九十年代上海文化形象,作者当亦有感于今日上海文化之不张而出此耶?则“文化上海”者,以文“化”今日之上海也,希望上海多一点文化,亦即《易》“以文化成天下”之意。其用心深矣。

天纲的这些文章,在报章杂志发表时甚或发表前我大体看过,我傲然引他为同道。他是一位很有眼光的研究上海文化史的学者,着眼者广,着手者深,是以大有成。约在八十年代初,始识天纲,是被邀去参加他的硕士论文答辩。所作论文是关于《万国公报》的研究,即惊服于他下功夫之深,立论之精与确。距此十多年了,他在卓有成就已是研究员之后,又完成了博士论文,内容乃关于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大事“礼仪之争”的研究。我亦被邀参加答辩。洋洋二十五万言,博涉旁览,立论有据,是这一问题的罕见佳构。一头一尾(指到现在为止),都是有关中西文化交流的教会史研究。如天纲者,可谓深深钟情于文化史的志士。以其勤奋,以其智慧,以其周游外邦所得,必更有大成于中西文化交流史尤其是在华教会史的研究,是可断言;而中西文化交流史,则是研究上海文化史重要之枢纽,可以预期,天纲于上海文化的研究会有更大的贡献。乐为序之如上。

一九九八年一月三十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