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稷下学宫文化广场”

“稷下学宫文化广场”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有不同的想法,综合起来,大致提出了两种设想。”刘晨代表大家回答,“大家推举我先说,他们来补充。”

两位老师让同学们讨论了好一阵子,然后问道:“同学们有什么样的建议?”

“我们有不同的想法,综合起来,大致提出了两种设想。”刘晨代表大家回答,“大家推举我先说,他们来补充。”

“好!”两位老师当然答应。

刘晨望了望辽阔的大地与天空,然后开始描述同学们心目中的“稷下学宫”纪念馆的美好蓝图。

“第一个创意比较简单,但也明了、大方。我们设想创建一个‘稷下学宫文化广场’。”

“这借鉴了‘老子文化广场’的创意。”赵蕾插嘴道。

“一个圆形大广场,分为三层,中间是两层台阶垒成的高台,有点儿像北京地坛公园里的核心建筑‘方泽坛’一样。圆形大广场的四周为文化墙和文化雕塑。这主要是展示诸子百家的内容。儒、道、墨、法、兵、名、阴阳等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都各占一堵文化墙,墙上有他们学派的主要思想和主张;文化墙前有代表他们学派主要活动的故事雕塑,如孔子的杏坛讲学和周游列国的雕塑。这主要体现了稷下学宫不仅仅是齐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只有齐文化就太降低它的价值了——而更重要的是,稷下学宫其实是整个先秦诸子百家的一个典范和象征。稷下学宫文化广场一定要把整个先秦的诸子百家的思想都容纳进来,也正好显示稷下学宫的开放与包容的精神。

“广场中央有两层方形高台,从整体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思想。第二层高台主要展现‘百家争鸣’的内容和场景。比如百家主要争鸣的几个议题,如天人之辩、人性之辩、义利之辨、礼法王霸之辩、攻伐寝兵之辩、名实之辩等。这几个议题各在第二层的文化墙上显示相关的争鸣内容,而在其前展现讨论与争辩的雕塑场景。”

“这些争辩的议题倒是可以作为同学们以后辩论赛的题目,也可以使我们辩论的内容有点儿深度和高度,不要每年总是几个不痛不痒的议题,没有什么文化内涵。”郑老师联想到学校每年举办的辩论赛的议题。

“这些辩论雕塑的形象设计看来很有挑战性。倒是可以先让同学们揣摩其内容和人物表情,先表演一番,给设计者们以启发。”语文老师的形象思维立马使心目中的雕像活动起来了。

“第三层则是整个稷下学宫文化广场的重点,也是中心。高台上面是一大组群像雕塑。诸子百家和稷下学宫的主要人物都在上面。其设想理念是:这是一座文化的圣殿,这座圣殿是开放的,没有廊柱、没有屋顶、没有围墙,四面敞开。

诸子百家处于天地之间,触摸风霜雨电,更适合思考‘宇宙从何而来’‘我是谁’等哲学终极问题,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四面敞开则是一种开放的姿态,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讨论和争辩,穿越千百年的时空,与诸子百家进行心灵的沟通、论争,共同思考中国的文化问题,思考人类的终极问题。”

“那圣殿上的人物雕像可不少,你们有什么样的创意吗?”姚老师问道。

“这也是很有挑战性的,因为这要与周边的背景和我们的艺术表现形式相合。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方案,不知道合不合适?”

刘晨边说边双手比画着。

“高台上的正中是诸子百家的几大家围成一个圈,就像是现在的圆桌会议一样,没有主次之分,大家都是平等地进行学术的交流和争辩。我们让代表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兵家的孙子,法家的韩非子等,都穿越时空,围坐一圈,共同讨论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他们均席地而坐,动作、表情各异,孔子的温和儒雅、老子的仙风道骨、墨子的风尘仆仆——仿佛刚从他国制止了一场战争赶到会场,又像就要起身,赶紧去劝阻另一场战争。

他们各自的身后都有一群弟子,或聆听,或几人低语讨论,或与旁边学派的有所争辩……”

“其中一定要有一个塑像是屈原,站在台边,仰望天空,发出《天问》的思考。”当周婧雨得知屈原也曾千里迢迢来拜访过稷下学宫,并参与了其中很多场的讨论时,就决意要把屈原的塑像立在这圣殿之上,或者说立在她心里的圣殿上,来问天问地。

“你们可给雕塑家们出了难题了。这些雕像不仅要符合各自人物的形象特点,还要抓住代表他们思想的表情特征。这个难度可是空前的。”姚老师不禁为同学们的创意而叫好,她所说的难度正可见创意的高明之处。

“这样的一个工程,应该作为一个国家级的文化工程,请国家级的一流雕塑家来完成才行,不过这也是应该和值得的。”郑老师也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创意。

“总之,这个稷下学宫文化广场的设想,着眼于稷下学宫的价值和历史地位来创意。圆形的广场、方形的高台,一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理念;二是敞开的高台,显示出稷下学宫的开放与包容的学术精神;三是宛如历史的车轮承载着文化与文明滚滚向前,象征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而稷下学宫是轴心的轴心!”

“而且方形高台有如北京地坛公园里的方泽坛,值得国人去祭拜这段历史、这段文化!”

“这方形高台的创意其实也正符合战国时的风俗。你们还记得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吗?”姚老师受同学们创意的启发而联想开来。

“当然记得!”这是上学期才被要求背诵的课文,同学们于是齐声背道: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其中的‘报君黄金台上意’,就是指燕昭王修筑黄金台,广招天下人才的典故,其中的稷下先生邹衍、剧辛就曾‘报君黄金台上意’,被燕王重用,而使燕国强大起来。因此,你们把稷下学宫的场景创意为高台上的人物群像,正契合了战国时筑高台招揽天下贤士的传统。”

同学们不仅为自己的创意得到赞扬而高兴不已,又增强了对《雁门太守行》里的诗句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