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砸锅卖铁,筑起海上长城

砸锅卖铁,筑起海上长城

时间:2022-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在鄞县东乡的大嵩地区,民间兴修水利的呼声强烈。为此,杨懿十余次深入大嵩民间,听取民意,了解灾情。杨懿在鄞县任职期间,共发动乡民浚修5条河道,修筑大嵩海塘3500丈,修建闸多处,并对失修塌毁的宁波城墙进行修缮。20世纪80年代,宁波又大规模地兴修海塘,尤其是象山、宁海等沿海地区,动员数万名劳力,筑起了“海上长城”——标准海塘。在多次台风的考验中,这些标准海塘守护了沿海群众的生命和财产。

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由于与海相近,在古代常常受海潮冲击,为求生存发展,宁绍官民自古以来兴建海堤,筑塘围涂,治理旧塘,抗御海潮。据宁波市文史专家乐承耀先生研究,在古代,自萧山至镇海整个宁绍沿海地区筑着一座座海堤,起萧山之长山,抵余姚之上林,接慈溪,至定海,逶迤500余里,中经萧山、会稽、山阴、上虞、余姚、慈溪等地,尤其在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对海塘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与治理,为明清宁绍海塘体系的最终形成作了重要铺垫,从而促进了宁绍地区的经济发展。

余慈海塘,明代前中期筑起加固的就有新塘、潮塘、周塘、大古塘观城段、老塘等。镇海海塘主要有后海塘、钩金塘、新土塘、和尚塘、灵绪塘、外石江塘等。

宁波第三个感人的治水故事发生在鄞州大嵩地区。

清代雍正年间的鄞县知县杨懿,是治理海塘的杰出代表。他老家在陕西蒲城,在鄞县知县任上只有29个月,却为民办了大量实事好事,尤其在治水上更是倾尽全力,最后在抗击洪灾中因劳累过度而殉职,年仅36岁。

1727年2月,杨懿到任后,遍访城乡,查阅县志,了解民生,制定了《治鄞要务》七条,又写下《到任六谕》。当时,在鄞县东乡的大嵩地区,民间兴修水利的呼声强烈。为此,杨懿十余次深入大嵩民间,听取民意,了解灾情。他还为大嵩咸祥灾民发官米万石,减价平粜,招商海运,济助民食,还数次呈文要求减免大嵩地区的税赋,拨款修筑海塘,开河筑坝。

杨懿在鄞县任职期间,共发动乡民浚修5条河道,修筑大嵩海塘3500丈,修建碶闸多处,并对失修塌毁的宁波城墙进行修缮。

这位清代的县令,不仅给后人留下水利功绩,也将他重视水利、科学治水的思想和理念流传给后人。在《水利紧要禀》中,杨懿指出鄞县环江滨海,之所以闭咸蓄淡,全在于塘堰碶闸修理坚固。他详查了东钱湖、它山堰、梅墟堰、狗颈塘、保农碶、萧皋碶、樟木碶、东冈碶等水利工程,将这些设施的现状、需要修缮的地方、估计需要的银两、工程大小等,都细细地厘清。

在《大嵩开河六议禀》中,杨懿提出兴工当分次第、开河当议缓急、土塘宜委员端督等建议。其先开六闸,次开河,开河田亩的利益分配等意见,都非常科学清晰。在大嵩地区治水时,杨懿还创造了滚水坝这一水利新模式:坝比大潮高尺许,与内地平,咸潮不能入,而淡水恒足可以蓄。“岁可保无水旱灾,即当夏秋之交,山水涨溢,各闸可以分泄,既免横溢之患,纵使溪流骤发,人力不信,直从坝面泻海,则亦无冲决坝身、泛滥滂及之虞也。”

可惜这样一位好官,却因过劳而死。1729年夏天,洪水毁坏了长春塘。杨懿下午出城,整夜未眠,奔波在抗洪救灾现场,直到第二天上午才回到县衙,因劳累过度,不久就去世了。临终前,他手书“五憾”:一是皇恩未报,二是祖泽未积,三是城工未成,四是河工未竣,五是父母年老而己先殁。

杨懿去世之后,人们才发现他竟然没有积蓄,家里四壁肃然,一位清官啊!百姓知杨公去世,痛哭流涕。“城乡内闻公之殁者,无不哭于道而叹于室。一日数十余人裸头赤足,至柩前大恸。观者无不出涕,问之知其为大嵩之民。”后来,大嵩地区民众在咸祥为杨懿塑像立庙,建起杨公殿,使他永享香火祭祀。咸祥庙会时,乡民抬着杨公坐像,至每户人家门前,供人们跪拜、祭祀。

20世纪80年代,宁波又大规模地兴修海塘,尤其是象山、宁海等沿海地区,动员数万名劳力,筑起了“海上长城”——标准海塘。

在多次台风的考验中,这些标准海塘守护了沿海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堤坝倒塌、海潮倒灌、屋倒人亡的台灾惨景从此不再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