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好奇心比谁都强烈

好奇心比谁都强烈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数据表明,孩子在12岁之前,好奇心超过人生的任何阶段,因为对外部世界的强烈陌生感,迫使他们不得不急于去了解和探索社会与自然,然后从探索中认知事物,分析事物的来龙去脉。许多著名科学家的成功都源于好奇心。好奇心是艺术创作和科学发展不可缺少的东西。孩子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都是靠着好奇心而发现的。有一颗充满童真的好奇心是件幸福的事。

好奇心比谁都强烈

智慧树

孩子最懂得欣赏“神奇”

有数据表明,孩子在12岁之前,好奇心超过人生的任何阶段,因为对外部世界的强烈陌生感,迫使他们不得不急于去了解和探索社会与自然,然后从探索中认知事物,分析事物的来龙去脉。

好奇心是人的本性,不能满足内心的需求,所以才好奇。成长中的孩子更加好奇,因为在未知的世界,所有事物都是陌生的,好奇就是希望自己能够知道或了解更多事物。

如果你真心希望你的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就得给他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现周围更多的神奇。孩子可以说是最懂得欣赏“神奇”的人了,因为好奇,孩子的成长才有了趣味;因为好奇,孩子的生活才妙趣横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开发新的视野。让孩子肆无忌惮地发挥他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好好去研究、探索,那么他的人生将是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人生也将多些精彩,多些喜悦。

许多著名科学家的成功都源于好奇心。牛顿对一个苹果产生好奇,于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烧水壶上冒出的蒸汽十分好奇,最后改良了蒸汽机;爱因斯坦从小比较孤僻,但他对罗盘有很强的好奇心。伽利略也是看吊灯摇晃引起好奇而发现了单摆;还有爱迪生小时候看到母鸡孵蛋好奇,甚至自己尝试孵了一天鸡蛋,发现人的体温也可以孵出小鸡……

有这样一则故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这个圆像什么,幼儿园里的孩子讲出了几十种;小学生讲出十几种;中学生讲出八九种;大学生讲出两三种;社会上的人们只讲出了一两种。为什么答案会越来越少呢?原因是缺少了孩子那种纯真的天性。孩子不会顾及别人对自己的想法是否肯定,而只会从好奇的角度出发,证实自己的发现,表现自己的勇气。而其他的人更多的则是为顾及自己的面子问题———说错会引人耻笑,所以不敢多讲。

在英国的剑桥大学里,传诵着这样一则故事:

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果不其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大哲学家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由此而论,那些多问“为什么”的孩子不是很傻,而是在通过“为什么”来不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通过好奇心来积累自己的知识,从而由普通变得伟大。

在德国,有一位著名化学家名字叫李比希,他一生有很多发现,但有一次失误,使他终生遗憾。在一次化学研究中,他把氯气注入海水中提取了碘之后,发现剩余的母液中沉积着一层红棕色的液体。他虽然感到奇怪,但并未放在心上,并武断地认为这不过是碘的化合物,只在瓶上贴张标签了事。后来另一位法国的科学家证实了这种红棕色的液体是新元素溴,李比希才恍然大悟。他因此称这个瓶子为“失误瓶”,以告诫自己。

好奇心是艺术创作和科学发展不可缺少的东西。孩子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都是靠着好奇心而发现的。有一颗充满童真的好奇心是件幸福的事。好奇心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财富。

人是高等动物,应该懂得怎样挖掘好奇心,怎么利用好奇心,怎样以正确的方式表现好奇心,这样好奇心就会渐渐转化为求知欲,才能从不断的“为什么”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了解世界。

藏经阁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让孩子在人生旅途上既能欣赏到美不胜收的风景,又能从中获取有意义的生活启迪,这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家长和老师的迫切愿望。那么如何来科学地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呢?

1.家长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不要随意否定或不理睬孩子

家长一般忙于工作,对于孩子的提问、质疑、探索,甚至对不同意见往往不理不睬,认为这是孩子不成熟的表现。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对孩子的好奇和疑问给予支持和鼓励,对孩子的好奇和疑问表示赞赏。

作为父母和老师,要保护孩子旺盛的求知欲,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支持孩子随时提出问题,哪怕是看起来很怪甚至很傻的问题都可以。

由于社会经验有限,孩子常常会提出一些令人捧腹或瞠目的“傻问题”,如“为什么月亮晚上不睡觉?”“男孩子为什么和女孩子不一样?”“爸爸为什么会长胡子而妈妈却没有呢?”……面对这样的问题,如果家长取笑孩子或是置之不理,甚至斥责孩子,那么孩子会感到自己不应该提这些问题。时间久了,孩子把类似的“傻问题”都埋藏在心里。为了不犯傻,即使遇到自己不知道的问题也憋着不问,再不去认真执著地探究问题了,孩子原有的好奇心便会渐渐地冷淡。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很可能提出一些“含金量很高”的问题,让一般家长或教师难以回答,如“为什么电视机会放出图像和声音?”“为什么汽车会跑?”“为什么鸟儿能在空中飞翔,而人类却不能呢?”“为什么青蛙冬眠一睡就是一冬天,不吃也不喝却饿不死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有些家长或教师可能想办法搪塞,如“管那么多干吗?把课本上的东西学好就行了。”或者“这些东西你只要知道答案就行了,不用问那么多。”如果孩子的提问经常遭遇这样的回答,他们慢慢会形成这样的观念:这些问题没有什么意义,和我没关系。这样,也许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就此夭折了。

2.家长和教师要以身作则,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榜样无时不在,在孩子的学习中,教师和家长就是最好的榜样,要表现出好奇心和开放的思想,并准备随时将自己的假定用事实来检验,甚至要“揣着明白装糊涂”。传授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广大教育者的责任。成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好奇或“无知”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有些教师或家长为了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形象,总想装出无所不知的样子,搪塞孩子的问题。即使对自己不知道或不熟悉的事物也要装作很了解、很熟悉,草率地给孩子所谓的答案。这样的态度一方面可能使孩子觉得提问题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从而尽量避免提问题;另一方面,一旦教师或家长的“假面”被孩子识破,就可能威信扫地,难以得到孩子的尊重。

3.向孩子发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有的家长和孩子互相“考问”,以培养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这是值得提倡的好方法。有时是孩子向父母提问,有时是父母向孩子提问,其问题涉及日常生活常识、历史典故、地理知识、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可以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一开始,孩子根据自己课外阅读的知识向父母提问,逼得父母也去阅读这些书籍,从中吸取知识;然后父母也根据书中内容向孩子提问,加深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于是,在互相提问和学习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的视野都得以扩展,知识得到不断丰富。对孩子而言,这种活动有点像游戏,既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又有机会和父母就共同话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多数孩子会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并从中获得巨大乐趣。

不论如何,好奇心是孩子最强烈的心理活动,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起点,是他们强烈要求认识世界的表现,需要家长加以保护和支持,千万不能任意扼杀。为了使今天的孩子明天能成才,家长应维护、塑造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