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书院与浙学的相互促进

宁波书院与浙学的相互促进

时间:2022-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宋代以来,宁波地区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藏书数量更是位于全国之首,为历代培养了诸多学术人才。围绕宁波这一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主要的原因在于,“浙学”是本土学派,学者基本是本地人,受当地历史文化传统影响深刻,是受地域文化土壤熏陶的结果,因此容易形成地方性的学术特色和思想。现以南宋宁波四明心学为例分析。据史料记载,该著作应当是浙江心学学脉史。

自宋代以来,宁波地区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藏书数量更是位于全国之首,为历代培养了诸多学术人才。围绕宁波这一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人文荟萃。提到文化和学术,不得不提“浙学”,按照浙江学者吴光的研究,“浙学”有狭义、中义与广义之分,笔者更倾向于中义的“浙学”定义,即“‘浙学’是指起源于东汉、形成于两宋、转型于明代、光大于清代的经史之学,包括东汉会稽王充的‘实事疾妄’之学,南宋金华之学、永嘉之学、永康之学、四明之学以及明代阳明心学、蕺山慎独之学和清代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经史之学”[5]。但不管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浙学”概念,以四明学派、阳明心学、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经史学派是绕不过去的重要内容。“浙学”历史上的各种学术和思想学派出现、兴盛和发展,一方面,体现为学术和思想的多样性和创新特征;另一方面,“浙学”的这种多样性也充分凸现“浙学”孕育、成长的文化土壤自身具有内在的区域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和多元文化造成“浙学”地方学派学术思想内在的差异,但其“民本、求实、批判、兼容、创新”的精神实质,使他们具有共同的思想倾向和人文志趣,并又凸显各自的自我创造和追求。正如章学诚所说的“浙西尚博雅,浙东贵专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在“浙学”内部不断出现极具个性的学人、学派、学术创新、思想创新,并且都表现得十分明显,这也是“浙学”的一大特色。[6]

“浙学”与中原文化传统有一个明显的差异,那就是中原文化传统有一个清晰的思想体系和传承脉络,而“浙学”虽也有联系,包括与中原儒学的联系以及“浙学”内部之间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和传承关系并不是非常明显,与此相反,每个学派都相对独立,甚至自成体系。主要的原因在于,“浙学”是本土学派,学者基本是本地人,受当地历史文化传统影响深刻,是受地域文化土壤熏陶的结果,因此容易形成地方性的学术特色和思想。“浙学”在宋以前,学术和思想就总是标新立异,“中国能较多地保留地方特色的唯有岭南和浙江而已”[7]范蠡、王充、魏伯阳,以及佛教的天台宗、道教南宗,都是思想创新和独具地方特色的代表。现以南宋宁波四明心学为例分析。四明心学是陆九渊心学的分支,陆九渊的心学分为两大支,一支留在江西,成为“金溪之学”;另一支来到浙东,成为甬上(四明)之学。结果是四明心学的成就大大超过江西的“金溪之学”。其实,心学本来就发源于浙江,尽管陆九渊、陆九龄兄弟被认为是创立心学的代表人物,但就学术思想史而言,陆氏兄弟之学可以从浙江找到文脉。全祖望云:“象山之学……程门自谢上蔡以舍。王信伯、林竹轩、张无垢至于林艾轩,皆其前茅,及象山而大成。”[8]由此可见,象山以前的浙江已有心学,象山是集大成者。“上蔡之说,一转而为张子韶,子韶一转而为陆子静”[9],因此,全祖望认为张九成是开启象山心学的主要人物。张九成心学体系初具雏形,以后陆、王心学的基本观念都没有脱离其宗旨。张九成的门徒众多,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浙东,这也为象山心学传入浙东准备了条件。由此可见,陆门心学与浙江有天然的联系,传播到浙东并且在浙东发扬光大,一方面得益于浙东的心学历史传统,另一方面得益于杨简、袁夑、舒璘、沈焕四先生借助于书院讲学的传承和发展。四明心学师自陆九渊,但又不同于陆九渊,受浙东地方文化个性的影响,形成了浙江特有的学术,其最大的特色是秉承了浙东一贯的务实和注重实际的精神,因而与事功学互相激荡。

