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妙心比天大

妙心比天大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是名摩诃。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心量比虚空、比宇宙还大得没法比。现在的宇宙爆炸说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大家在这儿听《坛经》,而且都听到了,这就是“妙性”嘛。大家所熟悉的《心经》,全部结论是就这么一句话。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相,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尽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是名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一般人讲到这里,总是跑到哲学数学、物理学或天文学的范围里去了。这个“摩诃”——大,不在宇宙中去找到答案,还有什么能称之为“大”呢?六祖说:“心量广大”,把这个“大”放在了自己的这个心上。禅宗开宗明义是这个话,归根到底还是这个话。要知道,在佛法里,虚空还不算大,虚空也只不过在我们心里,只是心里的一个部分而已。心量比虚空、比宇宙还大得没法比。虚空仍然是你心意识的显现,悟到最后,这个虚空还会粉碎。说到这里,一般人就理解不了了,虚空怎么还会粉碎呢?要知道,虚空也只是一种假象,不是不变的,仍然是一个无常的东西。虚空只是我们观念中所现的一个相,你自己的念头变了,外面的虚空也会发生变化。这在现代科学中也得到了证明。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空间和时间都不是固定的,而是一种变量。现在的宇宙爆炸说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宇宙是个恒一的量,它爆炸、扩展、收缩,对它恒一的量并无增减。但从相上来说,也有它的聚散的变化。

所以学禅宗的人对此要确信,你知道宇宙有多大,你的心就有多大,你才知道自己的伟大。所以禅宗开门见山就告诉你是佛,与佛无二无别,现在虽然没在证到,但应该信到。佛教讲“信、解、行、证”,先应以信入,最后以证了,禅宗的修法就是这样。

心是什么呢?它有什么样的形态呢?六祖这里向我们作了详细的阐述,不过方法是否定的。有的人一用功见这见那,就认为自己见了“性光”。千万不要上当,心什么也不是,若能见得到,这个心就小了,就受到了限制。《金刚经》说:“如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六祖说了那么多“无”,从“无有边畔”,到“无有头尾”,最后是“无有一法可得”。要知道,方圆大小,青黄赤白,是非善恶等等,全是相对的概念,它们在相对里全都是对的,但相对的范围一突破,超出了经验而引伸到绝对里,就不起作用了。譬如说数量,我们工作、生活都离不开数量,但引伸到绝对里——宇宙重多少吨呢?谁说得清楚。因为这些数量对于宇宙毫不起作用,也说不明问题。

六祖还把虚空的道理,归结到“世人妙性本空”上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这个“妙性”,这个“妙性”又是“本空”的。怎么“妙”法呢?就是与虚空一样:无是无非,无长无短,无色无相,而且“无一法可得”。也就是说,虚空的那个德,我们本性全有,就这个虚空也在我们妙性之中。有的人说佛法玄妙,是有点玄妙,不玄不妙怎么能得解脱呢?但这个玄妙不是别的,就是你自己那个心,这就是禅宗的作略。说开悟很难,但一经点破才感到是那么的平常,那么的容易。大家在这儿听《坛经》,而且都听到了,这就是“妙性”嘛。这个“妙性”是什么呢?是耳朵、大腿、丹田?总之你找不到,你说妙不妙!拿相对、具体的东西在这儿找是找不到的,所以才是“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若有一法可得,就不妙了,也不空了。所以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不离自住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大家所熟悉的《心经》,全部结论是就这么一句话。如“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下面的几个“无”,把什么都“无”干净了。那佛说的法呢?“无苦集灭道”,那么六度万行呢?“无智亦无得”,为什么《心经》要把这一切扫得如此干净呢?因为这一切一切,都是“以无所得故”。这就是“妙性本空,无一法可得”。不是佛,也不是六祖执意要说空,因为人生宇宙的真谛就是空。有的人到了这里就害怕了、什么依靠都没有了,家庭、单位、国家、地球极乐世界都空了,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呢?不要怕,你真的空了,就会“心无罣碍了”,“无有恐怖”了。如果你还要抓一个东西在手,心里才安稳,那就绝对空不了。你若能做到一切皆空,才能“远离颠倒梦想”,也才能“究竟涅槃”。

六祖说了那么多空,但不放心,害怕大家产生误解,所以马上转了回来,说:“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著空。”佛教有个譬喻叫“以楔出楔”——为了从木头里取出一根钉子,但却把新的钉子留在木头里了。说空就是要把钉子取出来,但著空又把钉子留在里面了,所以,你若把空抓住,就完了,就永远空不了。我再一次说,证悟与解悟的分水岭就在这里。真正的证悟,是在修行里,在本分上直接把这个空感受到了,我们的心就是这个空,并不需要你在道理上说长说短。这时的概念活动已经脱落,正如本来就是成都人,在成都不需要导游一样。

唐代的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说:“一物不将来时如何?”赵州说:“放下著。”严阳尊者很不理解,他问:“我已经是一物不将了,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放下呢?”赵州说:“对不起,你若放不下,那只好担起走。”严阳尊者听到这里就大悟了。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著空”,实际上仍把空执著了,根本没有实证到空。经赵州把他执著的空夺了,他才真正领悟了。

现在气功很流行,有些教人静坐的,要学生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这实际上是学道的毛病。这样久了,记忆力、智力、思维都要严重退化,这就是“无记空”的后果。坠入“无记空”的人,认为善也不要去想,恶也不要去想,认为这就是空性,就是道,其实大错。空空空,空什么呢?空是有对象的,我们的心有一种自发性,只要想到什么事情,就惦记在这个事情上。自己贪爱的,惦记的时间就长,在行为上的造作就表现得多。空,就是要空掉这一类的东西。引而伸之,万法皆空的道理是根据缘起论,以心物关系而言,从心离不开万法的角度来看,心本来就空。从万法离不开心的角度来看,万法本来就空。能在这里一转身,就是好消息。在这里,你才知道云门大师所说的“转山河大地归自己,转自己归山河大地”。你才能见性,才能解脱。这里哪里有“无记空”的地位呢?对于那些坠入“无记空”的人,还自满自大,以为是得了道。六祖告诫说:“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其实是中了邪见的毒,连一般人都不如。大家以后用功时,千万切记于此,禅宗万不是这个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