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教版孔子语录原文

人教版孔子语录原文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即先学习,使个人修养得以提高后再去做官,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效力。孔子的学生中以德行著称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出门探亲,子骞驾车。其旨在告诫人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语。孔子赞扬颜回好学的精神,同时哀叹颜回不幸早逝,对此他感到十分惋惜和心痛。反映了孔子在维护礼制方面的理性和决心。

【原文】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

①先进:指先学习礼乐,再做官的人。②野人:指没有贵族身份,地位低下、行动粗鲁的人。③后进:指先做官,再学习礼乐的人。④君子:指有世袭贵族身份的人。

【译】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出身平民阶层的人;先当了官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有世袭贵族身份的人。如果要选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解】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即先学习,使个人修养得以提高后再去做官,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效力。他认为那些先当官的人是原本就有爵禄的人,但做官前却没有学习礼乐知识,这样的人在行事时难免不会有所缺失,因此在选拔贤才时,这类人是不宜选用的。而那些本来没有爵禄的平民,他们在当官前就已经全面系统地接受了礼乐及道德教育,他们不但具备一定的行事能力,而且人品也是出类拔萃的,所以这样的人会是一个好官。

【原文】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注】

①从:跟从,跟随。②不及门:指不在跟前受教。门,这里指受教的场所。③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④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与文化知识。

【译】

孔子说:“曾跟随我从陈国、蔡地游历的人,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孔子的学生中以德行著称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辞令的有:宰我、子贡。能从事政治事务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

圣门四科

【解】

公元前489年,孔子带着自己的学生从陈国到蔡地去,途中楚国人来聘请孔子,而陈国和蔡国的大夫们担心对己不利,于是将孔子和学生子路、子贡、颜渊等人团团围住,导致他们绝粮七天,许多人饿得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后来子贡去楚国告急,楚君才派兵前来营救孔子。公元前484年,孔子回到鲁国后,子路、子贡等人先后离开了他,颜回也去世了,孔子时常想念他们。

门人故事 曹溪之水代束脩

闵子骞欲拜孔子为师,但由于家贫交不起充当学费的束脩(干肉条),他就为老师奉上一缸精心酿制的佳酿。同学中有人嗤笑说:“曹溪之水,怎能抵得上束脩?”孔子听说后,讲学时故意说道:“闵子骞千里求学,精神可嘉,虽是曹溪一滴,远胜束脩百条。”闵子骞求学后,读书刻苦,为人沉稳持重,重视道德修养,崇尚节俭,淡薄仕途名利。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管理费地。他不同意,认为季氏是通过篡夺才当上国君的,如果做了他的官,就违背了忠信,所以力辞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暗指投向齐国)。”后经孔子劝说,还是任了费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即闵家寨)。他治费很有成绩,但看不惯季氏行为,最后毅然辞职,又随孔子去列国游学,病卒于长清县内。

【原文】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

孔子说:“颜回啊,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解】

所谓教学相长,弟子有疑而问,有时也能对老师有所启发,孔子就曾称赞子夏“起予”。但如颜回,“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颜回聪明,对老师所说的都能理解,通常都是默而知之,不像其他弟子一样发问,也就很少与老师讨论,所以孔子才这样说,既有可惜之感叹又有愉悦之称赞。

【原文】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注】

①间:非议、挑剔。②昆:哥哥,兄长。

【译】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父母兄弟赞许他的话,没有任何异议。”

【解】

这一章孔子赞美闵子骞的孝行。

门人故事 鞭打芦花

闵子骞10岁丧母,其父闵世恭再娶,但继母虐待他,给自己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出门探亲,子骞驾车。子骞因受冻手寒,把马缰绳掉落了,父亲认为他不好好驾车,勃然大怒,举起鞭子抽了下去。棉衣破了,芦花随着寒风纷纷扬扬,父亲这才知道真相,既痛心又自责。回家后生气地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骞上前劝道:“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三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父亲一句话也不说,沉默了好久,后母最终感动认错,一家人复又和好。

鞭打芦花

【原文】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

①南容:即南宫括,孔子学生。②三复:反复诵读。③白圭:指《诗经·大雅·抑之》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其旨在告诫人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语。

【译】

南容反复诵读《诗经·大雅·抑之》的诗句:“白圭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说错了话,就无法挽回了”,孔子就把侄女许配给了他。

