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设问反问结合,增强文章气势

设问反问结合,增强文章气势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结论部分,毛泽东将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作了重点论述。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先后有多处设问与反问对应起来结合使用的情况,创造了在修辞实践中罕见的运用方法,显示了毛泽东匠心独运、超凡脱俗的修辞艺术。然而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全文以质问的语气,共计提出27个设问句和反问句。文章是对中国人民正义力量的大力弘扬,是对国民党反共邪恶势力的沉重打击。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结论部分,毛泽东将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作了重点论述。他指出:我们的文艺,既然基本上是为工农兵,那么所谓普及,也就是向工农兵普及,所谓提高,也就是从工农兵提高。那么,毛泽东是怎样看待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呢?请看毛泽东发问的内容:

用什么东西向他们普及呢?用封建地主阶级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吗?用资产阶级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吗?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吗?都不行,只有用工农兵自己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7]

在讲到如何提高时,他指出:

提高要有一个基础。比如一桶水,不是从地上去提高,难道从空中去提高吗?那末所谓文艺的提高,是从什么基础上去提高呢?从封建阶级的基础吗?从资产阶级的基础吗?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基础吗?都不是,只能是从工农兵群众的基础上去提高。也不是把工农兵提到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高度”去,而是沿着工农兵自己前进的方向去提高,沿着无产阶级前进的方向去提高。[8]

在上面的段落中,先后有两个密切相关的疑问句群。首先围绕如何提高的问题,重叠使用四个设问,而答案却只有一个。这四个设问句中,第一个设问句即“用什么东西向他们普及呢?”是一个总起句,具有管束其他设问的功能。在讲到如何提高时,用一桶水做比喻,先使用“不是从地上去提高,难道从空中去提高吗?”这个反问句,说明必须在一定的基础上提高;再用四个重叠设问,而答案也只有一个。

毛泽东把设问和反问结合起来、交错使用,不仅增加了设问和反问修辞方法的活力,而且明显增强了文章气势。

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的第四个问题中写道:

你们看,希特勒不是也讲“信仰社会主义”吗?墨索里尼在20年前也还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呢!他们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原来就是法西斯主义!陈独秀不是也“信仰”过马克思主义吗?他后来干了什么呢?他跑到反革命那里去了。张国焘不是也“信仰”过马克思主义吗?他现在到哪里去了?他一小差就开到泥坑里去了。有些人自己对自己加封为“三民主义信徒”,而且是老牌的三民主义者,可是他们做了什么呢?原来他们的民族主义,就是勾结帝国主义;他们的民权主义,就是压迫老百姓;他们的民生主义呢,那就是拿老百姓身上的血来喝得越多越好。这是口是心非的三民主义者。[9]

毛泽东的设问艺术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只要你仔细阅读这些设问句,就会被它的强大的冲击力和撼人心魄的气势所感染。文章采用先反问后设问、反问和设问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就像喷射而出的连珠炮弹,发发相连,咄咄逼人,形成一种锐不可当之势,蕴涵着强大无比的内在力量。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先后有多处设问与反问对应起来结合使用的情况,创造了在修辞实践中罕见的运用方法,显示了毛泽东匠心独运、超凡脱俗的修辞艺术。

针对解放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分别执行人民战争和消极抗日的两条路线,因而在武器供应、兵役资源、人民生活、经济状况等各方面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毛泽东用设问与反问相结合的形式,作了这样精彩准确、简洁明了的归纳:

国民党统治区面前摆着这些反常的状况,怪谁呢?怪别人,还是怪他们自己呢?怪外国缺少援助,还是怪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腐败无能呢?这难道还不明白吗?[10]

这里连续运用了三个设问和一个反问。三个设问的答案已经在前边的叙述与分析中清楚明白地呈现出来,无须再来具体回答。按理说,使用三个设问来归纳上文,已经是很少见的做法,而且它们的确表现了并足以让人感受到了语言的内在力量。然而,毛泽东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紧跟着又使用了一个反问句:“这难道还不清楚吗?”这起到了什么效果呢?笔者认为,它一方面可以作为三个设问句在这个段落中的共同答案;另一方面又是对于上文已经叙述和分析的有关情况的照应,起到总括收尾的作用;再一方面就是把语言和语气的力量又提高了一档。所以说,这个反问句真是一举多得,绝妙至极!

在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危害国家”的罪恶勾当时,毛泽东提出两个问题:

第一个,究竟什么原因使得国民党政府抛弃了从黑龙江到卢沟桥,又从卢沟桥到贵州省这样广大的国土和这样众多的人民?难道不是国民党政府所采取的不抵抗政策、消极的抗日政策和反人民的国内政策吗?

第二个,究竟什么原因使得中国解放区战胜了敌伪军长期的残酷的进攻,从民族敌人手里恢复了这样广大的国土,解放了这样众多的人民?难道不是由于人民战争的正确路线吗?[11]

在讲到土地问题时,毛泽东指出:

两党的争论,就其社会性质说来,实质上是在农村关系的问题上。我们究竟在哪一点上触怒了国民党反人民集团呢?难道不正是在这个问题上面吗?国民党反人民集团之所以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欢迎和鼓励,难道不正是在这个问题上面,给日本侵略者帮了大忙吗?所谓“共产党破坏抗战、危害国家”,所谓“奸党”、“奸军”、“奸区”,所谓“不服从政令、军令”,难道不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这个问题上面做了真正符合于民族利益的认真的事业吗?[12]

