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之“百世可知”

孔子之“百世可知”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年毛泽东认为得一大本即可“百世可知”。孔子思想对青年毛泽东的深刻影响显而易见。青年毛泽东引孔子“百世可知”的观点,可贵之处在于克服了历史唯心主义的社会发展“不可知论”,承认得到大本大源,就能够洞悉过去、现在、未来三界,虽百世可知。孔子的“百世可知”虽然还是圣人的“可知”,还是经验推理的“可知”,但是毕竟走出了历史的迷雾,成为认识社会发展的利器,成为想改造社会追求光明的青年毛泽东思想中的武器。

论语·为政篇》第二十三章: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十世可知也:世,古时称三十年为一世,十世即三百年。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代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

孔子回答说:“殷代沿袭夏代的礼制,所增减的可以知道;周代沿袭殷代的礼制,所增减的也可以知道。如果有谁继承周代,即使延续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孔子的这一由往知来、由已知推及未知的演绎推理过程,实际上朴素地揭示了演绎推理的性质和方法。

孔子师徒也讨论“未来学”,预测社会制度(具体说就是礼制)的发展变化。

这一章是孔子论礼的重要篇章。孔子把礼分为大小,大礼只能相“因”,小礼可以“损益”。相因是守旧,损益是改良。大礼三代相因守旧是主要的,小礼三代损益改良是次要的。他明白地指出:夏、商、周三代是互相沿袭的,根据过去的三代就可以推知未来的百世,未来百世的礼制一定是沿袭过去三代的。这是指最主要的大礼方面。但三代的礼,也可各有“所损益”,即随时变革的。这是指次要的小礼方面。孔子在《子罕篇》第三章举例具体说明:“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意思是:麻织的帽子,改为丝织的帽子,这是小礼,可以变革;见国君在堂下跪拜,这是大礼,绝不可改变为在堂上拜。儒学后人如马融、何晏、朱熹、顾炎武、王夫之、张之洞等,均认为不可变革者是指三纲五常之类。三代的礼只能相“因”,大礼不可变革,这是孔子的根本思想;三代的礼亦可有“所损益”,小礼可以变革,这是孔子的枝叶思想。(蔡尚思、吴瑞武:《论语导读》,巴蜀书社1996年版,第84页)

这一章,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作了一个很简明的解说:“孔子看历史,主要看三代损益,即后面的礼比前面的礼,增加了什么,减少了什么,除去增加减少的东西,就是始终不变的东西。他是靠这种加减法预测未来。”

孔子提出“损益”这一概念,其含义是减少和增加,当然不排除改造。“损”去了的东西不可知,“可知”必是知其本质。从孔子的回答来看:礼,从古到今,一直到永远,都在变,但其本质不会变,因而不管好久以前或多久以后的礼,都是可以知道的。这里反映了孔子有个“具体礼制可变”的思想,表明孔子并不反对所有的变革。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青年毛泽东认为,圣人、愚人的区别在于得不得宇宙的“大本大源”。1917年3月23日,25岁的毛泽东致信老师兼朋友的黎锦熙,内中说:

圣人,既得大本者也;贤人,略得大本者也;愚人,不得大本者也。圣人通达天地,明贯过去现在未来,洞悉三界现象,如孔子之“百世可知”,孟子之“圣人复起,不易吾言”。孔孟对答弟子之问,曾不能难,愚者或震之为神奇,不知并无谬巧,惟在得一大本而已。(《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87页)

从毛泽东致黎锦熙的信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关键在于要得本,而且是大本,这个大本应该是宇宙、世界、人类、人生等的最根本的道理,是本原性的、决定一切的东西。青年毛泽东认为得一大本即可“百世可知”。孔子思想对青年毛泽东的深刻影响显而易见。

毛泽东受时代思潮和传统思想的双重影响,认为改造中国宜从哲学、伦理学入手。因为在他看来,哲学是探讨宇宙大本大源的学问,哲学就是研究这个本的。要是人能得大本大源,就成了圣人,故他提出普及哲学的治国之道。他在信中说,人人有哲学见解,自然人己平,争端息,真理流行,群妄退匿。普及哲学可使天下皆为圣贤,而无凡愚,可尽毁一切世法,呼太和之气而吸清海之波。

毛泽东在信中明言孔子为既得大本的圣人。他认为圣人由于得了这个本,就能够“通达天地,明贯过去现在未来,洞悉三界现象”,实际上就是说圣人了解了世界发展变化的规律,就能够理解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

青年毛泽东引孔子“百世可知”的观点,可贵之处在于克服了历史唯心主义的社会发展“不可知论”,承认得到大本大源,就能够洞悉过去、现在、未来三界,虽百世可知。而且,能够应对弟子之问,“曾不能难”。毛泽东说这“并无谬巧”,只是得到大本而已。孔子的“百世可知”虽然还是圣人的“可知”,还是经验推理的“可知”,但是毕竟走出了历史的迷雾,成为认识社会发展的利器,成为想改造社会追求光明的青年毛泽东思想中的武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