【解】

孔子一向提倡“谨言慎行”,而南容懂得祸从口出的道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谨小慎微,是一个可造之材,于是便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了南容。

【原文】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

季康子问孔子:“您的学生中谁最具有好学的精神?”孔子回答说:“只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发现如此好学的人了。”

【解】

孔子赞扬颜回好学的精神,同时哀叹颜回不幸早逝,对此他感到十分惋惜和心痛。在孔子看来,颜回的好学精神和谦逊的品格是值得后人称颂和学习的。

【原文】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注】

①颜路:颜渊的父亲,名无繇(yóu),字路,也是孔子的学生。②椁(guǒ):外棺。③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鱼,先于孔子死,死时50岁。

【译】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卖掉孔子的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棺。孔子说:“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有才能,都是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孔鲤死了,当时只有内棺而没有外棺。我不能卖掉自己的车子给他买外棺。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

【解】

颜渊不幸早逝,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自己的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棺。孔子很看重礼制,不管是自己的儿子还是自己最得意的学生,不管逝者有才能还是没有才能。反映了孔子在维护礼制方面的理性和决心。

颜路

【原文】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注】

①恸(tòng):哀伤过度,过于悲痛。②夫:指示代词,指颜渊。

【译】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老天爷毁灭我呀!老天爷毁灭我呀!”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哀伤过度了。”孔子说:“我哀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哀伤,还能为谁哀伤呢?”

【解】

上一章讲孔子面对颜回去世时的理性意识,这章则充分体现了孔子感性的一面。

【原文】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注】

①厚葬:隆重地安葬。②不得视犹子也: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③夫:语气助词。

【译】

颜渊死后,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啊!你把我当父亲一样对待,我却不能把你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不是我要这样,是你的同学们要这样做的呀。”

【解】

孔子认为,门人厚葬颜渊的做法是违背礼规的,所以对此他极力反对。

【原文】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注】

①鬼:人死为鬼。

【译】

季路请教祭祀鬼神的事情。孔子说:“没能很好地侍奉活着的人,又怎能侍奉鬼神呢?”季路又问道:“人死后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不懂得活,怎么懂得死呢?”

【解】

整部论语及整个儒家思想都很少谈及鬼神、死亡,体现了中国人实用理性的态度,这是儒家和佛家最大的不同。

闵子骞

【原文】

闵子骞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注】

①訚訚:和悦、温和、中正的样子。②行行:刚强自信的样子。③侃侃:说话理直气壮而又和乐的样子。

【译】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时,神态和悦恭敬;子路刚强自信;冉有、子贡温和从容。孔子很高兴,但又叹息道:“像子路呀,只怕是不得善终吧!”

【解】

孔子认为子路有勇无谋,却又好出头,这样的个性若不及时收敛和改正,将会“不得其死”。所以在许多涉及孔子和子路的对话中,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子路的有意压制,意图让其懂得收敛,遗憾的是子路始终未能作出调整,这大概也是天性所致,最后不幸被孔子言中,死于卫国内乱之中。

门人故事 君子死 冠不免

公元前480年,孔悝被胁迫把当时的废太子蒯聩迎回卫国当国君(也就是卫后庄公)。仲由为了救孔悝而与蒯聩的家臣战斗,在战斗中被敌方用戈将系“冠”的带子割断了,子路因此停止战斗,弯下身,捡起冠来系带子,结果被乘虚打败并杀害,死后受醢刑(即剁成肉酱),时年63岁。孔子听说后极为伤心,从此不吃肉酱。

【原文】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注】

①为:改建,翻修。②长府:鲁国的国库名。府,收藏财货、兵器等的仓库。③贯:事,例。④夫人:这个人。

【译】

鲁国人翻修国库。闵子骞说:“照老样子,怎么样?为什么一定改建呢?”孔子说:“闵子骞这个人轻易不发表言论,一开口就一定深中要害。”

【解】

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为了抵抗季氏的侵袭,鲁昭公曾在内宫修建长府。当季氏把鲁昭公赶走后,便要改建长府,闵子骞则认为,成败的关键并不在于长府有无防御作用,而是在于领导者是否有高尚的德行,是否得民心。

【原文】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注】

①瑟:一种古乐器。②为:这里指弹琴。

【译】

孔子说:“仲由的琴瑟弹奏,怎么能称得上出自我孔丘之门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表现出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的学问已经入门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解】

