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学之前与之后的中国思想史

心学之前与之后的中国思想史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学之前与心学之后]某以为很有必要梳理一下心学之前与心学之后的中国思想史。[道家及其发展]道家与儒家一样,是影响至今的国家土特产之一。他不但建立了汉帝国的一代规模,还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政治思想与制度。[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某以为,中国哲学思想至此已自圆其说、自成体系,像等待日月升起一样运转有期了。

[心学之前与心学之后]某以为很有必要梳理一下心学之前与心学之后的中国思想史。心学之前是宋明理学,是天人三策等等;心学之后是三民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因此心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伟大的丰碑。

[大约2800年前的思想]从50万年前到大约2800年前,即中国人从猿到西周周历王之前的思想当然只能凭想象与考究了!我们相信,通过古代先民们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和谐与整齐的社会秩序,这套秩序通过祭祀、宗法、祈祷、巫术、史刻等形式传承与延续,确乎真是一个美好的大同世界!

[从敬天保民到专制弥谤]周室维新,一般认为是革命的与进步的。其革命性表现在取代了残民事神的殷商,高举起敬天保民的红旗,顺应天时,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但到了周历王之时,实行巫祝专制,禁止平民批评,于是人民开始造反,王室一点点地衰落了,东周末期,社会秩序终于坍塌了!

[璀璨夺目的轴心时代]眼看社会即将分崩离析,但这并不是个悲哀的结局,而是一个辉煌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中国哲学的全部流派均产生于此,先是老子与孔子,接着是墨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在印度与西方,同时都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并且独立而且同时,上帝就像孵小鸡一样!

[士大夫的崛起与衰落]何谓士大夫?《国语》曰:“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上午教点学生,中午讲点学问,下午温习功课,晚上反思得失,然后安然就寝。多么美好的人生啊!吾辈能得之乎?随着思想与权力的分离,这些受过教育的中下层人民崛起了!

儒家及其发展]儒者,巫觋也。孔子曰:“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他们先自规范服饰与礼仪,通过服饰的象征与礼仪的铺排彰显道术与权威,最后变成为国家和人心道统的工具。其发展一是从“心”出发,到阳明心学,至而今几乎消亡;一是与“天”感应,祈求天人感应而合一也!

道家及其发展]道家与儒家一样,是影响至今的国家土特产之一。据说现在有些集团风行崇尚与追捧道家了,不知他们的真实目的如何?但道家的根本思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自然不会言语,再进一步,必然是道法人心的啊!

[墨家及其发展]墨家曾是与儒家并世称雄的显学。二者的争论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争。墨家可谓实用主义哲学的始祖,但其太专注于追求实用与功利,无视人之所以为人的礼仪和象征,庶几把人沦落为生物了,加之思想专制,很快就自行瓦解了。

[百家争鸣之从天道到人道]天道在古代中国人眼里,是一切事务的最终依据与价值来源。但是,天意渺茫高难问,最终还是不自觉地转移到人道上,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中庸》曰:“能尽人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也。”由此,人性成了一切思路的基础与前提。太对了!

[百家争鸣之社会秩序]从人性出发,为建立与维护社会秩序,先哲们探索了两条道路:一是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建立的以德治国的道路,一直延续到今天;一是商鞅和荀子以性恶论为基础建立的以法治国的道路,也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是,现在谁都明白,以德治国太虚伪,还是以法治国啊!

[百家争鸣之个人价值]社会中个人及其存在的价值一直是个重要的问题。主要有儒家的积极进取与道家的消极人生可选择。儒家对一个人的价值评判是以他在社会上是否立功立德或立言为基准的,这是儒者之所以倔强不屈、刻苦追求的坚强动力,也是我们民族之所以几千年不灭的内因!老庄之学则强调清静无为也!

[中国哲学第一次综合:《吕氏春秋》]吕不韦在这一理论体系中,系连了自然的天象和抽象的天道、实存的人生与个人的情欲、社会的理想与规范,同时也巧妙地兼容了墨家的节俭、道家的自然、杨朱的贵生、儒家的个人伦理与社会理想,甚至还兼容了方家的阴阳术,完成了第一次哲学综合。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某以为这是《吕氏春秋》最积极最有价值的呐喊!因为天地无限广大,生养人类但不将人类作为私有,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惠,但却不知天地之所何来。此天地之德正是我辈争取民主自由最坚定而最原始的理由!

