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瓷乡故里说书院

瓷乡故里说书院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瓷都景德镇是千年窑火不断的产瓷胜地,既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又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出现了一批讲学式的书院,景德镇的长芗书院便是其中之一。重建后的书院“堂庑斋舍使俾焕然”。且不说其文物研究价值,铭文确证了长芗书院在元代的存在,确证了曾有一位凌姓山长,主持书院的讲学。山长的离去,使书院失去了灵魂人物,长芗书院在历经170

冯会明

中国瓷都景德镇是千年窑火不断的产瓷胜地,既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又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陶瓷文化是景德镇文化的主体,在陶瓷文化耀眼的光芒下,其他文化往往显得黯然失色,比如书院文化。虽然旧志里曾有“十户人家九读书”“乡无不教之地”之记载,也有“书院之建,盛于他邑”的美誉,但与江西其他市县相比,景德镇的书院文化并不突出,略显暗淡。景德镇市区设立的最早书院——长芗书院,即使是本地人,也对它知之甚少。

宋代实行以文治国的国策,重文轻武,兴文教抑武事。受其影响,一些大儒名师,往往选择在风景优美的山林名胜之地,建立精舍,读书讲学,传道授徒,以弘扬其学说。因此,出现了一批讲学式的书院,景德镇的长芗书院便是其中之一。

长芗书院最早兴建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由景德镇监镇李齐愈“援白鹿例”提议创建。书院地址在景德镇市西,今禅师山一带,因其区域属长芗都,故名“长芗书院”。至于书院当时的规模大小,房舍建筑,如今已难以考究。倒是长芗书院历代山长,史志有所记载,已知有汪天定、凌子秀、朱继曾、吴迂、闵继、吴策、张景伯、朱伯高等,这为揭开长芗书院神密的面纱提供了基本的线索。

最初李齐愈创建长芗书院时,是“援白鹿例”而建。庐山白鹿洞书院曾是南唐时的庐山国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特别是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知南康军期间,进一步复兴了白鹿洞书院,亲自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明确了书院“明五伦”的教学宗旨和为学之序、修身、处事、接物之要。特别是书院将人伦教育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目的是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具有修齐治平的人才,讲求修己治人及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不仅仅是“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了以后书院共同的学规教条,因此长芗书院“援白鹿例”也就不足为奇。但庆元三年,朱熹已经在庆元党禁中被列为伪学逆党,遭受打击迫害,此时,李齐愈还“援白鹿例”建书院,确实有一定的胆识。

南宋时期的书院往往是理学家的大本营,而山长是一个书院的灵魂。长芗书院的历任山长多推崇理学,有的还是朱熹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他们恪守师传,宣传朱熹的义理之学,培养造就了一批理学家,这些理学家又通过书院来弘扬自己的学说。

汪天定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山长。

汪天定,字子彝,浮梁湖田都人。虽然满腹经纶,但科场不利,多次乡试不第,于是闭门著书授徒,在当地名气颇大。宋理宗淳祐年间(1241—1252),被举荐为长芗书院山长。他专门讲述义理之学,声誉颇佳,具有很好的感召力,吸引了不少周边的学子,“负笈者四方云集”。

入元之后,长芗书院进行了一次重修。据《浮梁县志》记载,元元贞二年(1296)山长凌子秀、直学朱继曾请于江东宣慰使嵇厚重建。重建后的书院“堂庑斋舍使俾焕然”。嵇厚为此作了《长芗书院记》一文,流传至今,有助于我们对长芗书院的进一步了解。

嵇厚,蒙城县嵇山人,曾任元朝镇国上将军、江东道、山西道宣慰使,据说是嵇康的后人。他在《长芗书院记》中对书院的创建与此次重建作了明确的交待:“有宋元之初,浮梁之镇市长芗书院,先监务李韩思所建也者。历时既久,今山长凌子秀、直学朱继曾率士新之。驱车千里,愿记其事于予。”