子路气质刚勇有余而中和不足,其琴声亦多壮气,孔子每每有心抑之。

【原文】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注】

①师:颛孙师,即子张。②商:卜商,即子夏。③孰:谁。④愈:胜过,超过。

【译】

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相比谁更优秀呢?”孔子回答说:“子张容易做过头,子夏达不到。”子贡说:“那么子张比子夏强一点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同样不好。”

【解】

子张意气高张,性情略偏激,故常过中。子夏笃信谨守,略显保守狭隘,故常不及。孔子认为,只要违背了中庸原则,过分和不足都一样的。

门人故事 子夏传经

子夏到孔门受业,是在孔子自卫返鲁(前484年)之后,所以在孔门诸弟子中,他的行辈较颜渊、仲由、端木赐靠后。子夏幼时家贫,学成后在鲁国做官,担任莒父宰。孔子死后,一生笃志治学,相传《诗经》《春秋》等都是由子夏传下来的。

【原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注】

①求:冉求。②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③益:增加。

【译】

季康子比周公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聚敛财富,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的行为不是我的学生应该做的,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

【解】

《左传·哀公》记载,季氏计划用田赋制度,增加赋税,让冉求征求孔子意见,孔子主张“敛从其薄”,即赋税应该从轻。结果冉求仍旧听从季氏,实行田赋制度,所以孔子才如此愤慨,对冉求的恶行给予强烈的批评和斥责,并鼓励大家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

【原文】

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注】

①柴:姓高,名柴,字子羔,孔子的学生。后边的参、师、由都是孔子的学生,字分别为子舆、子张、子路。②愚:愚而耿直。③鲁:迟钝。④辟:偏激,不实在。⑤喭(yàn):鲁莽,粗鲁。

【译】

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解】

孔子分别对柴高、曾参、颛孙师、仲由四人的弱点做了评点。在孔子看来,自己的学生各有所偏,这违背了中庸原则,因此要求他们能够积极改正,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原文】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注】

①庶:庶几、相近。②空:贫困。③命:古时候商贾由公家管理任命,子贡未受公家之命而以自己的私财贩卖货物。所以这里不说商贾,只说货殖。④货殖:做买卖。⑤亿:同“臆”,猜测、揣度。

【译】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差不多了吧,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木赐受公家之命而去做买卖,对于行情发展趋势往往能猜中。”

【解】

颜回学问道德高超,而生活清贫。子贡不安于本分去经商谋利,常常取得成功。孔子并未对此发表褒贬之见,可以看出孔子对人才的要求不拘一格,同时也是极其公正的。

【原文】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注】

①善人:本质善良,却没有经过学习的人。②迹:脚印。③入于室:比喻学问和修养达到了精深的地步。

【译】

子张问做善人的行为。孔子说:“不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但其学问和修养还不到家。”

【解】

善人天性淳朴美好,所以不踩着别人的路子走也能保持己身,但也正是由于没有经过学习,所以学问和修养都还未达到精深的地步。

【原文】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注】

①论笃:言论笃实可信。②与:赞许。

【译】

孔子说:“对于言语笃实诚恳的人可以表示赞许,但也要进一步判断,他是真正的君子呢,还是故作姿态的伪君子呢?”

【解】

对于一个说话诚恳笃实的人,除了听其言、观其行之外,还要察其心、辨其真。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才是真君子。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

①兼人:这里指好勇过人。

【译】

子路问:“听到了就应当行动起来吗?”孔子说:“你有父兄健在,怎么能听到以后就去实践呢?”冉有问:“听到了就必须付诸行动吗?”孔子说:“是的,听到了就要行动起来。”公西华感到十分疑惑,于是便问:“仲由问‘听到后就要行动起来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健在,不能行动’。冉求也同样问道‘听到后就要行动起来吗?’您却回答说‘听到以后就要付诸行动’。我被弄糊涂了,请问为什么同样的问题,您的回答却大相径庭呢?”孔子说:“冉求的个性柔弱退缩,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告诫他节制。”

【解】

在《雍也》篇中,孔子曾对冉求在求学上抱有的退缩态度提出过批评,所以在这里便鼓励他奋力进取,勇于拼搏。而对于仲由,孔子则认为他的个性急躁,过于莽勇,因此在这里便告诫他遇事要冷静,并告诉他说,你的父亲和兄长健在,听到以后应该先问问他们的意见,再付诸行动,若是贸然行动,极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原文】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译】

孔子在匡地受到当地人围困,颜渊最后才逃出来。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夫子还活着,我怎么敢轻易死呢?”