[中国哲学第二次综合:《淮南子》]刘安也试图为思想世界提供一个可以容纳一切知识的构架。他将道置于天、地、人之上,论述了宇宙间自然、社会、人类、鬼神的相互关系,并把这些不同的畛域、现象、事物、原理组合成了一个庞大的结构,建立了独特的宇宙认知形式,完成了第二次综合。

[不谋而当,不言而信,不虑而得,不为而成,精通于灵府,与造化者为人。]某以为这句话体现了《淮南子》对帝王权力的强烈批判。如果说第一次综合象征的是士大夫的道统与皇权代表的政统的抗争,那么第二次综合象征了边缘先进思想与国家主流思想的冲突。最后,黄老之学被边缘化了!

[国家意识形态第一次确立]真正为儒家学说重建或奠定庞大的理论框架,并使之转化为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是董仲舒与他的《春秋繁露》。他不但建立了汉帝国的一代规模,还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政治思想与制度。其天人合一与君权神授的原则,凝聚了国家的力量,同时也约束了君主的权力!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一而再地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鉴!希望间接通过天象的灾灵异样来提醒与警示君主不能太肆意猖狂了,同时曲折地希望一次次代天立言,拥有一些与政治抗衡、对君主制约的权力,可谓用心良苦。

[中国哲学第三次综合:《白虎通》]这并不是班固个人的思想,而是他整理的会议纪要。它上承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路,下采纬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数术、方技知识,又仿效《淮南子》总体布局,合成为一个很整齐与和谐的体系。其对宇宙秩序、人间秩序的简约化与数字化表述,让儒家思想深入民间而得以万古承传!

[三纲五常固化国家意识形态]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儒家通过建立如此实用的规范牢笼与固化了国家意识形态,经学成了绝对的显学,而对经典的解释也就成了中国精英思想的来源与凭据!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某以为,中国哲学思想至此已自圆其说、自成体系,像等待日月升起一样运转有期了。然而好景不长,佛教自西徐来,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同时道家经过几个世纪的酝酿也不甘示弱崛起了!传统儒教在与这二者的纷争与纠缠之中不断调整,持续提出新思路,几经失败而最终稳如泰山。

[三世纪的玄学之风]二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真理的终极依据并不在于群体的确认,而在于个体的体验,个人的存在价值并不在于社会的赞许而在于心灵的自由,加之社会分裂动荡不安与专制统治的黑暗,同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消极遁世的道家的接应与佛家的解脱,于是壮怀激烈的理想终于湮灭了!

[二到五世纪道教的崛起]人们习惯于把汉末蜀中的五斗米道和黄巾起义的太平道作为道教形成标志。但在其宗教化的历程中,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一直在不断地调整、提升与发展变化。它一方面使自己圣洁化,成为一个严格的宗教团体,另一方面也调整着自己的姿态与定位,最终进入了主流社会所认可的意识形态。

[二到五世纪佛教的东传]人们大都相信佛教东传路线与丝绸之路是重叠的。到了4世纪中叶以后,佛教思想渐渐进入了中国思想界的主流,并成为中国知识阶层思想兴趣的中心。这是因为佛教的分析远比中国传统要细致深入,如儒家能济世救俗,但不能探究性灵之奥,佛教传入犹如在久闭的黑屋子上开启了一扇窗户。

[五到七世纪三教的争斗与融合]中国历史上这两三百年,往往被看作三教彼此争斗与融合的历史过程。此后揭开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和谐共生的进程。有趣的是,同一座庙里可以供奉三教的始祖,同一座山里可以容纳三教的道场!中国人的包容精神就这样培养了起来。

[八世纪儒教失败于佛道]只有永远的矛盾,没有永远的和谐!唐玄宗对于《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的注释,暗示了三教融合的大团结,同时也标志了曾被独尊专宠的儒教的失败。儒家学说失去了对社会的批判与代天警示的能力,礼法也不再具有约束道德和收拾心灵的功效,人心在盛世的辉煌之后迷茫了!

[九世纪佛教失败于道教]佛教几经周折成功地消灭了吐蕃王朝,但在中土就没有这样幸运了。9世纪由唐武宗发起的会昌灭佛事件,使佛教遭受了灭顶之灾。但这场由道教暗中策划的灭佛运动,随着武宗服用道家仙丹驾崩而结束,最后导致道教退出了主流文明和上流社会。

[十世纪儒教理想主义的回归]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总在想办法彰显自身秉承国家的合法性,在权力总是需要证明自身奉天承运的年代,维系民众对国家权力的认同感,急切需要重新提振儒教安邦治国的功能。于是,儒家在普遍价值混乱的情况下,重新确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意义,并再次建立民族自信!

[十一世纪理学的兴起]在这样适宜的历史背景下,理学乘时而起。儒家代表把知识与思想的终极理想锁定在培养内在的心性与道德的自觉上,同时以高度的同一性取代了个体的差异性,表达了希望重建思想秩序的远大理想。张载有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何等的自豪啊!

