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地方经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论地方经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情况下,河北省作出的经济决策只能是中央决策的翻版。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由于中央的领导工作转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决策,使河北省地方经济决策的环境和成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此同时,为了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党中央大力倡导和推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并为此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

(1999年12月8日)

《河北社会主义经济通鉴》“总论”中七个专题,所阐述的是河北建省以来50年的经济发展历程,同时也是领导机关的经济决策成与败、得与失的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仅河北的经济建设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取得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无可比拟的巨大成就;而且各级领导机关的经济决策,也由原来的经验决策逐步进入科学决策,经济决策水平明显提高,决策方式有了很大进步,决策的成功率大大上升,失误明显减少。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和平建设时期,执政党的一个主要任务是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而要领导经济建设,领导机关首先必须进行经济决策。决策,包括目标选择和方案(手段)选择。决策是领导机关最基本的职能。经济决策是经济建设成败的关键,决策正确可以使经济建设取得成功,决策失误可以使经济建设遭到失败。古人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之说,这个“言”就是指决策。因此,在研究了河北50年的经济发展概况之后,再探讨一番经济决策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的情况,对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机关的经济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施中央的决策是地方经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前提

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集中统一的人民共和国。河北省是人民共和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中央直接领导下进行经济建设的,它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忠实地执行中央的重大决策,使之在本省内付诸实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国家实行的是两种不同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决策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别。因此,作为中央直接领导的一个地区——河北省的经济决策,在50年中出现了两种不同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国家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的决策权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央,河北省的权力很少。而且中央不断强调,地方对中央的决策必须“原原本本”地传达,“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这就造成中央决策对地方的极大约束力,地方的经济决策只能听命于中央。在那个年代,河北省的一般情况是,当中央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时,河北省也能按照中央经济决策的模式,做出正确的相应的决策,使本省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胜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相反,当中央在经济决策上出现了失误,河北省也就相应地做出错误的决策,使本省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挫折,遭受损失。在50年代初、中期,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先后做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三反”、“五反”、“一化三改”等一系列重大政治经济决策。这些决策实施后,胜利地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起初步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实践证明,中央这一系列经济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河北省将中央这一系列决策在省内付诸实施,取得了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发展工农业生产的重大胜利。在60年代初的三年严重困难时期,中央针对经济工作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作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变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的决策,河北省作出相应的决策,使中央决策在河北省内得到实施,很快地克服了严重经济困难,使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步入较为正常的发展轨道。从50年代后期开始到整个六七十年代,党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左”的思想路线占了上风,中央在一系列重大决策中出现了失误。如中央改变了党的八大确立的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决策,代之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都必须服务于阶级斗争的中心,这就严重地脱离了当时的国情。接着,又于1958年开展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并逐步将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于60年代后期发动了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强调地方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中央,对中央的决策“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这种情况下,河北省作出的经济决策只能是中央决策的翻版。而且,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时候,使地方经济决策曾几度处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之中。地方领导机关抓一项经济工作,阶级斗争不是在前面挡道,就是在后面包抄,攻击你是搞“唯生产力论”,给你扣上“以生产压革命”的罪名。因此,地方独立地决策经济工作的事项难以进行。这就不能不使本省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蒙受巨大损失。当然,中央决策的失误在地方造成的所有损失,不能把责任完全归咎于中央,地方各级应负有不同的责任。如果地方领导机关马克思主义水平较高,敢于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经过地方的工作,可以使中央决策失误的危害性控制在最小限度;相反,如果地方领导机关有失起码的马克思主义水准,甚至加杂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成分,会在地方出现中央决策失误本身不应该造成的严重恶果。“大跃进”中刮起来的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河北省各地有大有小。“十年动乱”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河北各地“乱”得有轻有重,就说明了这一点。尽管这样,地方对中央错误决策的抵消能力是极其有限的。正因为如此,在回顾和评价旧的经济体制下地方经济决策失误的问题时,决不可孤立地就事论事,应当充分看到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中央大的决策背景,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所要求的。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由于中央的领导工作转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决策,使河北省地方经济决策的环境和成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纠正了过去长期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在全党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过去决策中那种主观主义、唯意志论、独断专行的作风,让位给调查研究、民主讨论、集体领导的作风,恢复了党朝气蓬勃的生机。与此同时,为了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党中央大力倡导和推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并为此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

(一)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为地方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指明了方向,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地方经济决策的环境

这主要表现在:①全党的工作由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是伟大的战略转变,并确立了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开放和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各项工作是否正确的标准。这样,就使地方的经济决策完全排除了阶级斗争的干扰。一项经济工作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可以大胆地进行决策实施,不必左顾右盼,前怕狼后怕虎。②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定,为地方经济决策克服“唯书”、“唯上”,从实际出发,减少急于求成的毛病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使各级干部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到100年内,中国不是发达的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离我们已不是遥远的将来”,而是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决策必须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才能作到实事求是,防止主观主义和急于求成。③改革旧的经济管理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进行国有企业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央将过去“清一色”的“无所不包”的指令性计划,分割为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市场调节,而且指令性计划部分逐步缩小,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部分逐步扩大。更重要的是国家的经济制度由以往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改变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为由高度集中决策向统一与分散相结合的分层次决策转变打下了基础,使地方独立进行经济决策的权力大大增加了,经济决策的空间空前地扩大了,经济决策的责任加重了。凡此种种,有了中央为地方经济决策提供的诸多优越条件,地方经济决策的环境不是在一个方面得到改善,而是全方位地得到改善。

