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设问与反问

设问与反问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设问和反问,这两个修辞格很常见,同学们一点儿都不陌生的。从上下文来看,这里本来无疑问,是为了“答”而设问,即是故意设问,是典型的设问句。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答案寓于问语的反面。反问的作用在于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以引起深思。设问的目的主要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的兴趣。这句话从肯定方面反问,结论是否定的,表示“不能取得好成绩”。

设问和反问,这两个修辞格很常见,同学们一点儿都不陌生的。但是,若真的较起真来,非要搞清楚两者的区别,恐怕还是不大容易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较真一下。请同学们先看一则寓言故事

一天,寓言作家伊索在乡间的小路上走着。一个过路人向伊索打听前面的村子还有多少路,要走多久。“你往前走吧!”伊索对他说。“我当然知道要走,我是想请您告诉我,还要走多少时间呢?”“你就走吧!”伊索还是这样回答。“这个人大概是疯子。”问路人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地说。他走了几分钟后,听见伊索在后面叫他,他站住了。伊索对他说:“两个钟头以后,你就能到了。”“您为什么不马上告诉我呢?”过路人不满地问。“当初我知道你走得有多快吗?不知道啊,我怎么回答你呢?”伊索回答说。

这个故事中,有4个句子的句末都用问号,但其性质和特点是不同的。“还要走多少时间呢?”“您为什么不马上告诉我呢?”是一般疑问句。“当初我知道你走得有多快吗?”是设问句。“我怎么回答你呢?”是反问句。

疑问、反问和设问都是问句,正因为如此,我们有些同学在使用中,往往容易把它们弄混淆了。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只要我们掌握了它们的特点,仔细区别,就不至于混淆。疑问是心中有事情不明白,就提出来,希望别人回答,句子本身是没有答案的。疑问句十分常见,这里不再赘释了。

什么是设问?即本无疑问,故作疑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对方或读者去思索体会。设问的目的是引起对方的注意,作者有意地把一部分意思蕴藏在设问之中,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兴趣。这种修辞效果不是一般肯定的句式所能比的。如:

其实,人们对这种纯娱乐甚至低俗的文艺节目早已厌恶。似乎人们看到的到处是丑恶、骗局和虚假,无形中造成了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毒害更大。为什么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我认为与这些低俗的文艺作品不无关系。(《文艺要传播正能量》)

此例先提出问题,然后再回答。从上下文来看,这里本来无疑问,是为了“答”而设问,即是故意设问,是典型的设问句。

什么是反问呢?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答案寓于问语的反面。反问的作用在于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以引起深思。如:

可是,静下心来想一想,谁的青春不奋斗,哪一代人的青春岁月不艰辛?很多年轻人的父母都经历过上山下乡,知青生活何尝不艰苦?相比于父辈,现在的青年生活在物质相对富足、社会开放多元的环境下,他们面临不同的挑战和机遇,会有截然不同的人生。(《青春不只风花雪月更当豪迈向上》)

此例连用两个反问句,语气坚定有力,发人深思,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反问与设问也有相同点,那就是都无疑而问。但是,两者的表现形式和修辞作用则不一样:当你在讲话或文章中,想引起听众或读者的注意或思考时,就需要运用设问;当你想更强烈地刺激读者或听话人的大脑,以强化他们高度重视你所强烈表达的情感和意愿时,就考虑用反问。

设问的目的主要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的兴趣。但按所在位置不同,也有不同。有的文章直接用设问做标题,为的是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为的是能发挥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至于在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不管设问出现在文章的哪个部分上,也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出现,总的来说,设问的目的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反问的目的主要是为加强语气,或为明确表达某种观点和思想感情,或为发人深思,或为激发读者感情,或为加深读者印象,或为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与陈述句相比,反问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要深刻和强烈得多。一般来说,从肯定方面反问,结论是否定的。如:“不用心学习能取得好成绩吗?”这句话从肯定方面反问,结论是否定的,表示“不能取得好成绩”。从否定方面反问,结论则是肯定的。如:“这样用功还不能取得好成绩吗?”这句话是从否定方面反问,结论是肯定的,表示“能取得好成绩”。

总的来说,设问是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外;反问则不用回答,答案包含在问句之中,已经暗示出来了。

(何效明 丁爱萍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