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贫困女大学生内心和谐发展研究

贫困女大学生内心和谐发展研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本文运用症状自评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对山东省294名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现状进行了测验,并在测验基础上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本文从高等学校和贫困女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提出了促进贫困女大学生内心和谐发展的方法和策略。本文共选取山东省高校贫困女大学生294名。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低于非贫困女大学生。

贫困女大学生内心和谐发展研究

赵艳丽

摘 要:本文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山东省294名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现状进行了测验,并在测验基础上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结果发现:贫困女大学生与非贫困女大学生相比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躯体化、精神病性上的得分高,且差异显著;贫困女大学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两个分量表上显著低于大学生常模,在自我的灵活性上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存在“相对剥夺感”、自我满意度低、成就意识偏弱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从高等学校和贫困女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提出了促进贫困女大学生内心和谐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贫困女大学生 心理和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很多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女大学生承担着养育下一代和参与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任务,塑造女大学生心理和谐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有关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她们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心理问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女大学生中的一部分——贫困女大学生除了要承担就业等一般压力外,还承担着家庭经济状况对自己带来的压力和困扰,她们内心和谐发展程度影响着女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基本水平。

和谐的内涵是什么?“《辞海》中‘和谐’是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也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的一种态势。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主张在‘不同’的多样化和谐中求稳定求发展,断言单一性的‘同’无助于事物的发展,只有多样化和谐才是事物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源泉”。[1]和谐本身有两层含义,一是组成一个整体的各个成分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但这些存在差别的各个成分之间又可以非常协调地整合在一起。[2]

心理和谐包括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和谐。而自己与自己即自我和谐是核心。有了自我的和谐,也就有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和谐的基础。自我和谐(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指的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C.R.Rogers 认为,自我是个体的现象领域中(包括个体对外界及自己的知觉)与自身有关的知觉与意义[3],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间的一致性,以及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

自我是个性心理构成的核心部分,具有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成分,即所谓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自我认识(Self-knowledge)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及自己周围环境关系的认知,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内容。其中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最主要的方面,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的基础。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是自我的情绪部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一种态度体验,它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它包括自尊、自爱、自弃、自恃、自傲、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等,其中,自尊是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价值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它是自我体验的主要方面。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是自我中的意志部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的过程。它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节中最主要的方面;自我的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自我保持个体行为的一致性。其次,自我决定个体对过去经验的解释。再次,自我影响个体对未来的期待。[4]以上三者相互联系有机组合、完整统一,构建了一个人的自我和谐。

影响自我和谐的个人因素很多,包括精神追求、需要层次、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等。[5]王登峰等认为自我和谐的具体特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①动机和需要与过去历史、对现实的认识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密切相关,即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精华以策划未来,能够平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比重,并对生命做出最好的利用;②妥善处理冲突和选择;③了解和接受自我;④接受他人,善与人处;⑤正视现实,接受现实;⑥人格完整和谐。[6]

大学生的自我是不断发展的,自我的发展呈一种螺旋上升的趋势,其发展模式为分化、矛盾和统一,即经历分化——矛盾——统一——再分化——再矛盾——再统一的过程,大学生由每一次的自我分化、矛盾和在一定条件下的统一后,自我便向前发展了一步。如果不能统一就会出现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即一种“不和谐”的状态。大学生的自我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观我和客观我、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冲突;独立与依附的矛盾冲突;交往与闭锁的矛盾冲突;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冲突。另外,还有一些矛盾冲突,如个人我与社会我、个人我与理想我、自我上进与自我消沉等矛盾冲突。自我的矛盾和冲突一方面促使大学生设法解决矛盾,以实现自我的统一,从而成为自我发展的动力,同时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出现一些偏差与缺陷,使大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不和谐,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贫困生”是习惯意义上的家庭经济特殊困难的在校大学生,即家庭经济可支配人均开支在当地最低贫困线以下。为了方便研究,本文选取的贫困女大学生具备以下条件:①本人提出申请生活补助;②家庭所在乡、镇政府或工作单位出示家庭经济收入的证明;③辅导员根据该生平时生活表现讨论和审议;④校学生处审核确认。本文共选取山东省高校贫困女大学生294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进行了测查,结果如表1。

表1 贫困女大学生与非贫困生女大学生SCL-9各因子的比较

img26

注:P<0.05为差异显著 P<0.01为差异极其显著

由表1可见,贫困女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全部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女大学生。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低于非贫困女大学生。

本文运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7]对294名贫困女大学生进行了测查。该量表包括35个条目,分为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 个分量表。每个项目按从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分1~5个等级计分,将“自我的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两个分量表的得分相加,得出总分。总分越高说明自我和谐性越低,测查结果见下表。