(二)中央大力倡导和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决策水平的提高

针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党在决策上出现的严重问题,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不仅提出恢复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详细阐述并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强调要发扬经济民主,在管理方法上,要特别注意克服官僚主义,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要学经济学,学科学技术,学管理,学习好,才可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的这些谆谆教导为领导机关实行科学决策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之后,中央、国家领导机关把如何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问题作为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并在决策实践中注意从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提升。1986年7月,万里在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重要讲话。1987年8月,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直机关党委、国家机关党委、北京市委和中国科协联合举办了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市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的《科学决策知识讲座》,聘请钱学森、宦乡等7位有关专家较系统地讲授了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基础知识理论。万里的重要讲话和专家讲座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决策科学的各个方面。以下仅介绍几点,供地方经济决策者研究:①由传统的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提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验决策是指依靠决策者个人或几个人的聪明才智,以往的亲身经验和他人同类决策的经验进行决策。这是生产不发达的社会比较通用的决策方式。到了近代特别是现代,现代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国际化,给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全球市场态势瞬息万变,一个现代化的建设项目往往是由若干个国家几百个单位参加协作,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知识和信息量大量增加,各种需要决策的问题和可供决策者参考的资料、数据堆积如山,情况异常错综复杂。这是任何卓越的领导人单凭个人智慧难以掌握和难以应付的。这就暴露了经验决策的局限性。形势迫使决策者除了提高个人的素质以外,还必须利用“外脑”,于是科学决策便应运而生。科学决策是指运用智囊、咨询机构以及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决策的一种较高级的决策方式。决策者将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经验的专家、谋士集中在一起,借助众人头脑,利用多学科的交叉,采取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定量定质的分析研究和论证,以弥补决策者个人才智、经验和精力的不足,从而对目标和方案作出正确的选择。②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两者不是互不相容的对立物,而是一个较为低级、一个较为高级,一脉相承的两种决策形式。强调科学决策,是为了克服经验决策局限性一面,决不是否定经验决策的合理性一面。经验并非不含科学内容,科学也并非不要经验。经验来自实践,经验中包含着科学的因素,但经验不等于科学,经验有待于上升为科学;科学也要继承传统中的精华部分,并从实践经验中吸取营养。决策方式要走向科学化,但在方法上应当兼容并蓄,不论是传统的或者经验的还是现代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要对科学决策有用有益,均应加以吸收,而且有的科学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还要靠经验加以解决。③要做到科学决策,一要靠决策科学化,二要靠决策民主化。决策科学化就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指导,科学地观察问题,在变动中将各种事物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思考,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决策民主化就是要发挥集体智慧、群体才能,借助专家、学者的头脑,调动各种有效的现代化科技手段,作出科学论证,使决策者在照顾大局的前提下,深切了解和公平照顾到各方面利益。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不可分的,所谓决策科学化,首先要民主化,没有民主化,不能广开思路、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就谈不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人民的创造智慧,尊重实践经验,就没有决策科学化。反过来说,所谓决策民主化,必须有科学含义,有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否则,只是形式的民主化,而不是真正的民主化。④学习科学决策基础知识,其基本目的是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改变过去陈旧落后的决策意识和方法,树立新的科学的决策意识和方法。所有这些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首先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1989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各级党委要加强集体领导,他说:“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中,我们肩负着繁重的任务,面临着复杂的局面,只有靠集体的智慧和经验,才能正确地掌握情况、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少走弯路,避免失误。”这是从党的建设的高度对实行正确决策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深刻理解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根本出发点。

(三)中央率先垂范,对地方经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起到了带头和表率作用

对实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中央不仅提出倡议,发出号召,而且在中央、国家机关中率先垂范。80年代初,我国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即己经开始采用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方法;对一些重大的经济社会决策,开始进行定量分析和测算,选择优化方案;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些重大战略、方针政策的制订,均经过较周密的系统分析和研究论证,具有较大的科学性。例如,国家科委、计委、经委共同组织了十几项重大技术政策的研究,经国务院审议,正式发布。还有中国2000年发展远景的研究,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研究,新技术革命及对策研究,农村发展战略研究,三峡工程的综合评价与研究,等等,都是80年代初决策步入民主化科学化的明显事例。中央、国家机关的率先垂范,为地方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实践带了好头,作出了榜样。

