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开另一扇窗户

打开另一扇窗户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当我们认真读完著名学者资中筠先生的《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就确实感到她是另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1880年美国百万富翁不到百名,1916年已达四万人。资中筠先生耗时数年完成的这部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绝不仅是向我们介绍美国基金会的社会运行,而是以新的视角告诉我们一种方法,一种解决社会矛盾的办法。

千百年来,国人都在呕心沥血地研究聚财之道,如何聚敛钱财,以什么方法和手段聚敛钱财。这方面的东西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从桑弘羊的《盐铁论》到《钱赋》都在试图开辟出一条生财、聚财之道。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奇怪,过上温饱、小康或者幸福生活,离开钱是根本不可能的,甚至连统计局都有指标,人均收入多少就算脱贫,收入多少就可以达到小康。在这种事事讲聚财,人人想发财的氛围下,如果有人站出来讲散财之道,并要著书立说时,你一定会大吃一惊的!不过,当我们认真读完著名学者资中筠先生的《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就确实感到她是另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现在人们都说全国人大是政治经济生活的晴雨表,此言不虚,看这几年全国人大关注焦点的变迁就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经济社会生活的细微变化。几年前还是国企转制,如今更多地谈论的是社会公平,农业税全免,缩小收入差距等问题。2003年,我国实现人均GDP1000美元之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关注点确实发生了某些转变,就像媒体所称,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有意思的是,中国科学院曾发表了一份调研报告称,我国现代化的水平大致相当于美国1898年的水平,年代相隔百年,我们面对的是—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社会公平问题,就是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问题。作为社会的减震阀和财富的调节器,美国的公益基金会就是在百年前面世并逐渐走向成熟的。

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这是什么东西,好像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和我们的生活也有密切的关联。北京的协和医院,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周口店猿人头盖骨的挖掘和鉴定,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都曾得到美国公益基金会的支持和资助。《散财之道》告诉我们,美国全国基金会有大小五万家,能产生比较重要社会影响的有一千家,它既是政府的补充,又是对立面,它既是财产高度集中的产物,又代表改良主义思潮,是缓和矛盾,稳定社会和发展教育、科学的有力工具。

美国现代基金会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的几十年间,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突飞猛进,造成了财富的高速聚集,同时也造就了空前的巨富,像洛克菲勒、卡耐基等。1880年美国百万富翁不到百名,1916年已达四万人。高处不胜寒。如何处置这些聚集的巨额资产,成了百万富翁们头疼的问题。实际上,到达资产巅峰的巨富们发现自己正处于两面夹击之中:一面是政府的托拉斯法的限制和约束,另一面是底层劳动者对贫富差距拉大的愤怒和抗争。洛克菲勒的—位好友就警告他:如不在生前以高于聚财的速度散财,他的财产将发生雪崩,祸及子孙,殃及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捐赠当然是最方便、最现实的手段。

从古至今,个人发财致富后将财产捐赠给公益事业的事并不少,但如何使捐赠更科学更有规划,就成为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成立的理念基础。老卡耐基就认为科学地花钱与赚钱一样重要。在19世纪末,当纷至沓来的捐款要求使巨头们难以应付时,如何使捐赠真正扶持社会公益事业,在缓解社会矛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成为这些商界巨头反复思虑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基金会应运而生,并借鉴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方式:设立董事会,任命管理者,建立经营部门。用老洛克菲勒的话说就是要“变零售为批发”。

经过一百多年的运作和发展,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日趋发展和完善,也形成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大基金会,这其中既有数十年和一百多年历史的卡耐基、洛克菲勒和福特基金会,也有在20世纪后20年美国经济突飞猛进中创建起来的比尔·盖茨基金会和索罗斯系列基金会。这些现代基金会的运作日趋规范,在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日趋增强。

古人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资中筠先生耗时数年完成的这部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绝不仅是向我们介绍美国基金会的社会运行,而是以新的视角告诉我们一种方法,一种解决社会矛盾的办法。必须承认,有钱如何用,如何使积聚起来的财富最大限度地造福社会,造福民众,这是一门大学问。老卡耐基就认为,有效地散财所需要的才智和能力绝不亚于聚财。现在我们经常说人均GDP1000美元之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也在痛苦地思考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后社会矛盾的复杂多变,那么《散财之道》或许会告诉我们一个思路、一个办法、一条途径。

原载2009年9月27日《燕赵都市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