尽管吴、越两地自古以来就有“通气共俗”的文化渊源,但比较而言,在吴文化的强势渗透下,“浙学”自古以来就有“东”强“西”弱的特点,浙西不仅“缩”于地域,而且“缩”于文化和观念。正因为近世以来的“浙学”中心一直在浙东,故常有浙东学者前往浙西讲学或者浙西学者跨江来浙东求学的,如董沄、董毂父子乃王阳明的浙西高足,陈确、张履祥等乃刘宗周之蕺山学派在浙西的主要传人。[10]尽管浙西在思想原创上难以比肩浙东,但在学术传承上,乃有与浙东一脉相承的联系。还是以阳明心学为例,浙西除了上述董沄父子之外,还有徐浮远、蔡汝楠、余尚友等人倾心于阳明心学。徐浮远对浙西学术不振、民风颓废深有感触,对绍兴好友张元忭为中兴学术事业做出的努力而推崇备至,“吾乡习俗颓靡,朋友寥落,莫有甚于此时。如吾兄挺然卓立,迥出尘表,真弟所敬服,弟所倚赖也”[11]。而余尚友则直接自称阳明的“浙西后学”。

明朝末期“浙学”概念提出后,一些名儒大师便开始了浙学史的构建工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刘廷焜编制的《闽学宗传》。据史料记载,该著作应当是浙江心学学脉史。浙学的复兴与宁波书院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全祖望拥有极强的“浙学”复兴的意识,通过他修补《宋元学案》就可以看出,这不仅是对前人理论成果的尊重,更体现出了全祖望对浙学的发展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受老师全祖望的影响,他的弟子们在宁波书院参加讲学时,著成了《浙学渊源考》,这部作品详细记录了浙学的发展历程,让当时的士人、学者对浙学的发展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可惜的是,这部著作并没有传下来。

千百年来,“浙学”在浙江这块土地上,受浙江人文土壤的培育和熏陶,经过不断的求索、传承和创新,不仅集中展现了浙江的人文精神,并持续影响着浙江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价值、行为准则和生活样式;而且作为中国传统学术的一朵奇葩,不但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弘扬、丰富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对历史和当代全球人类文明的发展也起到过重要的作用。[12]“浙学”展开她的历史画卷时,对笔者而言,想起的是杨简、袁夑、王阳明、黄宗羲、章学诚等思想家在以宁波古代书院为阵地推进“浙学”学术发展时的情景,无可否认,他们是“浙学”的明星,是推动“浙学”发展和扬名全国的中坚力量。

【注释】

[1]董绍德主编:《鄞县教育志》,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2]朱斐主编:《话说宁波历史文化》,宁波出版社2015年版,第258页。

[3](清)臧麟炳、杜璋吉著,龚烈沸点校:《桃源乡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c朱斐主编:《话说宁波历史文化》,宁波出版社2015年版,第258页。

[4]转引自张如安:《北宋宁波文化史》,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页。

[5]吴光:《关于“浙学”研究若干问题的再思考》,《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6]滕复:《关于“浙学”的学派思想个性及地域特色》,《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7]滕复:《关于“浙学”的学派思想个性及地域特色》,《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8]转引自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通史》(宋元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82页。

[9]转引自吕思勉:《吕思勉讲国学:国学纲要》,金城出版社2014年版,第203页。

[10]转引自钱明:《近世“浙学”的东西之分及其走向》,《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1期。

[11]转引自钱明:《近世“浙学”的东西之分及其走向》,《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1期。

[12]滕复:《关于“浙学”的学派思想个性及地域特色》,《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