以上是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央为地方进行科学的经济决策提供的前提条件和良好的决策环境,以及如何作出科学决策所进行的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在这种形势下,地方决策的主体,应当也有条件摆脱旧体制下那种“上级说啥咱干啥,上级怎么说咱就怎么干”的被动地位,不仅能主动、独立、创造性地进行经济决策,而且,决策方式也有可能剔除那些陈腐错误的东西,在经验决策的基础上向科学决策提升,做到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扬本地之所长,避本地之所短,建设起有当地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能正确地理解和执行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精神,充分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经济决策的新环境和面临的重大的决策使命,对推进经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本省,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独立地创造性地作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经济决策,使河北的经济实力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许多领域形成了独具河北特色的经济格局。各市、县和企业的决策机关根据当地实际和特点进行经济决策,建设起具有当地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如藁城市实行农业产业化建设吨粮田,滦南县五龙腾飞奔小康,武强县十年扶贫上台阶和邯钢“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发展模式,等等。这些在河北城乡遍地开花结果、异彩纷呈的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是在旧的经济体制下无法出现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20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在经济决策上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功率,从而产生如此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无可比拟的。产生这样的结果,是诸多因素筑成的,其中首要的根本的要素是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正确。忽视或低估了这个前提条件,就无从了解地方经济决策的真谛。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地方经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基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地方经济决策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这两个方面,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才能使解放思想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地方经济工作只有全面地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党的思想路线,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党长期倡导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领导方法,“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领导方法,抓典型、搞试验、以点带面、调查研究、解剖麻雀的工作方法等等,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它既是成功的经验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又符合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基本要求。50年来,河北省各级党委、政府从经济决策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使地方经济决策进入民主化科学化的境界,提高经济决策的成功率,减少失误,除了必须具备中央决策这个前提条件之外,还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全面深入研究省情,从省情出发进行经济决策,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省委、省政府也研究省情,作出了不少符合河北省实际又是中央决策所允许或提倡的正确的经济决策,如根治海河、打井抗旱、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发展支农的五小工业,等等,在发展河北经济中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左”的路线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方法上存在着主观性、片面性,加上科技水平低,认识省情的手段落后,造成对省情调查了但不全面,研究了但不深入,停留在局部的肤浅的了解上,致使一些经济决策出现顾此失彼和单打一的毛病,有些是脱离省情的错误决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省委、省政府为了提高经济决策水平,减少失误,在党的思想路线指导下,于80年代初、中期,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各级领导干部和实际工作者,对省情开展全面深人的调查,包括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多次组织召开省情研讨会。研讨会提倡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和不同观点的争论。在经过多次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先后提出四个关于河北省省情的表述方案,又经过反复比较研究,确定了一个当时大家公认的能比较全面准确地描绘河北省省情的最佳方案。这个方案提出了河北经济优势与制约因素在五个方面并存的省情特点:①矿产、生物、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水资源严重短缺;②工业经济已有相当基础,但技术、管理落后,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生产结构,致使经济效益低、产品竞争力弱;③有广阔的平原,还有滨海地带、山区和坝上,发展农、林、牧、副、渔的条件较好,但多灾屡旱,经营粗放,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的任务艰巨;④中环京津,但他们的科技、人才、信息和市场还没有被我们利用;省内大中城市布局均匀,但经济实力较弱,其中心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⑤地处沿海,交通较发达,但对内对外开放的步子迈得不大。以上是河北省改革开放初期对省情的概括。这个概括,既包括了自然条件构成的相对静态省情,也包括了以经济条件为主和社会多种因素所构成的动态省情,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往在省情认识上的旧框框,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新的省情观念。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认识手段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省情的认识一步步深化,表述也一次比一次更趋完善。省委、省政府基于对省情特点的认识,本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缩小劣势的原则,作出了科技兴冀、环京津发展等一系列经济决策。因为这些经济决策是建立在省情基础之上的,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实施后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结合省情研究,探索和把握客观的经济规律,使经济决策符合经济规律,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标志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的本质所在。地方经济决策从省情出发,在深层次上也就是从经济规律出发。经济规律是经济决策者必须予以充分尊重的客观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忽视广大干部对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或者受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左”的经济理论的影响,不能真正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因此在经济决策上带有很大盲目性,办了不少违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错事。例如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忽视剩余价值和利润规律;搞工农业生产不计成本核算;长期坚持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单打一的建设方针;片面地重积累、轻消费,等等,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虽然经过调整,没有也不可能把这种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完全理顺。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状况,省委、省政府于80年代初、中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邓小平理论指引下,组织全省广大干部学习《资本论》第二卷缩写本《学习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采取离职上党校培训和在职业余学习相结合,自学与辅导相结合,学理论与研究实际相结合,使一大批各级领导干部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左”的教条中解放出来,逐步认识和掌握了客观存在的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规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间的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复杂联系,等等,提高了经济理论水平,大大增强了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经济决策的自觉性。例如,按照产业间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规律性,大力调整农业和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调整工、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逐步消除工业“以钢为纲”和农业“以粮为纲”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使河北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逐步得以解决。为了解决河北省农业内部各业发展不协调问题,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制定国土综合开发规划的创意,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和科学鉴定的基础上,分别对国土综合利用、产业开发、区域开发、城镇发展作出决策。经过十几年的贯彻实施,推动了农、林、牧、副、渔和乡镇企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有效地纠正了以往粮食生产在农业中孤军突出所造成的种种弊端。为了优化河北省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省委、省政府于1992年制定了工业的“龙虎计划”,要求在“九五”末建成20条以名优拳头产品为系列化和配套化的加工企业集团,建成50个技术先进,质量优良、效益显著的大型骨干企业,就是20条“龙”,50只“虎”,产值达到500亿元,利税达到100亿元。以“龙”、“虎”企业建设为重点,“九五”期间,加大投资力度,完成250至300个限额以上基建技改重点骨干项目。这样通过调整行业内部结构,使一大批重点产品在全国具有优势地位,打向国际市场,使河北省工业整体水平登上一个新台阶。再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把市场需求作为经济决策的价值取向。为了在全省尽快建立起市场体系,省委、省政府从80年代初期开始,就把研究把握市场列为重要的议事日程,先后作出了鼓励农民自主进入市场,支持农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国有、集体、个人、私营四个轮子一齐转,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城乡商业等决策,使河北的生活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迅猛发展起来。省委、省政府还指示各级党委、政府要向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传授市场经济的知识,使他们的眼光由以往习惯地盯着“市长”转向盯住市场,按照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调节自己生产和经营的产品结构,逐步增强人们的市场意识。又如,省委、省政府根据积累与消费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规律性,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改变了以往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积累与消费失衡的状况,控制生产增长速度与居民收入增加速度的合理的比例关系,形成全省近十年来生产持续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大提高的动人局面,创造了建省50年河北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