[十二世纪理学的发展与国家意识形态的第二次确立]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发生在1175年6月,朱熹与二陆面对面讨论学问与思想,就像朋友小聚一样波澜不惊。但是,差不多五十年后,理学终于摆脱被压抑的困境,进入主流意识形态。某以为这是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第二次正式确立!1227年,宋理宗追认朱熹为太师。

[十三到十五世纪理学的衰退与心学的崛起]明代以后,一批重视笃行实践的儒者开始凸显“心”的意义与“行”的价值,心学于是乘时而起。但是某以为,心学不过是对理学的修正与继起。万历十二年诏令王阳明从祀孔庙,就是对这种修正与继起最好的定位与安排。心学之前与之中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不过如此。

[国家意识形态的第三次确立]心学之后,经过明清之变与甲午战争,国家意识形态天崩地裂,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是对心学的发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华大地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心学之后的中国思想史]某曾潜心读过一些并一时迷恋过心学,当时以为心学能够代表中国文化走出去,甚至拯救现在的世界……现在沉静下来,始觉心学不过是个美好的愿望!有谁见过自愿关进笼子里的老虎啊?人有善恶二面,只修善的一面,而不约束恶的一面,或者只对内修己,而不对外及人,不可经世也。

[从唯理唯心到唯实唯物的转变]宋明理学最终教我们什么?半日打坐,半日读书是也。多么美好的人生啊!然而好景不长,西方世界的坚船利炮不答应,这种空疏的学问于事无补,与民无利。尽管最有利于封建统治,但这个时候也不成了,因为现在不是几个手无寸铁的秀才造反,而是远在天边的西方世界造反了。

[从朴学到启蒙]本来中国人认为有这些浩如烟海的空疏理学就够了,剩下的工作就是修修补补考据析义!这就是所谓清季的朴学。尽管明末清初就开始有星星点点的早期启蒙思想萌芽,但毕竟这些个反动思想不能入大雅之堂,更不能牢笼主流知识分子……但是西学的炮火最终无情地将爬满虱子的华夏丽袍烧燃了起来!

[朱之瑜:提倡经邦弘化、康济艰难的实学]何谓实学?实学者,有用的学问也,今理工农医之学也!不问于鬼神,而问于知行,不惑于心性,而运筹于帷幄也!屋不华,钻研之;江有堑,飞架之,产不高而追肥,人有病而救施也。朱老先生晚年东渡日本,筑后乐园,著《学宫图说》,不愧建筑大师,熔文理于一炉!

[陈确:学莫先定志]“志为圣贤,而后有圣贤之学问可言……故曰: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移之,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移之。”某感觉后世曾文正公家书对此段文字有移花接木之妙。我辈志于功名乎?富贵乎?抑或道德乎?一笑。他还提出“知行并行”的观点,批评宋儒“知先行后”,与王守仁知行合一相通。

[傅山:思想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医学家]其为思想家也,以反对奴儒、提倡个性为要,其为诗人也,以诗歌为证;其为画家也,以日益高涨的画作为依;其为医学家也,以其三大本甚至更多的医学著作为凭!活得不可不谓精彩也。然最为人称道的是其爱国主义精神,某以为这有点迂腐了,天下非朱家之天下也!

黄宗羲:君为天下大害的民主思想]在其《明夷待访录》里,作者尖锐地指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也。”认为上古之君“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而后世之君“视天下为莫大的产业”,而“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曰独夫”,很有勇气啊!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区分了亡国与亡天下之异!所谓亡国,就是改朝换代,政权转手,而亡天下就是民族沦丧,文化湮灭,是关系到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大事。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唐甄:自秦以来,几为帝王者皆贼也]其汹汹之言曰:“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也!”其难能可贵地指出人生而平等的观点,认为“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那么,不平则如何呢?不平则鸣啊!

[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诗歌是人生坎坷的写照,能写出如此慷慨激昂的悲歌,其人生一定困厄下僚也。果然,龚自珍不得志于宦海,三十八岁中进士,在京师充任闲差十年,至四十八岁辞官南归,两年后,病逝于丹阳云阳书院,终年五十岁。也许人才只能在困苦中磨砺。

[魏源:师夷人之长技以制夷]魏源,湖南邵阳人,某之同乡也。其《海国图志》在日本而不是在中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其人生:五十一岁中进士,五十二岁任知县,五十七岁任高邮知州,后被革职,居兴化与杭州,潜心佛学,整理著述,最终以“扫地焚香坐,心与香俱灭。沈沈寂寥中,冥冥花雨来”而了此一生。其诗也一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