文中又说:“自我元受命以来,学校之设遍于都邑。然人知学宫为重,而不知书院与学宫相表里,尤为人才之本也。”从这段话里,我们不难看出,在元代存在书院与官办学宫两个不同类型的学校。学宫也就是当时官办的各级学校,往往被人们所重视,有政府任命的学官,学子也有名额身份和地区的限制:“论其秀者为博士第子,惟本州之人士肄业于斯。吉凶乡射兵燕之时,惟本学之人士行礼于斯。”但书院则不一样,学生没有身份的限制,也没有地域的局限,“若书院则不然。即乡塾之髦士,皆得而问业焉;临州远邑之学者,皆得聚而考道焉”。尤其书院不是政府包办,其能否生存壮大,与教学质量,特别是山长的影响密不可分。“若书院惟大贤得以建制,惟名儒得以主持,非其人不能创,创亦不能久焉。”因此,“故学宫与书院,有国者之所并重,而不能轩轻者也”。

山长凌子秀除了重建书院之外,还无心插柳,留下一件稀世国宝!1974年景德镇市郊一个元代墓中,出土了一件陪葬瓷器——青花釉里红堆塑人物阁楼式谷仓,谷仓通高29厘米,背面底层正中以青花书写159字墓志铭:“夫人,故景德镇长芗书院山长凌颖山之孙女也。……”且有凌氏准确的生卒年月,成为我国目前仅见的有确切纪年的青花釉里红瓷器,也是元代中期景德镇瓷器的杰出代表作品,为中国第一批禁止出国展览的64件文物之一,现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宝!且不说其文物研究价值,铭文确证了长芗书院在元代的存在,确证了曾有一位凌姓山长,主持书院的讲学。我们也可以进而认识到元代书院山长的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凌氏并没有诰封,只是普通官员的家眷,却能够拥有如此精美的陪葬品,可见山长的地位之高贵,也可见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高超。

皇庆二年(1313)知州郭郁又再次重建了书院,并聘请著名学者、饶鲁门人吴迂为山长,使书院再次兴盛!

吴迂,字仲迂,号可堂先生,浮梁县城西隅人。他刻苦钻研理学,曾求学于余干理学大家饶鲁。饶鲁是元代在江西境内传播朱子理学的重要人物。他字伯舆,号双峰,信奉朱熹理学,曾从学于朱熹女婿黄干,是“黄门四杰”之一。学成归来后,建朋来馆,广聚学者,又筑石洞书院,讲学其中,“四方聘讲无虚日”,远近从学者众。吴迂是饶鲁高弟之一,饶鲁喜欢他“立志坚确,用功精密”,便将平生所学尽数传授给他。吴迂得饶鲁真传,精心教育,元兵进犯饶州,他退隐于横塘山中,在战乱流离的艰苦环境,仍坚持讲学不缀。皇庆二年,知州郭郁请他任长芗、双溪二书院山长。他教学有序,训迪有法,课程安排合理,名师出高徒,从而使人才一新,名士乡绅来学者络绎不绝,长芗书院又一次步入教学的兴盛时期。

泰定二年(1325),进士方回请于总管殷庭珪,与训导臧履、直学闵济重修书院。方回,字万里,号虚冶,徽州歙县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进士,其学一尊朱熹,是元代徽州知名学者。

长芗书院历经元代的几次修建,随时代的脚步步入明朝。明洪武初年,朱伯高为山长、张京伯为直学,但朱伯高成为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洪武四年(1371)朱伯高调任饶州府学教授,离开长芗书院。山长的离去,使书院失去了灵魂人物,长芗书院在历经170多年的风雨后,最终废弃停办。

长芗书院为景德镇的学子提供了就学的机会,尤其是历任山长,尊崇理学,致力于程朱理学的普及与推广,促进了景德镇地方文化的普及、社会风气的改善和教化的昌明。

书院文化理应与陶瓷文化一样,成为景德镇地方文化的一个有机整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