(三)使经济决策顺应民情民意,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人民谋利益。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是为了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办好。党的群众路线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完全一致的。民情民意是省情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决策只有顺民情合民意,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实施时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党之所以能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就是因为党的各项决策都能做到顺民情合民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这样。党作出的决策,凡是顺民情合民意的,就得到群众的支持,实施后就取得胜利;相反,凡是从决策者个人情绪、好恶而主观地作出逆民心违民意的决策,就受到群众的抵制,实施后就造成损失。所谓决策顺民情合民意包含三层意思:①决策的内容既符合全国全省的大局和群众的长远利益,又直接满足了群众的眼前利益,看得见,摸得着,群众乐意,拍手称赞;②决策的内容符合全国全省的大局和群众的长远利益,但对眼前利益既未见到效果,又未受到侵害,群众也表示拥护;③决策的内容符合全国全省的大局和群众的长远利益,但为了顾全大局实现长远利益,群众在眼前要付出一定代价。这个“一定代价”必须控制在经过向群众解释,使群众能够承受的经济能力和心理压力范围之内,这也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拥护。以上三种情况下进行决策,均属于合民情顺民意的范围,决策后均能得到顺利实施。但是,在第三种情况下,如果经过解释工作仍超出群众经济能力和心理所承受的压力的极限,决策就会遭到群众的非议甚至反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作了许多顺民情合民意的决策,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但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左”的路线的指导,使决策偏离了党的群众路线的轨道,背民心违民意,令群众心理难以承受的决策一个个出现了,因而遭到群众或明或暗的抵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汲取了以往的深刻教训,自觉地把顺民情合民意作为经济决策的重要因素。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比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绝大多数农民要求在土地所有权归集体的前提下,分田到户搞家庭承包经营;也有极个别的乡村如晋县周家庄乡的农民则愿意继续搞乡级核算,实行集体经营,都受到领导机关的认可和尊重。国有工、商企业广大职工看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村经济焕发出生机,要求将承包机制引入国有企业。省委、省政府及时作出决策对此加以支持,这一决策的实施,使河北省国有企业改革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广大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看到社会对知识和科技的渴求,愿意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适当搞点第二职业,到乡镇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对他们的这个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突破了以往“左”的框框,毅然决然予以支持,结果既充分发挥了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在知识和科技上的潜力,又解决了乡镇企业人才技术匮乏的困难,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革命老区、山区的农民由于自然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制约,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改革开放后,他们要求尽快解决温饱问题。省委、省政府经过全面深入调查,作出扶贫攻坚的决策,这一决策的实施,大大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总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进行经济决策时,能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心愿,使经济决策合民情顺民意,这不仅提高了决策的成功率,而且进一步密切了党政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四)依照经济法律法规进行经济决策,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依据

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的经济法律法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和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在法律条文上最集中、最有条理、最准确的反映。它是党和国家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的规范化,是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按照经济法律法规办事的法律保证。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经济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年代,根据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制定和颁布了一些重要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基本建设工作暂行办法》、《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等等。这些经济法律法规,为调整当时的经济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对保证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进行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起到重要作用。后来,由于“左”的路线的推行,经济立法受到削弱,特别是“十年动乱”期间,经济立法被迫中止,原有的经济法律法规遭到粗暴的践踏,一度成了“无法无天”的混乱社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行,党和国家加强了经济立法工作。1982年,经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委员会原则批准,制定了《1982年—1986年经济立法规划草案》,该草案共列了12类145个法规,包括所有制、土地和资源、计划和经济管理、工业交通、农业、商业、外贸及工商行政管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财政、金融、建设工程、卫生、环境保护以及劳动、社会福利、保险等,涉及经济各个方面,每一类中又包括若干个重要法律法规,用以调整各方面的社会经济关系。自1979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颁布了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经济法律,国务院还制定了许多行政法规。河北省除了坚决执行中央颁布的法律法规以外,还根据河北的省情特点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由省人大和省政府制定、颁布了一大批地方性经济法规和规章。进入90年代,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为适应河北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大了经济立法力度,1992年至1997年5年间,共制定、修订有关经济方面的地方性法规81件,占制定、修订法规总数的62%。与此同时,还组织各级干部学习法律法规,进行广泛深入的法制教育,各级决策机关干部法律观念增强了,在工作方式上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明显特点,就是由过去单纯的以行政方法领导经济向运用法律手段领导经济转变;在经济决策上,由过去忽视经济法律法规转向比较自觉地遵循和运用国家和地方制定的经济法律法规进行经济决策。做到经济决策以法律为准绳。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经济决策受决策者个人情绪和习惯势力所左右和决策者因个人好恶、亲疏关系进行经济决策,从而减少了经济决策出现失误的问题,增强了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公正性和连续性,有利于经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并明显地提高了经济决策的工作效率。

