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朴厚文章满蕴情

朴厚文章满蕴情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明同志读过名牌大学,当过高级法官,任过重权领导,退休之后不为往昔名位之有所执,怡然以诗文为乐,以经历见闻为资源,以文化修养为支柱,在足之所履、目之所及、忆之所至、心之所思之处,使情成体,化为文章,写出了几本诗集,又在这本《绿野秋思》中写出了具有内容实在性、情感亲切性、植根乡土性、行文无拘性的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不仅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社会文化的

王向峰

拿到刘广明同志的《绿野秋思》打印稿,由于篇页较多,读起来颇不轻松,但是丰富的内容却吸引了我,很多篇章也令我特别感动,我感到这是一本很不错的散文作品集。

广明同志是一个朴朴实实、本本分分的人,他的文风亦如其人,不论文章题材是什么,他写起来总是如实地叙述,并且尽量地说事实,多有细节,再现性的特点很是突出。

他的《喜鹊登枝》写喜鹊的鸣叫和筑巢,是在观察基础上的精细描绘。在文中他写喜鹊怎样选筑巢的枝杈、杈位,然后选取构巢的树枝,粗细的树枝各有施用,以及巢成后里边如何铺垫细草等,都写得如同自为。

他写养蝈蝈的《蝈蝈情缘》,也是一篇很有情趣性的生活小品。作者从小生活在农村,对蝈蝈给自己留下的童趣仍有浓厚的情结,他以追怀的笔调写了蝈蝈怎样歌唱,怎样捕捉蝈蝈、编制蝈笼的种种见识,尤其是在冬天怎样养蝈蝈,为之设置温暖环境,甚至把装蝈蝈的葫芦以布袋系在腰间“暖养”,这对东北人完全是闻所未闻之事。广明同志在年近古稀之时,以童心观照童年往事,别有兴味寓存。这也正是在火炉背后吟咏的五月诗篇,使诗意的生命在坐驰中得以玩味和张扬。

在《绿野秋思》中还有不少写少年时代豫北生活经历中仍存鲜活记忆的往事,写在他朝花夕拾的笔下,都多生可忆而不可追的意味,读来足以动人情怀。在这本散文集中有两辑,一是“故里乡情”,一是“人伦情挚”,都是故园亲情的题材,很有动情力,在笔法上也更带散文的艺术性。

散文在本体上是写真情实感的朴实艺术,它的感人力量首先不是文辞,而是情思的真切性。这对于非以散文创作为职业的一般作者来说,实现散文体裁特点的最好也是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不论后来本文章之路有多么宏远,至少这也是一个不错的起点。

在广明同志的散文集中,写亲朋的散文是最感人的,因为其中的真诚之情,具有先于形式的感动力。在散文集中广明同志多处写到父母和几个姐姐,亲情一直流淌在笔端,尤其是写母亲和四姐广芝的篇页更是感人。母亲虽是不识字的农家妇女,但勤劳、忠厚、正直、关爱子女,忍饥挨饿,却送子女去上学,只希望儿女都能成人。1988年广明回河南老家料理父亲丧事,有人告诉他母亲“你儿子当高法领导啦”。母亲并不惊喜,“沉默之后,叹了一口气对我说,‘给国家干事不容易,要干好,别冤枉好人’”。母亲看到,在任上的儿子春节时常有机关同志给送啤酒、水果等,颇为不安,特别嘱咐他要置礼一份份回送,深怕儿子为官不廉、误国累身。

在广明的散文中有不少是写师生、朋友之交的,也都写得真情感人。在《悼农友》中写的是本乡比自己大几岁的王兴波,他们结识于1958年“大办钢铁”时,他们远离家乡到三百里外的修武县,打锤动镐,吃不饱,活计累,兴波不仅帮助他,每顿饭还支援他半个窝头;此后也几次得到他的帮助,甚至有类似“漂母一饭之恩”的情谊,这使他终生难忘。广明写他在北大法律系读书时的恩师陈守一教授,是他把刘广明领进了法学的大门,培育之情永远铭记;这位德高望重、风骨铮铮的老师,被生动地写在了《燕国忆恩师》一文中。珍重父母恩和师友情是君子立身的人格基础,无此,何谈治国平天下之德行?对于广明同志的人生道路,正可以从此沿波讨源,探求其所以然。