这两部分内容明显采用了设问与反问结合运用的方式,分别是设问在前,反问在后,而反问的内容又正是设问的答案。这种前后相连,交替使用,问中有答,答又是问的运用方式,充分发挥了设问和反问的特有修辞功能,造成文章波澜迭起,激情澎湃。

毛泽东在《质问国民党》一文中,把设问与反问的修辞方法运用到了极限,值得大家仔细欣赏。

1943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相持阶段转入战略反攻阶段。这是关系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转折时刻。国共两党本应摒弃前嫌,精诚团结,举全国之力奋勇抗敌。然而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置民族大义于不顾。蒋介石竟然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集黄河防务主力部队和本应用于抗击日寇的大批军队,包围并积极准备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同时,还大肆宣传共产党“破坏抗战”、“破坏团结”。面对国民党反动派贼喊捉贼的阴谋伎俩,毛泽东怒火中烧,于1943年7 月12日奋笔疾书,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了题为《质问国民党》的社论,发出了讨伐国民党反动派的檄文。

全文以质问的语气,共计提出27个设问句和反问句。为担当民族大义、反对侵略、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广大根据地人民真正出了一口恶气!文章是对中国人民正义力量的大力弘扬,是对国民党反共邪恶势力的沉重打击。为了便于说明,这里节录该文第3至11段,请大家欣赏毛泽东质问国民党的精彩片段:

这不能不使人发生这样的疑问,这些国民党人同日本人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许多国民党人肆无忌惮地天天宣传共产党“破坏抗战”、“破坏团结”,难道尽撤河防主力,倒叫做增强抗战吗?难道进攻边区,倒叫做增强团结吗?

请问干这些事的国民党人:你们拿背对着日本人,日本人却拿面对着你们,如果日本人向你们的背前进,那时你们怎么办呢?

如果你们将大段的河防丢弃不管,而日本人却仍然静悄悄地在对岸望着不动,只是拿着望远镜兴高采烈地注视着你们愈走愈远的背影,那末,这其中又是一种什么缘故呢?为什么日本人这样喜欢你们的背?而你们丢了河防不管,让它大段地空着,你们的心就那么放得下去呢?

在私有财产社会里,夜间睡觉总是要关门的。大家知道,这不是为了多事,而是为了防贼。现在你们将大门敞开,不怕贼来吗?假使敞开大门而贼竟不来,却是什么缘故呢?

照你们的说法,中国境内只有共产党是“破坏抗战”的,你们则是如何如何的“民族至上”,那末,背向敌人,却是什么至上呢?

照你们的说法,“破坏团结”也是共产党,你们则是如何如何的“精诚团结”主义者,那么,你们以三个集团军(缺一个军)的大兵,手持刺刀,配以重炮,向着边区人民前进,这也可以算作“精诚团结”吗?

或者照你们的另一种说法,你们并不爱好什么团结,而却十分爱好“统一”,因此就要荡平边区,消灭你们所说的“封建割据”,杀尽共产党。那么,好吧,为什么你们不怕日本人把中华民族“统一”了去,并且也把你们混在一起“统一”了去呢?

如果事变的结果,只是你们旗开得胜地“统一”了边区,削平了共产党,而且日本人却被你们的什么“蒙汗药”蒙住了,或被什么“定身法”定住了,动弹不得,因此民族以及你们都不曾被他们“统一”了去,那末,我们的亲爱的国民党先生们,可否把你们的这种什么“蒙汗药”和“定身法”给我们宣示一二呢?

假如你们也没有什么对付日本人的“蒙汗药”、“定身法”,又没有和日本人订立默契,那就让我们正式告诉你们吧:你们不应该打边区,你们不可以打边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故事,是有道理。你们应该和我们一道去把日本占领的地方统一起来,把鬼子赶出去才是正经,何必急急忙忙地要来“统一”这块巴掌大的边区呢?大好河山,沦于敌手,你们不急,你们不忙,而却急于进攻边区,忙于打倒共产党,可痛也夫!可耻也夫![13]读过这段文字,你会感觉到,这一连串的质问,真是痛快淋漓呀!

这些语言,气势逼人,寸步不让,笔锋犀利,形象鲜明,掷地有声,态度明朗,既抓住国民党反动派指责共产党“破坏抗战”、“破坏团结”,搞“封建割据”的无稽之谈,进行猛烈的抨击;又对国民党反动派自诩“民族至上”、“精诚团结”、“爱好统一”的无耻之词和丑恶嘴脸给予了彻底揭露。从语言形式上看,它们既有设问,又有反问,设问和反问穿插交错,不仅反映了毛泽东语言风格中所特有的勇猛战斗精神,也显现出设问和反问的修辞方法对加强文章语气、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特有功能。

读着这一连串的质问,就像在浏览一套连环漫画。在这些画面中,毛泽东把国民党反动派与日本帝国主义暗地里勾勾搭搭,狼狈为奸,企图进行反共反人民战争的真实面貌,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并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我们真是想象不出,国民党反动派听到这些质问,会是一副怎样的窘态?

我们发自内心地为毛泽东的惊世奇文拍手叫绝!

[1]《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卷,862页。

[2]《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卷,837页。

[3] 同上,836页。

[4] 同上,797—798页。

[5] 同上,1097页。

[6]《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卷,1050—1051页。

[7]《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卷,859页。

[8] 同上,859页。

[9]同上,566—567页。

[10]《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卷,1049页。

[11] 同上,1049页。

[12]《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卷,1077页。

[13]《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卷,903—90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