三、抓住机遇、及时决策是地方经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生命

经济决策贵在及时。决策不能过早,过早了,条件不具备,到时候已事过境迁,决策的内容过了时,决策便成了废纸;决策也不能过迟,迟了,决策就会失去时效,等于“马后炮”、“亡羊补牢”。这两种决策都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无效决策。只有抓住机遇,及时决策,决策才富有生命力,才能产生实效。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态势瞬息万变,信息业十分发达的今天,使经济决策做到及时不误,更显得异常重要。而要做到及时决策,当然需要诸多条件,但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决策者要善于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机遇,俗称机会,是指有时间性的有利的境遇和情况,韩愈说过:“动皆中于机会,以取胜于当世。”机遇对决策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机遇是决策的最佳时机;第二,机遇是决策取胜的最重要的有利条件;第三,这个有利条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它在一定的时间内存在,这个时间一过,它就会消失,而且消失后有可能永远不会复回。“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老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地方经济决策在建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基础上之后,其生命力的强弱以至生命力的有无,就在于决策者能不能抓住机遇,及时决策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间断地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在增长求真、务实精神的同时,还提高了捕捉经济信息的敏锐性和驾驭经济态势的组织才干,在抓住机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从上下紧密结合中抓机遇

这是指将邓小平理论、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与河北省当地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地方经济决策抓住机遇的最重要的条件。①邓小平理论、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在河北省各地组织学习贯彻之后,消除了广大干部群众由于过去“左”的路线的影响在思想上存在的种种疑惑和顾虑,思想得到解放,认识得到提高,看到了就在那里明摆着的,但过去却未发现或发现了也不敢抓的许多发展机遇。例如,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河北省各级干部经过拨乱反正,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看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机遇,在实践中,从僵化半僵化转变到各方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转变到对外开放。再如,河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以后,各级领导机关面临着姓“社”姓“资”的思想困扰,农村个体企业向私营企业扩展出现雇工数量增加的新情况后,许多干部又面临着雇工算不算剥削,雇工多少算资本家的疑虑。邓小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允许试验、推动发展、不搞争论。中央在80年代初的5年间,先后连续印发了有关农村改革的5个[中发]1号文件,支持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很快解除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疑虑,看到农村经济大改革、大发展的机遇。又如,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重要谈话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重要理论。这些理论彻底解除了广大干部群众过去由于“左”的经济理论的影响而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种种误解,思想得到更大的解放,看到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大机遇,看到机遇是抓住机遇的前提。机遇未曾看到,何谈抓住?改革开放20年来。河北省各级党委、政府所以在发展机遇出现后能及时看到、抓住,最根本的原因是邓小平理论和中央指示精神拨开了蒙在广大干部群众眼前的层层云雾,从而看到了眼前的机遇,并壮大了抓机遇的胆量和勇气。②中央一系列的重要指示与河北实际相结合,为河北各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许多发展机遇。例如,1984年,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揭示了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思路,反映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在河北传达贯彻后在企业界引起强烈反响,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烈,出现了国企改革的新机遇。省委、省政府抓住了这个机遇,及时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搞活大中型企业的若干规定》,紧紧抓住搞活这个中心,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入手,在已实行的承包制的基础上,又推行了租赁制、股份制等经营形式,促进了企业改革的深化,并为最终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③中央对河北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的直接具体的指示和决定,完全符合河北省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当然更为河北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当这样的机遇出现以后,省委、省政府不但能抓住机遇,及时决策,而且能对中央的指示举一反三,为河北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例如,在河北建立开放城市、开放区上,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作过三次指示,第一次是1984年4月,国务院决定秦皇岛市为开放城市;第二次是1989年3月,国务院批准河北省建立秦、唐、沧渤海湾经济开放区;第三次是党的十四大将以渤海湾地区同广东、福建、海南并列,作为开放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成为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务院并于1992年7月批准石家庄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有关政策。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的指示,在认真把开放城市、开放区的事情办好,使其由内向型经济为主加速向外向型经济转变,确保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还通过多方开拓,加强开放城市、开放区的辐射功能,为辐射范围以内的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加速了河北经济的全面振兴。④在上下紧密结合中,省委、省政府还把河北的省情特点、资源优势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情况及时、如实地反馈给中央,为中央在谋划重大建设项目选位时参考。如黄骅大港建设项目在中央选位时,曾有几个沿海兄弟省争取这个项目。河北省抓住这个机遇,向中央及有关部门及时提交黄骅港口原来的基础和地理优势资料以及黄骅市和沧州地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状况的资料,这些资料不但详细具体,而且均经过科学手段处理和专家论证。根据这些可靠资料,中央终于决定将“九五”期间这一国家重点项目定在黄骅市。这个被定为“九五”计划中的国家重点工程,已正式启动建设,与其配套的神黄铁路也于1992年开工修建。黄骅大港的建成将使黄骅市成为华北地区一个新的出海口、水陆联运的枢纽和物资贸易集散地,为秦、唐、沧、石整个开放区带来新的更多的发展机遇。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不再赘述。从上下紧密结合中抓机遇,除了上述中央同省委、省政府紧密结合以外,还有省同市的紧密结合、市同县的紧密结合,等等。这样就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机遇由点到面,由上到下,全方位地涌现,抓住机遇,及时决策,就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类企业中全面展开了。