写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是出于刻骨铭心的实际感受;写自己施恩培育的外孙女,则更有亲情体验的特殊性。广明同志写在自己身边养育了三年的小外孙女小“海豚”,一朝离开自己回到她父母身边的一片失落之情,更有动人之处。我们引述《外孙女回京三记》中一段平朴却又深情的叙述—这是在前一天送外孙女坐夜车走后自己一夜无眠后的次日早晨:

30日凌晨,索性起床,心中空荡如旧。习惯地往她的卧室望了望,看看蹬被子没有,但是每天安睡这里的小佛儿缺位。再看小牙刷、牙膏和奶杯,也都拿走了,心中空荡更甚,又坐在沙发上垂泪。这时,我便明白了一层道理:孩子早已是全家的中心人物。“中心”在,光辉满堂;“中心”去京,满屋萧条。趁空,我将她留下的穿脏的小衣服、小袜子等统统洗净挂好,准备晾干再收起来。又把她故意摆放嘴啃地的玩具小水鸭摆放好,省得看见这些眼皮底下东西想她。但是谈何容易!箱子上的小人书,地上的卡片,还有墙上的划痕,玻璃上的小手印等等,到处都有她的作品。这时,我便明白了第二层道理:在家庭的全部空间中,孩子早已占据了主要生活空间,孩子去京,等于家被掏空。

这里生动地写出了隔代长辈的心理:父母辈对儿女多是在自身忙迫中以责任心关切的,多数人尚来不及细加对过程的品味;祖父母辈是在比较轻松的心态下,以真情体验的方式寻求晚情的释放,并补偿对儿女的亏欠,这其中有浓重的审美自由情怀。我想,广明同志对小外孙女走后的失落无着之情,基本上也是这种心理的文学表现。

广明同志的散文中有浓重的豫北乡土风情,不少文章都写了他青少年时代在那里的经历与体验,其中所展示的风俗习惯,由于带有故土寻根性,文情更显浓重。

《绿野秋思》中有多篇是以“农村情结”写着豫北民间风俗习惯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古老的中原大地上的许多特有习俗,感到有一种如实所历的乐趣。他的《过年琐忆》、《坐花轿》、《剃头》、《乡枣似蜜》、《月是故乡明》等篇,这些可以称之为“豫北系列”的散文,都是回味性的文章,作者在以往的事实上罩上了一层厚厚的乡情,有的即使是不值得留恋的时事,如农村“大食堂”那一段“共产风”,也因为自己是以十八岁年华在“大食堂”公公正正地当了一段为民欢迎的司务长,而大书一笔,写成了《那年,我当司务长》。在这个系列中还有《阿桂叔》、《兵爷》,写的是故乡土地上的平民,一个个都有如见其人、言行在即的形象,看起来好像除了豫北大地,在别处是遇不到这些人的,这也许就是文学的乡土性。对此,细读广明同志的所有写人写事的文章,好像都能从中闻出乡土之味。

广明同志读过名牌大学,当过高级法官,任过重权领导,退休之后不为往昔名位之有所执,怡然以诗文为乐,以经历见闻为资源,以文化修养为支柱,在足之所履、目之所及、忆之所至、心之所思之处,使情成体,化为文章,写出了几本诗集,又在这本《绿野秋思》中写出了具有内容实在性、情感亲切性、植根乡土性、行文无拘性的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不仅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实在是值得称道的。

序后成诗一首,以赠广明同志:“豫北平原风俗淳,平生承禀见情真;修身奉职存公念,更有诗文证此心。”

2008年12月8日于辽宁大学望云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