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心和谐有利长寿

内心和谐有利长寿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乃生,不和不生。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节制饮食和适度思虑都达到适中的程度,“彼”指长年,自然就能长寿 了。精神和物质,心和形合起来才能形成人。两者要和谐才有生命,不和谐就不会有生命。管子提出,修心还是要追求“和”,这是自然之性。但这并不代表做不到“和”。人生下来就是和谐平正的。外在表现出的敬意是因为内心不浮躁,这样才会回归人的本性。

【内业·第九章】思索生知,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思之而不舍,内困外薄(迫)。不蚤(早)为图,生将巽(离)舍。食莫若无饱,思莫若勿致(极点),节(食)适(思)之齐(中),彼将自至。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追究)和之道,其精不见,其征不丑(类比)。平正擅(占据)匈(胸),论治在心,此以长寿。忿怒之失度,乃为之图。节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平正擅匈。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

“思索生知,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思索生出智慧;马虎、怠慢生出忧患;骄傲、暴躁的坏脾气生出怨恨;忧郁生出疾病,走不出忧郁就会丧命。但是“思之而不舍,内困外薄。”思虑要适度,思虑过度会使自己内外交困。“不蚤为图,生将巽舍。”被忧虑困住了,不早一点解决,生命就要离开你的身体了,活不长了。这里再三讲身和心、德的关系,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养生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层面。“食莫若无饱,思莫若勿致,节适之齐,彼将自至。”吃东西不要吃得太饱;思虑不要达到极点。节制饮食和适度思虑都达到适中的程度,“彼”指长年,自然就能长寿 了。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精神和物质,心和形合起来才能形成人。“和乃生,不和不生。”两者要和谐才有生命,不和谐就不会有生命。这里用的是“天”和“地”,我们也可以用“乾”和“坤”,或者“阴”和“阳”。这些概念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都是相通的。管子提出,修心还是要追求“和”,这是自然之性。“察和之道,其精不见,其征不丑。”去追究什么是“和”又很难,它的精微之处是我们看不到的。不但精微之处找不到,“和”的表征也是没办法来进行类比的。但这并不代表做不到“和”。怎么做到呢?“平正擅匈,论治在心,此以长寿。”要说修炼的话就当在心上下功夫,让“平”和“正”占据心胸,这样就能做到长寿。“忿怒之失度,乃为之图。”与平正相反,愤怒过度了,自己就要想办法去调节了,使情绪回到正常的状态。“节其五欲,去其二凶。”节制五官(眼耳鼻舌身)之欲。“二凶”就是喜怒,喜怒过度都会伤身。“不喜不怒,平正擅匈。”不喜不怒就叫平正和谐,就是前面所讲的“平正擅匈”。这里采用了倒过来讲道理的方法,要保持生命力,先要做到和;怎么做到和?要平正擅匈;怎么做到平正擅匈?那就要“节其五欲,去其二凶,不喜不怒”。这是把道理反反复复,正面讲、反面 讲。

“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人生下来就是和谐平正的。为什么会失掉平正和谐?因为喜怒忧患,才会使内心不平静。“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所以愤怒的时候去读诗,用文学修养调整性情;忧愁的时候就放音乐来听,让心境转好。文学、音乐修养能陶冶人的性情,不会变得乖戾。但是过度又不好了,那么就要“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通过礼来节制乐,符合礼就不会过度;有敬畏之心就会守礼。一个人也好,一个社会也好,浮躁的时候就不会有敬畏之心。只有内心慢慢沉淀下来,静下心来,才会产生敬畏之心。“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静”是内心的东西,“敬”是内心静表现出来的行为。外在表现出的敬意是因为内心不浮躁,这样才会回归人的本性。“天主正,地主平,人主静”,所以“静”才是人的本性。不但回到人的本性,而且这种静的本性还能稳定下 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