(二)从同左右横向联系协作中抓机遇

这主要是指河北省与各兄弟省、市、自治区取得广泛的横向联系与进行多方面的经济协作,从而创造和发现了许多有助于河北经济发展的机遇。①及时了解兄弟省、市、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进展和经验,从中找出河北省的差距,把缩小这个差距作为本省发展的机遇。河北省委、省政府在研究“八五”期间经济发展的思路时,看到河北省从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工农业基础等方面并不比山东、江苏差多少,但80年代的国民经济发展却落在他们后头,拉大了差距。经过深入分析,发现一个重要原因是河北乡镇企业发展比他们慢得多。据统计,1989年江苏工农业总产值为3029亿元,山东2469亿元,河北是1333亿元,与江苏、山东分别相差1696亿元和113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河北与江苏、山东的差距分别占总差距的12.4%和20.8%;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值,河北与江苏、山东的差距分别占总差距的19.9%和1.2%;乡镇企业产值河北仅为493亿元,而江苏则是1133亿元,山东是856亿元,分别占总差距的37.7%和32%。从差距中看到河北乡镇企业发展的潜力和机遇,随即作出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使全省乡镇企业出现持续大发展的局面。②积极参与协作区建设。早在1981年,河北省政府就与天津、北京市政府共同倡导发起了“华北地区省市长、主席联席会”;还参与组织了环京地区市长专员联席会,成立了环京协作区联络处,建立了环京经济联合发展总公司;还加入了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专员联席会,中原经济协调会,晋冀蒙18地盟市协作区等。在这些会议上,从各方彼此沟通信息中,从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中,从召开招商会、洽谈会等活动中,发现了许多有利于本省、本地经济发展的机遇,为及时决策作了必要的准备。③与周边省、市、自治区开展经济合作。河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是对口支援关系,河北在内蒙设立了60多个办事机构,开展易货贸易,内蒙的皮毛制品丰富了河北的市场,河北的轻纺产品和错季蔬菜在内蒙颇为畅销。河北与山东于1988年签订了《关于建立长期稳定协作关系的商谈纪要》,在冀鲁交界地区经济协作活动异常活跃,河北邯郸与山东聊城地区双方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邯聊地方铁路,山东新牟国际集团投资6亿元在河北邢台建成钢铁基地,均取得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随着邯济铁路的建设,冀鲁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又上一个新台阶。1989年,河北与山西签署长期协作纪要。山西每年保证供应河北计划内和计划外所需煤炭缺口,河北保证山西计划内用棉。几年来辽宁与河北特别是与秦皇岛、唐山等市经济合作发展很快,仅秦皇岛市就与辽宁省的21个城市建立了项目合作关系,辽宁阜新电力修造厂投资1600万元在北戴河建分厂项目,取得很好的效益。此外,在技术协作、引进人才、建立企业联合体和企业集团等方面,河北省与周边省、市、自治区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总之,河北省从与左右兄弟省、市、自治区加强横向联系、开展协作中,发现并创造了许多发展机遇,各地及时抓住这些机遇,及时决策,促进了河北经济的发展。

(三)从对外开放中抓机遇

河北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同海外的国家和地区逐步加强了往来和沟通,让河北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河北,从中抓住机遇,发展河北经济。为了实现这个要求,省委、省政府首先引导全省干部群众从全局上全面地辩证地认识河北省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形成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共识。大家能正确地认识到,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以信息化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正在走来,给河北增加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提供了利用“后发性利益”的历史性机遇;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资本规模不断扩大和流速加快,这对商品竞争力较差的河北经济有不利的方面,同时也为河北提供了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流动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机遇。总的是,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利与不利条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渗透的,只要以清醒的头脑,积极适应,开拓进取,采取有力的措施,就能够趋利避害,化害为利,河北就能更快地走向世界,更好地利用世界。正是在这种正确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河北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对外开放中抓住了许多机遇。①从对外开放中抓住以开放促进省内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经贸新格局的机遇。对外开放要求打破过去那种封闭半封闭状态,使省内经济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因此,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旧的对外贸易体制以及金融、价格体制等,并建立和完善吸引外商投资的软硬环境。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河北形成了外贸专业公司、工贸公司、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三资企业四路大军一齐上,省、市、县三级办出口的大经贸格局。到1997年,全省共有各类外贸企业468家,经国家批准获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308家,科研院所1家,有出口实绩的三资企业450家。这种大经贸新格局的形成,为河北对外开放提供了众多的机遇。②从对外开放中抓住促进河北省企业技术进步的机遇,又从企业进步的需求中创造出更多吸引国外先进技术的机遇。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在资本、劳动、技术这三大投入要素中,技术进步日益成为经济增长最活跃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历史上形成的河北省工农业处于粗放式的生产经营状态,其特征是生产工具陈旧、产品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差。为此,实行对外开放以后的20年来,河北省的技术引进工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80年代以前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以“买断”为主,进入90年代后转向以直接吸收外商投资为主,截至1997年底,现有企业累计利用外资技术改造项目完成签约655项,总投资23.42亿美元,合同外资11.31亿美元。其中1997年实际利用外资搞企业技改5.2亿美元,占当年全省直接利用外资的35%。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一大批企业获得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的机遇,拓宽了外贸渠道,提高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又为进一步扩大引进先进技术的规模创造了有利条件。③从对外开放中抓住促进全省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持续快速发展的机遇。对外开放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利用外资金额不断增加,占河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总金额的比重日益上升,1990年仅占2.8%,到1997年则提高到12.1%。省内的三资企业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1年的3.5%提高到1997年的22.2%,显现出三资企业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活跃因素。1997年,省内的三资企业上交税费11.5亿元,比上年增长51.3%,占全省财政收入的3.8%,说明涉外税收已成为全省增长最快的税源之一。河北省现已开业的外商投资企业,直接从业人员38万人,说明对外开放为省内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四)机遇出现以后,要作到及时决策

