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丰富了宁波地域文学艺术修养

丰富了宁波地域文学艺术修养

时间:2022-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孙应鳌专门作诗数首表示庆贺。从宁波书院收录的各体诗作数量来看,宁波地方文化逐渐繁荣昌盛;从内容上来看,宁波地区文化逐渐向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原文化靠拢。通过对收录的诗歌的研究发现,这些诗歌无不体现出宁波学者、群众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将中原文化作为根,扎植在宁波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除此之外,宁波书院的诸多学者在文化领域也取得了瞩目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宁波地区文化的发展。

宁波书院学者除了日常讲学之外,在书法、文学等艺术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给宁波地方文化留下了美好的一页,同时也推动了宁波文学艺术的逐步发展。

书院学者在宁波书院讲学的过程中,留下了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学者将自己的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间。王阳明的书法兼采各家之长,而工于楷书,尤其擅行草,在宁波期间留下了不少墨迹。王阳明的弟子们也有诸多佳作流传于世。在众多再传弟子中,诗文成就最大的莫过于孙应鳌,他一生创作的诗歌有900首之多,其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学孔精舍诗钞》《坐对南山》《赐鲥鱼》等。孙应鳌的诗歌作品不仅感情深厚,而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风格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是在艺术性方面还是在思想性方面都拥有较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以欧阳询为基础,同时借鉴了柳公权的柳体,字体端庄而严劲。

在明代,学者能够给皇帝讲学或者做皇帝的老师都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从表面上来看,是对学者深厚功底的认可,而本质上更反映出群众对学者讲授的文化的认同。万历年间,孙应鳌就曾给神宗朱翊钧讲学,“上嘉纳,命坐赐茶”,不仅如此,神宗皇帝还经常赐予孙应鳌貂鼠等。为此,孙应鳌专门作诗数首表示庆贺。由此不难看出,孙应鳌等书院学者以儒家文化为根本,具有极高的造诣,甚至成为士人仰慕的帝师。孙应鳌多次进宫为皇帝讲学,明神宗将其誉为“南国躬行君子,中朝理学名臣”[20]

从宁波书院收录的各体诗作数量来看,宁波地方文化逐渐繁荣昌盛;从内容上来看,宁波地区文化逐渐向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原文化靠拢。通过对收录的诗歌的研究发现,这些诗歌无不体现出宁波学者、群众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将中原文化作为根,扎植在宁波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除此之外,许多诗歌都借用了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典故或比拟,将中原文化的元素融入吟唱中。孙应鳌的《题王摩诘风竹》充分表达了孙应鳌对王维居士情结的赞同:“绕径清风起,高秋月更明。翠鬟双导引,叠奏玉鸾笙。”这首诗歌从表面上看似是对禅宗所营造的清静氛围的描写,实际上更表达了孙应鳌对这种清静氛围的向往之情。虽然这首诗的出现距离王维生活的时代已过去五百多年,但是,宁波逐渐出现了与中原文化意境、情韵形似甚至相同的诗歌。孙应鳌的诗歌经常引用中原文化典故,甚至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歌中发现中原人物的名字,孙应鳌将这些中原人物引入到他的作品中,并且尽可能使他的作品更加贴近中原文化。比如《紫霞宴坐》:“比邻西接梅花观,间日迟留坐晚曛。松影满盘千片月,鹤声高入万重云。王褒石壁才难尽,陶景仙风思不群。迫厄悲时怀远举,宁从人世叹长勤。”该诗就涉及了中原两位著名人物,一个是王褒,另一个是陶弘景。李渭的《和李别驾郡城六咏》:“岩阿黄虞民,独志唯田园。日出复日入,不知城市喧。去草培嘉禾,两者不并存。汲隧甘自拙,抱膝听禽言。”通过典故的运用将自己的心迹表现出来,即要学习陶渊明的志在田园,不受世俗影响。

虽然这些学者在诗歌创作上各有特色,但是他们都对中原文化表示深深认同,并且已经将中原文化当作是宁波地方文化的根,书院学者在赞美宁波美丽山水的同时将中原文化气息融入其中。在他们的诗歌中,随处可见暗语、比拟、运用典故等手法,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通过这些手法表现在作品中,重新塑造了具有宁波地方特色的文化。除此之外,宁波书院的诸多学者在文化领域也取得了瞩目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宁波地区文化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