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政策要通权达变

经济政策要通权达变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讲以《国蓄》为文本,从总体上讲了管子的经济思想,或者说管子的经济哲学。他们管理国家经济,一条是“利出于一孔”,政府来组织资源和财富的分配。就是国家的平准政策。重点是推行轻重之法要通权达变。任何一种经济理论、制度或政策都没有绝对性,不是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是应该根据一定的时空条件来变通。这是管子非常重要的思 想。政府控制手工业是为了“备物”,生产朝廷需要的东西。

第八讲以《国蓄》为文本,从总体上讲了管子的经济思想,或者说管子的经济哲学。直到西方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进入中国,这两千年来基本上都是管子的经济思想在主导历朝历代对经济的管理。他们管理国家经济,一条是“利出于一孔”,政府来组织资源和财富的分配。贫富差距不能太大,否则政府就要出来干预。第二条,干预的方法就是用“轻重之法”,抓住货币、粮食和货物三样东西。政府把货币掌握在自己手里,通过货币去调控市场的粮价和物价。在农业社会,粮食占了重要地位。现代社会里的粮食已经归入一般货物。这些思想主要集中在《国蓄》。其余《轻重》15篇是对管子在《国蓄》中提出的经济思想在“用”、“术”的层面进一步阐发,即讲如何运用的问题。在此只选择部分篇章的部分段落来讲,大致勾画出管子经济思想如何具体运用。第一篇选的是《国准》。什么叫“国准”?就是国家的平准政策。重点是推行轻重之法要通权达变。任何一种经济理论、制度或政策都没有绝对性,不是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是应该根据一定的时空条件来变通。这是管子非常重要的思 想。

【国准·第一章】齐桓公问于管子曰:“国准可得而闻乎?”管子对曰:“国准者,视时而立仪(制度)。”桓公曰:“何谓视时而立仪?”对曰:“黄帝之王,谨逃(去)其爪牙。有虞之王,枯泽童山。夏后之王,烧增(众)薮,焚沛(草木茂盛)泽,不益民之利。殷人之王,诸侯无牛马之牢,不利其器。周人之王,官能以备物。五家之数殊而用一也。”桓公曰:“然则五家之数,籍何者为善也?”管子对曰:“烧山林,破增薮(大泽),焚沛泽,禽兽众也。童山竭泽者,君智不足也。烧增薮,焚沛泽,不益民利,逃械器,闭知能者,辅己者也。诸侯无牛马之牢,不利其器者,曰(固,锢)淫器而一民心者也。以人御人,逃戈刃,高仁义,乘天固以安己也。五家之数殊,而用一也。”

齐桓公问管子:“国家的平准政策能不能听你说说啊?”管子回答:“国家的平准政策,就是根据时势变化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桓公说:“怎么理解你说的这句话?”管子回答:“黄帝之王,谨逃其爪牙。”这句话有点难解释。“逃”,是“去”的意思。黄帝统治天下的时候,小心地除去“其利爪”。《揆度》中同样有这句话:“谨逃其爪牙,不利其器。”古人据此解释说,山中的矿产可以制作兵器、钱币,这对犯上作乱的人来说就像禽兽的爪牙。要想防止他们作乱,就应该禁止开采山林矿产。这就叫做“去其爪牙”。到了虞的时代,“枯泽童山”。“枯”和“童”在这里都是动词。使水边沼泽地枯竭,不让百姓去捕鱼割草。“童山”意思是让山岭像儿童的头发一样光秃秃的,也就是把山上的草木都烧光,不让百姓去采伐。夏朝君主“烧增薮,焚沛泽,不益民之利。”“增”,即“众”,表示数量多。焚烧大泽边的芦苇荡,不许老百姓搞副业获利。到了殷商王朝,“诸侯无牛马之牢,不利其器”,规定诸侯不准养牛马,不准造武器。最后到了周代“官能以备物”,把有一技之长的人都由政府管起来,民间不准有私人手工业。政府控制手工业是为了“备物”,生产朝廷需要的东西。“五家之数殊而用一也。”上述五家的“术”、做法虽然不一样,但目的都是一样的,禁止民间非农经济的发 展。

桓公又问:“这五家之中,我借用哪一家的办法最好呢?”管子回答:“焚烧山林湖泽,都是因为禽兽太多了。”其实,这里不一定是实指老虎猛禽,而是比喻作乱的草莽盗贼。“童山竭泽者,君智不足也。”砍光山林,抽干湖水,是因为君主没有智慧,不知道怎么办。用现在的话说,是只破不立,这不准做、那也不准做,但要怎么做又拿不出办法来。“烧增薮,焚沛泽,不益民利,逃械器,闭智能者,辅己者也。”焚烧芦苇荡,不许老百姓搞副业,不让民间制造器械,是不让民间有智能之士,而只许他们为朝廷服务。“诸侯无牛马之牢,不利其器者,曰淫器而一民心者也。”“曰”,错讹字,应为“固”,通禁锢的“锢”。禁锢“淫器”,也就是禁锢和国计民生没关系的东西,目的是要统一民心,让老百姓谨守本业,有口饭吃就可以了,不要犯上作乱。“以人御人,逃戈刃,高仁义,乘天固以安己也。”这是对前面这些做法的归纳。用人道的做法治人,去除兵器,表彰有仁义的人,靠着天的牢固来保护自己。也就是说,行天之道就可以平安,因为天是最平安 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