从各地决策实践经验看,机遇出现以后,能否抓住它,又能及时作出决策,在于能否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①处理好决策方案的完善与抓住重点的关系。决策者要把注意力放在决策的重点上,只要重点对头可行,就可以“拍板”。有的决策者忽视重点,而追求决策方案的十全十美,达不到这个程度就不肯“拍板”。然而,世界上十全十美的决策方案是不存在的,等待它的到来才作出决策,必然要丧失时机。实践证明,当时机与十全十美发生矛盾时,时机更重要。②处理好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的关系。一项决策一般是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同时存在。决策者的任务就在于能科学地权衡两种条件各占的比重,做到“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而有的决策者却不能如此权衡,其决策决心常常被本来占次要地位的不利条件所动摇,从而丧失决策时机。③处理好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关系。一项决策的实施,既能产生近期效益,又能产生长期效益,当然最好。但事情往往不能依人所愿,有的经济决策虽然近期不能得到效益,但长期却能得到更多更大的效益。只要当地具备可能的条件,富有远见的决策者,是决不会放过这个时机的。而如果是个急功近利的决策者,他就必定轻易地放走这个宝贵时机。④处理好决策目标和方案选择时多数人意见与少数人意见的关系。对于重大的决策方案多组织论证、讨论,多听取不同意见是完全必要的。同时,也要看到任何一个可行的正确的决策方案,也不可能获得百分之百的人赞成。高明的决策者具有根据多数人的正确意见及时拍板定案的魄力。也有的决策者由于各种原因被少数人的意见所左右,迟迟下不了决心,结果,贻误了决策的大好时机。由此可见,做到及时决策是一项充满唯物辩证法的领导艺术和领导才能,需要决策者在实践中加强学习、刻苦探索,才能达到较好的境界。

四、建立较为完备的决策机制是地方经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保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间,河北省各级党委、政府所以能在经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除了上述几个重要因素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全省各级决策中心内外,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决策机制,从组织上有力地保证了经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实现。

(一)建立健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即经济决策中心是建立决策机制的最关键的环节

河北省各级地方经济决策的实践证明,能否实现经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其中关键的关键是领导班子中的“班长”,即主要负责人。如果主要负责人真正认识到科学决策的重要性,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才有实现的可能,否则就难以启动。为此,做到以下几点是至关重要的。①“班长”即领导班子负责人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负责人有了强烈的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愿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综合素质。他应当具有较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并能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锐利武器,分析和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他应当胸中有大局,坚定地自觉地同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站在大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按照大局的要求部署工作、进行决策;他应当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群众视为社会的主人,自己甘愿做人民的公仆,肯于和善于走群众路线,能尊重人,同志式地平等待人,秉公办事,以身作则;他应当掌握一定的现代化科学知识,善于团结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应当不但了解自己所领导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优势和劣势,而且能了解地区以外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和大体走向,并能预测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景;他应当自觉地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在充分发扬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具有既能听不同意见甚至反对意见的若谷胸怀,又有能在条件成熟时作出判断和决策的魄力。②领导班子的成员负有重要责任。领导班子每个成员应当按照“班长”的条件提高自己的素质,同时一定要加强在党的原则基础上的团结,没有领导班子的团结,任何经济决策也难以进行。各领导成员在思想上要互相理解,工作上要互相支持,遇到困难要互相帮助。对于讨论的问题,要互相交换和认真思考各自的意见,对于创造性的见解,要热情予以支持。力戒互不服气,互相拆台,甚至嫉贤妒能等恶习作怪。对错误的意见要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热情耐心地予以说服,既力戒讽刺挖苦,又防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由主义态度。在准备决策的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经过反复充分地讨论之后,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中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策一旦作出,原来有不同意见的人要顾全大局,在行动上加以维护和支持,以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在决策实施过程中,特别是遇到障碍时,力戒站在一边吹冷风、拉偏套,制造新的障碍,为决策的实施增加不必要的困难。③各级决策中心是垂直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每一级在决策中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也要尊重上级和下级的意见。当某级决策中心在做出较重大的经济决策之前,既要主动征得上一级决策中心从全局的高度考虑决策的可行性,并予以指导与支持;又要虚心征求下一级决策中心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对决策的得与失提出的具体意见。上、下都要采取极端负责的态度,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有如此,才能使决策目标选得更准确,把决策方案搞得更完备。

(二)充分发挥和利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是保证经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方面

