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小学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尝试

农村小学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尝试

时间:2023-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文化是学校环境和全校师生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为此,近年来我们上寨小学努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从小学生的特点和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鹿泉市上寨小学 石印学

学校文化是学校环境和全校师生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良好的学校文化,像风一样无影无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像风一样不可抗拒,影响、熏陶着一代人。当师生生活在氛围良好的校园之中,会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使自己的心灵净化、人品美化、情感高尚化。为此,近年来我们上寨小学努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从小学生的特点和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强化学校管理,创建规范的学校管理文化

学校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思想、各种管理制度、学生守则、行为规范、校纪校规等,学校的办学思想作为学校文化的精神因素,具有催人奋进、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是全校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行为价值,反映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发展势态。我校的校训“学知识,学做人”正是这种精神文化的高度概括。在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制定了各种管理制度,这是依法施教、依法学习、依法生活、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证。管理制度以文件形式存在,以思想行为、习惯为表现形式,教师管理制度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一是普遍性的工作要求,如办公制度、作息制度、会议制度、学习制度、请假制度等;二是具有导向或指导作用的各类岗位职责和行为规范,如校长职责、教师职责、教学常规等;三是具有激励或强制性质的制度,如考勤考绩制度、考核评比奖惩制度等;四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学生管理制度除了守则、规范外,还包括评优、表彰等制度。学校管理文化的形成,首先使学习、生活、工作等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违规必究;其次是通过广泛的学习宣传贯彻,使学校管理文化成为师生行为的共同准则,内化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并逐渐转化为内在需要,促进了优良校风的形成。

二、改善办学条件,构建优美的学校环境文化

学校环境文化是以静态的物质形态存在的一种文化形式,包括具有美育和激励作用的校园布局,各功能室的安排设置,校园的净化、绿化、美化,具有教育导向作用的墙报、规范守则、校训、宣传窗、走廊画像等墙壁文化。近年来,我校根据学校发展态势和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对校园重新进行了合理规划并制作规划图,同时积极筹措资金,逐步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对原有办公场所、教室、运动场所、各功能室进行调整改造,布置了“两图”、守则、规范和校训,更新了名人名言,设置了学生作品展示栏,让墙壁“开花”,让墙壁“说话”,使人自省、自律、自励,启迪心智。完善各室标志牌,绿化美化了校园,努力创建学习型的学校文化。开展“班级是我家,建设靠大家”活动,搞好班级建设,注意营造体现新课程的班级文化氛围,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把教室当成了学习的乐园,把班级当成了自己的家,既美化了班级,又增强了学生对“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学生不仅是校园美的欣赏者,也应该是校园美的创造者。在校园环境的建设和保养中,同学们参加了植树、种花、除草等劳动。在劳动中,同学们树立了劳动观念,学会了劳动技能,也增强了体质。看到校园在劳动中变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看到花更艳、草更绿、路更净,这使劳动美、生活美、社会美的情操在他们心底得到了升华。在这些美的创造和保护中,同学们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劳动,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健体,学会了审美。优美、恬静、整洁的校园环境,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求知的欲望和美的享受,发挥了育人的作用。

三、改进课堂教学,创设和谐的学校课堂文化

学校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部分。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我校以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为契机,加强和改进新课程研讨工作,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法与学法的改革同步进行,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有效提高教研质量,切实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提升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听互教和对话研讨活动,担任主课教师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教学研讨,至少上一节研讨课;其他教师一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新课程理念、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推动新课程有效实施。

四、发挥特色优势,形成丰富的学校活动文化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学校活动文化的主要形式,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新颖多样,龙蛇混杂,学校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入健康的、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内容和形式,充实发展学校活动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活动文化,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健康的学校活动文化的形成,既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又给予学生良好的熏陶,增强了学校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凝聚力,增强了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力和自控力,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社会中健康地成长。

学校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管理文化、环境文化、课堂文化、活动文化建设,在学校建设中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效应,我们将继续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努力使其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学校育人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