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仁勇古称三达德

知仁勇古称三达德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主张知、仁、勇。1916年12月9日他在长沙致老师黎锦熙的信中说:古称三达德,智、仁与勇并举。因此,孔子办学重视“德教”,特别重视学生思想品格和伦理道德教育,并将其放在首要地位。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勇,并对其作了精辟的阐述。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对孔子“知仁勇”三达德十分赞赏和肯定,并将其改造为德、智、体。可以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毛泽东的整个一生。

孔子主张知、仁、勇。《礼记·中庸》称:“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毛泽东将智、仁、勇三者并举改造为德、智、体三育并重。1916年12月9日他在长沙致老师黎锦熙的信中说:

古称三达德,智、仁与勇并举。今之教育学者以为可配德智体之三言。诚以德智所寄,不外于身;智仁体也,非勇无以为用。(《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9页)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开私人办学之先河。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孔子门下,有“弟子盖三千者,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生活时代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也就是世袭制。孔子虽有学问,但出身低贱,不能为官从政。所以,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孔子收徒讲学,以期扩大社会影响,以引起统治者的注意,走“曲线从政”的道路,客观上也给了平民受教育的机会。孔子办学不仅仅为自己为官从政,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实现仁德之“士”,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良之士,为他恢复周礼政治主张服务。

因此,孔子办学重视“德教”,特别重视学生思想品格和伦理道德教育,并将其放在首要地位。关于孔子的教育内容,《论语·述而篇》中曾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文学、品行、忠心和信实,这些属于他的“德教”范围,而以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物典籍、文化知识作为他的“文教”内容,这些也属于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述而篇》中又说:“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关于这一点,《学而篇》中讲得更明确:“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是我们今天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的渊源。

孔子在重视德育和智育教育的同时,他认为一个人不仅有德有智,还要有勇。孔子的思想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尚勇思想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勇,并对其作了精辟的阐述。孔子非常重视勇,把它作为衡量君子的重要标准之一。孔子所说的“勇”与“仁”、“智”共同构成了孔子理想人格的德行基础。不惧、果断和坚毅是勇德的基本内涵。

孔子还同样重视体育。孔子以射、御为体育的内容,射是射箭,御是驾车。射和御是当时最重要的军事技能。孔子非常重视射御之术,并将其列为弟子的必修科目。孔子尚勇这点明显地受到他所处时代的影响。西周时代的贵族男子,平时为官,战时为将,带兵出征。所以在教育中,军事技能的训练成为重要的内容。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对孔子“知仁勇”三达德十分赞赏和肯定,并将其改造为德、智、体。他主张三育并重。针对“昔之为学者,详德智而略于体之弊”,他突出强调体育的作用和意义。在致黎锦熙的信中称赞智、仁、勇三达德,并列举古人有德智而轻体育短寿的例子,说明体育(勇)的重要。

毛泽东在信中还进一步说:“昔者圣人之自卫其生也,鱼馁肉败不食,《乡党》一篇载之详矣。”他希望黎锦熙这位“一师”的师友注意身体。他关切地说:“兄之德智美矣,惟身体健康一层,不免少缺。弟意宜勤加运动之功。弟身亦不强,近以运动之故,受益颇多。”

总的看,毛泽东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既吸取了西方现代的新思想,又改造继承了中国古代孔子的知(智)、仁、勇的思想。可以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毛泽东的整个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