①按照社会主义民主程序进行决策。党委关于某项经济决策的动议和建议,在党委内部作了必要的论证和谋划并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作出决定以后,要作为党委的正式建议向当地同级政府提出,政府领导要组织召开办公会议或责成有关部门进行更具体地研究和谋划,确定目标,提出方案,变成政府的意志,进行组织实施。涉及到地区全局的重大的经济决策方案,还要由政府负责人向当地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作出报告,提请审议、通过。履行这样的程序:一是显示了重大经济决策的严肃性和庄重性,剔除了随意决策的弊端;二是决策方案经过多次不同范围的人员讨论和审议,可以做到不断完善,减少或防止存在误点;三是重大经济决策经过人民代表大会或它的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就由党委和政府的意志转变为全体人民的意志,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或它的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的重大经济决策,就等于是人民的决策,具有法律约束力,在当地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吸收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参政党参与重大的经济决策的讨论,是经济决策实现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全党全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协商会议和各民主党派,既要参政议政,又要而且更多的是要参与讨论经济决策活动。在河北省政治协商会议和各民主党派组织中,人才济济,有许多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参加这些组织设立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教育、文化等专门研究机构。他们根据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和掌握国内外、省内外有关领域的大量资料,进行科学的筛选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对当地社会经济等问题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召开人代会时,请他们列席会议,参加讨论。他们对经济决策方案所提出的具有真知灼见的创议大大丰富了方案内容,使方案更加完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会议期间提出的大量的提案和在大会、小组会上所作的发言,其中不少是有观点、有材料、有对策,需要抓紧解决的问题,对党委、政府酝酿新的经济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③虚心倾听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在人大和政协闭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均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由于他们生活工作在群众之中,能亲身体验民情民意,又由于他们是群众推选的代表和委员,受到群众的信赖,群众的心里话愿向他们说,有什么意见敢向他们提。这样,他们就成为党委、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就是听到了人民的呼声。这对决策中心在进行经济决策活动中,解决好群众心坎上的问题,使决策贴近民情民意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决策民主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三)建立较完备的“外脑“体系,借此最大限度地放大决策中心的智力

本专题的第一部分在阐述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提升的必然性时,介绍了当今经济、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等高速发展和出现的异常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世界如此,全国如此,河北省也是如此。鉴于这种形势的存在,河北省委、省政府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开始重视并着手进行为经济决策服务的“外脑”工程的建设,到现在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体系。①在省委和省政府机关内建立研究机构。调入思想比较解放、富有实事求是精神、具有较高知识层次、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有较强调查研究能力的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干部从事这项工作。研究机构按照省委、省政府经济决策的意图,一是独立地进行综合性和专题性调研;二是组织协调有关经济厅局研究人员进行重大项目的联合调研工作;三是在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及时直接地向省决策中心出谋献策和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四是建立信息库,随时搜集国内外、省内外的有关经济方面的信息,进行筛选综合,供省决策中心参考。②根据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省直各厅局均重视了调研工作,建立了专门的调研机构,调研工作的开展和所提供的资料,使厅局负责干部开阔了眼界,能及时掌握外界的信息,使自己对分管的条块情况了如指掌。这既有利于对本系统工作进行正确的指挥,又有利于为省决策中心当好参谋助手。有一批厅局负责人同本单位研究人员通力合作,撰写出富有现实应用价值和一定学术水平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方面的专著。③建立充实经济学研究机构,引进和培养一批造诣较深的经济研究人员,从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结合上研究经济问题,在较高层次上为全省经济决策提供智囊、咨询服务。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近20年来,把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作为研究的一个重点,先后有2560多项研究成果被省委、省政府等各级党政机关采纳,在经济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省委党校和不少大专院校设有经济专业,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河北省的经济研究工作,拿出了一些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视。省社科联定期组织社科成果评奖活动,有力地激励了各学会、研究会科研的积极性。④下达软科学研究课题,组织推动软科学研究。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有些重大的经济决策的问题,不是经济学单学科的研究所能解决的,必须实行多学科的联合,多专业的渗透,共同攻关,才能解决好。于是实行多学科、多专业协同作战,为领导机关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的软科学研究便提到领导机关和科研单位的日程。省委、省政府根据经济决策的需要,每年都向有关科研单位下达一批软科学的研究课题,在研究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联手,宏观经济研究与中观、微观经济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并把专家的预测、信息数据库和计算机模型有机结合起来。研究成果不要求有多高的学术水平,而是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充足的依据。省政府领导还亲自主持软科学课题研讨会,对某项重大的经济决策事项,由各学科、各专业的专家参加讨论,开展争论。“八五”期间,被省政府采纳的科研成果中软科学研究成果占有重要地位。软科学在经济决策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领导机关的重视。

[又添一乐] 《论地方经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一文,摘自《河北社会主义经济通鉴》一书“总论“中我撰写的第八个专题的前四部分。此文的特点是:第一,较为准确地阐述了地方经济决策与中央经济决策的辩证关系,充分论证了中央经济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对地方经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实现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第二,较深入系统地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地方经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基石作用,并刻画了实现这条思想路线的具体途径。第三,论述了抓住机遇对地方经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极端重要性,并总结了河北抓住机遇进行决策的四个方面的成功经验。第四,在建立完备的决策机制问题上所指出的三个方面,河北虽然存在差距,但也作了不少尝试,只要按此走下去,经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机制最终会达到完备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