表2 贫困女大学生自我和谐量表测查结果与大学生常模比较

img27

注:P<0.05为差异显著 P<0.01为差异极其显著

从表2可以看出:贫困女大学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两个分量表上显著低于大学生常模,在自我的灵活性上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表明贫困女大学生总体的自我和谐性较好。但是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分量表上贫困女大学生高分(>50分)的人数所占的比例为23.47à,比常模12.36à高出11.11à;在自我灵活性分量表上贫困女大学生高分(>55分)的人数所占的比例为3.57à,比常模10.53à低了6.96à。从总体来看,贫困女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性是较好的,但是,自我和谐性较低的贫困女大学生占的比例却明显高于常模比例。这与表1是相符合的。

本文对贫困女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问题涉及贫困女大学生的理想、自我评价、心理需要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结果显示:首先,贫困女大学生存在“相对剥夺感”。所谓“相对剥夺感”是指人们认为自己本应该获得的利益没有得到,而被他人或社会“剥夺”了这样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是自认为没有得到公平待遇后的不满与积怨的结合。这是一种否定性感受。其次,贫困女大学生自我满意度低。家庭经济困难使女贫困生的自尊心严重受损,部分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自责、自怨、自卑、自弃。三是对职业竞争缺乏自信心,成就意识偏弱。相当一部分的贫困女大学生存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产生自卑心理和示弱心态,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获胜的信心。

内心和谐发展是指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协调发展。自我的和谐与不和谐是内心和谐发展的关键,它具有调控心理和谐的功能。自我的调控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自我保持个体行为的一致性。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的行为,并不单由当前情境所决定;而个体处在不同的情境,又总能保持其行为的某种一贯性特征。其次,自我决定个体对过去经验的解释。不同的人可能并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各自对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大不相同,当个体既有自我意识消极时,这种经验会与消极的自我评定联系在一起;如果自我意识是积极的,这种经验都可能被赋予积极的含义。再次,自我影响个体对未来的期待。自我观念不仅影响到个体现实的行为方式和个体对过去经验的解释,而且影响到个体对未来的期待。[8]

大学生在自我控制上开始有了明显的自觉性、坚持性、独立性和稳定性。因而贫困女大学生具备构建自我内心和谐的基础。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促进贫困女大学生内心和谐发展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高等院校要从文化学角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9]。大学生有怎样的心理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社会和学校文化创造了大学生的心理。因此,高校要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开展多种文化教育,通过多元文化的分析、比较与传播,使她们逐渐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积极进取,做身心健康的女性。

2.贫困女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和积极接纳自我,提高心理素质。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曾说:“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是自我调控的重要因素,是塑造、完善自我的基础。贫困女大学生对自己存在的价值、想法、愿望、动机、品德、个性特征以及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就能够取长补短,控制自我、发展自我,就能够提高自己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协调自己与他人的交往,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否则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全面地、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势必不能发扬长处,也不利于克服弱点,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真正认识自己、全面评价自我并非易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从我与他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10]个人认识与评价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品德等往往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实现的。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观念的主要来源。我们先从家庭中的感情扩展到外面的友爱关系,进入社会又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有自知之明的人能从这些关系中用心向别人学习,获得足够的经验,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规划自己的前途。但是通过和他人比较认识自己应该注意比较的参照系。第一,跟他人比较的是行动前的条件,还是行动后的结果?大学生来大学学习,如果认为自己来自农村,条件不如别人,开始就把自己放在次要的地位,自然会影响心态和情结。而大学毕业后看行动后的成绩才有意义。第二,跟别人比要有标准,是相对标准还是绝对标准?是可变的标准还是不可变的标准?贫困女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其实,关注的是家世等不能改变的条件,没有实际比较的意义。第三,比较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人?是与自己条件想类似的人,还是个人心目中的偶像,或极不如自己的人?所以选择合理的参照系和立足点,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极为重要。另外还可以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认识和评价自己;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借活动成果来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

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全自我的核心和关键。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好的和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其次,要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自己有价值感、自豪感和满足感。

3.贫困女大学生应主动排除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冲突。家庭经济困难,没有了学习与生活保障,无论对于谁,都是十分痛苦的事情,贫困女大学生由此而苦闷、烦恼、失落、愤怒都是正常反应。问题是这些消极情绪长期积累,危害极大。所以贫困女大学生应接受教师和同学的情感关怀与心理支持,通过安慰、交谈、诉苦等方式宣泄消极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内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应中.构建和谐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N].解放日报,2006-03-28.

[2]王登峰,黄希庭.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J].西南大学学报,2007(1):33-39.

[3]Rogers,C.R.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framework[M].New York:McGraw-Hill,1959.

[4]黄希庭,郑涌,李宏翰.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91-92.

[5]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1):19-221.

[6]王登峰,崔红.心理卫生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周东丰.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订版):314-322.

[8]黄希庭,郑涌,李宏翰.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91-92.

[9]妧碧辉.家庭背景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分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7(3):79-83.

[10]张春兴.成长中自我的探索[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