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词中“境界”最美

词中“境界”最美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词以境界为最高的审美标准,词有了境界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高绝的格调,自然会由此产生绝妙的佳句。这一客一主的矛盾正表明“境界”是主客观合一的产物。先生早在《人间词》中就进一步肯定了“意境”为五代北宋词之所长。五代北宋之词意境优美而深远,纯以技巧来看,后世或有发展,但从“境界”来看,后世词人尤其是南宋以后的词人是无法企及的。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词 解

词以境界为最高的审美标准,词有了境界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高绝的格调,自然会由此产生绝妙的佳句。五代与北宋的词之所以最为绝妙就在于此。

评 析

文学之美是历史的宠儿,它悄然流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被那时、那地的“主人”装扮成不同的风景。在这个“美的历程”中,“美”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姿态。但就诗词之美来说,它就经历了先秦的神秘、盛唐的娇艳、两宋的哲思等一系列变化。那么,到了静安先生的眼里,它又是怎样的存在呢?

本书一开篇就把为词之美定在了“境界”二字上。

关于“境”的论断早在《庄子·齐物论》就见诸笔端。自唐代以来,“境”与“景”互通,本是对景物的客观描绘。“境界”一词本来也是望文生义即可,但偏偏被佛家看出了慧根,稍作点化赋予了“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的含义,犹指个人精神或感受能力之所及的境地,将这个词带入了富有人文色彩的精神世界。

这一客一主的矛盾正表明“境界”是主客观合一的产物。一个人的精神层次是影响其对自然事物把握的重要因素,渗透着人格修养和情志追求

其实,“境界”并不是一个完全独创的概念,它脱胎于传统的“意境”说之中。意境论的全面形成要追溯到唐代以后。先生早在《人间词》中就进一步肯定了“意境”为五代北宋词之所长。但是,时隔一年后刊行《人间词话》,他又为何会提出“境界”之说呢?

后人常将“境界”与“意境”等同,但细细品来却不然。从现代文艺学观点来看,“境界”要比“意境”宽泛得多。“意境”专指作品中勾勒出的情景交融、跃然纸上的生动形象和延伸出的审美想象空间,它仅局限于文学客体的字面表达;“境界”则从字面托出,将审美的标准扩展到文学主体,即对作者的思想和情操的审视。

先生在《人间词话选》中对本句有展开式的补充,他认为,用“气格”“神韵”塑造作品的意蕴,这是“末”,而境界才是为文的根本,“境界具,而二者随之矣”。内心真挚、境界超逸的人,就算朴实的只言片语,也能点透灵犀,使人们眼前浮现真切的情景,传达美的奥义,达到意境的极致,这自然可以构建作品的高妙格调,而历史对美的宠爱又怎能不让这样的佳作万古流芳呢?想那从禅宗流传而出的会心之语,从无华辞丽藻,却有醍醐灌顶的畅然——这也是一首美词欲企及的水准啊!

●有境界才有高度

五代北宋之词意境优美而深远,纯以技巧来看,后世或有发展,但从“境界”来看,后世词人尤其是南宋以后的词人是无法企及的。北宋后又有谁能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情,又有谁可以写出“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深切婉转,还有谁能吟出似“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壮美无俦胜景呢?

这种审美视角的转换,实际上渗透着先生对特定历史环境下文人风气的感召。

明清时期的文学转向了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市民文艺,将世俗人情纳入创作对象的范围。到了晚清,社会动荡、思潮涌动,在新旧变革的冲击下,究竟如何为文已经混沌不清。在先生看来,当时的文化界已经人心不古,他认为,为文不仅要在文辞的摹状貌中有清晰、生动的表达,更要坚持古人的节操与格调,体现为文者的精神魅力,而不是一味地媚俗。

在此,“境界”已经不仅是一种对诗词的审美标准,它更随着人的创造力而衍伸开去,从而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