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行文化和旅行文学研究

旅行文化和旅行文学研究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郭少棠将旅行分成“旅游”“行游”“神游”三个层次,循序加以阐释,强调对前现代文化传统的跨文化、跨学科分析。不过,龚鹏程与郭少棠都将旅行作为一个文化概念来使用,实际上将旅行形而上化了,有时已经脱离了旅行的现实意义。特定人群的旅行故事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
旅行文化和旅行文学研究_旅行故事: 空间经验与文学表达

旅行研究是当代西方学界的热门课题,其渊源可以追溯至近代欧洲的殖民时代,因此,西方旅行研究有着很强的人类学和后殖民理论色彩,处理的也主要是西方视角的旅行经验。一些中国学者不满于此,他们以中国文化中的旅行经验为依托,试图与西方学者展开跨文化对话,代表著作有龚鹏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论》[32]和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33]。龚鹏程从对“乡土中国”观念的质疑出发,提出了“居与游互动的社会”的概念;又从旅行者心理、旅行者性别、游乐场域、作为旅游客体的自然、游历者的记录等角度,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进行阐发,探讨“游”的观念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意义。郭少棠将旅行分成“旅游”“行游”“神游”三个层次,循序加以阐释,强调对前现代文化传统的跨文化、跨学科分析。不过,龚鹏程与郭少棠都将旅行作为一个文化概念来使用,实际上将旅行形而上化了,有时已经脱离了旅行的现实意义。本书的研究虽然不排斥从隐喻意义上对旅行加以理解和阐发,但是更偏重的仍是旅行的现实层面。

从旅行角度对诗文加以研究的著作和论文数量极多,主要集中在旅行主题、创作主体的旅行经历、旅行文体研究(如题壁诗、游记)等方面。对笔者启发较大的是李德辉的博士论文《唐代交通与文学》。此书绪论说:“从交通的角度研究文学,也就是以创作主体的日常生活特别是行旅生活为考察对象。”[34]作者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探讨唐代文人在七条主要陆上驿道及运河上旅行时的诗歌创作;研究行旅生活对唐诗形式、内容、主题及创作方式的影响;考察唐代交通对唐代的文学传播、文学风格的变化及落后地区文学发展的作用。此文虽然以唐诗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是也涉及部分唐代小说;角度新颖,文献扎实,是从交通角度研究文学的成功范例。

目前虽然还没有对旅行故事的系统研究,但是已有不少学者从各自感兴趣的角度进入这一领域,出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成果。刘勇强《幻想的魅力》[35]一书探讨了非现实题材小说中的“游历见闻系列”,将此类作品分为游仙境、游冥界、游殊方三类,分别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历史与文本的共生互动——以“水贼占妻(女)型”和“万里寻亲型”为中心》[36]处理的是现实题材作品中的两种旅行故事类型,探讨了白话小说及戏曲创作中本事、情节和意义之间的复杂关系。《明清小说中的涉外描写与异国想象》[37]研究的是异国旅行故事,探讨了明清小说涉外描写与异国想象反映的文化心理,并对明清小说的异国想象中最为突出的朝鲜、日本、安南、暹逻分别做了说明。

特定人群的旅行故事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38]系统论述了游民、游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密切关系。作者以《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为例,探讨了游民文化对通俗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论证了通俗文学在游民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杜德桥《17世纪小说中的一次进香之旅:泰山与<醒世姻缘传>》[39]探讨的是《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八、六十九回所写的一次妇女的宗教之旅。作者将此故事解读为隐藏在社会批判话语下的一系列不同倾向的叙事,揭示了小说家的道德洁癖与对邪恶行径的病态兴趣之间的张力。与杜德桥的看法相反,卜正民在《纵乐的困惑》中认为,《醒世姻缘传》的讽刺性叙事针对的并非出门旅行的妇女,而是那些对妇女出行持保守态度的男子。叶楚炎《明代科举与明中期至清初通俗小说研究》[40]讨论了赶考书生的旅行故事。作者认为,不同类别的科举之旅不仅仅是小说叙事的背景,而且是小说情节建构中的积极因素。

旅行故事中的关键场景也吸引了一些学者的兴趣。罗高河《酒店描写和性格、情节、结构——谈<水浒>中酒店描写的艺术处理》[41]探讨了酒店在《水浒传》中的三种艺术功能: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小说结构需要。王彬《<水浒>的酒店》[42]梳理了《水浒传》中酒店的规模、经营、服务、种类,同时指出,酒店不但是《水浒传》中事件发生的重要场所,而且也起到气氛营造的艺术功能。此书在酒店之外,还简单涉及了茶酒店、食店、素面店、茶坊、客店等旅行场景。李萍萍《<太平广记>里的舟船意象》[43]以《太平广记》前七十卷为研究对象,从舟船的神异功能、民间信仰背景以及叙事功能几个方面,探讨舟船作为沟通神人的媒介所体现出来的意义。

中国小说中的旅行故事在晚清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根源是小说家对“旅行者眼光”的自觉。较早对此进行系统研究的是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作者在此书第八章《旅行者的叙事功能》中提出:“纪游笔法的大量渗入小说,使得各类有意无意的‘旅行者’,对新小说结构的整体感、叙事角度的转变,以及新的价值判断方式的确立,起了决定作用。”作者同时也指出,这种转变是中国小说在域外小说的刺激下主动进行的自身调整,因而,“随时可见并未真正脱落的传统的‘脐带’”[44]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看到,虽然已有一些论著从各个角度对小说中的旅行进行了探讨,但是对于旅行故事的众多主题还缺乏系统的探讨,对于旅行中的诸多因素对情节建构的意义、旅行中的空间场景对小说叙事的作用等重要论题,还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因此,本书将从文学与文化的互动角度出发,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全方位挖掘旅行视角在小说研究中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