【解】

危难之际,师生相互挂念、担心,令人动容,体现了孔子与颜回深厚的师生情谊。

【原文】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注】

①季子然:鲁国季氏子弟。②曾:是。③具臣:有才干的臣子。

【译】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称得上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问的是别人,原来是问仲由和冉求呀!我可以告诉你,真正的大臣,是用周公之道侍奉君主,如果不能实行正道,他宁可辞职不干。至于仲由和冉求二人,只能称得上是有才干的臣子了。”季子然问:“那么,他们是一切都顺从君主的人吗?”孔子说:“杀父亲和君主的事,他们是不会顺从的。”

【解】

子路和冉求做了季氏的家臣,但对于季氏越礼犯上的行为,他们却没有用周公之道去规劝,也没有辞职不干。所以,孔子说他们只能够称得上是有才干的臣子,而称不上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大臣。但孔子随即还说,即使具臣做不到以“道”侍奉君主,但也不会盲目地顺从,对于上级不合仁义礼仪的要求,下级是不应该服从的,这不应视为犯上,而是遵礼之。

【原文】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注】

①贼:害。②夫人之子:指子羔。③社稷:指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即社稷坛。

【译】

子路推举子羔去做费地的长官。孔子说:“你这是害人家孩子啊。”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也有社稷啊。何必一定要先读书再去做事呢?”孔子说:“所以我才最讨厌那种花言巧语、善于狡辩的人。”

【解】

孔子一向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于是子路便用这话来回答孔子,认为费地有民有社稷,边实践边学习做官也行。对此,孔子似乎无话对答或者不屑于与之辩解,所以只说“所以我讨厌巧言善辩的人”。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惟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惟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四子侍坐

【注】

①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孔子的学生。②吾以:任用我。③居:平日、平时。④摄:迫于。⑤哂(shěn):讥讽地微笑。⑥方六七十:纵横六七十里。⑦端章甫: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⑧相:赞礼人,司仪。⑨冠者:成年人。古代人20岁开始戴冠,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⑩雩(yú):祭天求雨的地方。

【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围坐在孔子身旁。孔子说:“我虽然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但你们不要因此而感到拘束。你们平时总说,‘不了解我啊!’现在,假如有人了解并想重用你们,你们想要做什么呢?”子路草率地回答道:“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常常受到别国的军队来侵犯,加上国内又发生了灾荒。这时让我去治理,只需要三年的时间,便可以使老百姓人人英勇善战,而且明辨是非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说:“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回答说:“一个国土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让我去治理,三年之中,就可以使百姓富足。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我愿意在这方面加强学习。举行祭祀活动,或者同各国诸侯会盟,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皙,你有什么打算呢?”这时曾皙正在弹瑟,瑟声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他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想法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并不妨碍什么啊,都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换上了轻盈舒适的春衣,我邀上五六位朋友,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走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皙的想法啊。”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走出去了,曾皙留在最后。他问孔子说:“夫子对他们三人的话如何评价呢?”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那么,夫子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推崇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冉求讲的并非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哪里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够不上一个国家呢?”曾皙又问:“那公西赤所讲的并非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为了国家又是什么?如果像公西赤这样的人只能做司仪之小事,那谁又能做治国之大事呢?”

【解】

孔子在闲暇之际与子路、冉求、公西华、曾皙亲切交谈,倾吐各自的志向。从他们发言的内容来看,各有特色,也很好地体现了他们的性格。但不论是子路的豪侠、冉有的谦逊,还是公西华的委婉,他们谈的都是治理国家的问题,而在孔子看来,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称不上完美。虽然曾皙从始至终也没有谈到国家大事,他只是描绘了一幅老少同乐的“清明上河图”,一个优哉游哉的春游境界,但实际上他是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足以让孔子对他的观点表示赞赏。

门人故事 棍棒底下出孝子

曾点是曾参的父亲,其对子女的教育堪称严苛。有一次,曾点叫曾参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棒责打曾参。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过去。曾参苏醒后,立即退到一边“鼓琴而歌”,以此告诉父亲,自己伤得不重且没有愤愤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小打就受着,大打就赶紧跑)。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曾参说:“参罪大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