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开一扇扇尘封的大门

打开一扇扇尘封的大门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是87岁高龄的汪熙教授的座右铭。一个多小时的访谈,汪教授以老派知识分子的气度证明了这一点。他总以为这样一个重要的题目必会有人涉足,但事实证明,东印度公司就像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依然苦苦等待着茫茫人海中那个特殊的开锁人。令笔者意想不到的是,在写作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汪教授屡次热泪盈眶。乍一看去,这些全是冷门主题,但是对于旨在填补历史研究空白的汪教授来说,它们正合胃口。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是87岁高龄的汪熙教授的座右铭。一个多小时的访谈,汪教授以老派知识分子的气度证明了这一点。和蔼与严肃、笃定与游移、沉着与富有激情,这几种看似矛盾的性格在汪教授身上得到了完美结合。

60年前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毕业的汪熙教授,就显示了超凡的学术潜力,长期致力于研究中美关系史、中国近代经济史、国际关系等学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面对成绩,汪教授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去。他的兴趣非常广泛,几年前刚刚完成规模浩大的“盛宣怀档案”整理工作,又投入到东印度公司的研究之中,其著作《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已于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详细分析了东印度公司的运作特点与历史影响,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东印度公司的专著。

当笔者问及他为何要选择东印度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时,汪教授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闸。四五十年前,导师陈翰笙先生就让他写一部关于东印度公司的著述,历经艰辛求索,他已交出了合格的答卷,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出版之事一直耽搁了下来。数十载风雨春秋,放弃的念头曾不止一次叩响他的心扉,但是东印度公司就像一个没有了结的心愿,始终活跃在他的脑海中。他总以为这样一个重要的题目必会有人涉足,但事实证明,东印度公司就像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依然苦苦等待着茫茫人海中那个特殊的开锁人。这让汪教授感觉到,与东印度公司的缘分还远未终结,似乎他自己才是最合适的开锁之人。他便又重拾旧业,为搞清英国侵略印度的历史,也为解开自己的心结,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令笔者意想不到的是,在写作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汪教授屡次热泪盈眶。“这是前无古人的、典型的资本原始积累统治,是资本主义侵略殖民地的‘抽血政策’!”汪教授的声音有些颤抖,因为这种“抽血政策”意味着羊毛出在羊身上,所有费用完全由印度人承担。更让汪教授感到切肤之痛的是,英国不但掌控着行政权、税收权,而且很多板凳都禁止印度人坐,还在不断吹嘘东印度公司的“丰功伟绩”,因此他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生活中的汪教授是一个慈祥的老人,但是学术中的他态度极为严肃。笔者偶然发现客厅的沙发上放着一个装满小卡片的盒子,每一张卡片上都抄有密密麻麻的文字,汪教授介绍说这些都是他多年来从国内外搜集的宝贵资料,虽然1999年他不幸中风,导致右半侧身体基本失去知觉,但是写作与搜集资料的过程却始终没有中断,依然笔耕不辍,每年都有编撰的著作出版。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依然“精力旺盛”。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刚刚出版东印度公司的专著,汪教授马上将目光转移到“美国海军与中美关系”这个新的主题上,接下去还将关注“美国人喜欢的书信与诗歌”。乍一看去,这些全是冷门主题,但是对于旨在填补历史研究空白的汪教授来说,它们正合胃口。“我的责任是还原历史”,现在,正渐入佳境。

(发表于2007年5月25日《文汇读书周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