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典诗歌中三十二个常用汉字异声歧义的不同运用

古典诗歌中三十二个常用汉字异声歧义的不同运用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选取古典诗歌中三十二个常用汉字因异声歧义而产生的不同运用,分别举例,有的地方加了注,主要从古汉语语法视角分析,以便鉴别。从举例的多寡也可反映出我国诗歌中这些汉字出现的不同频率,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古汉语在结构形式上仅靠动词本身含义及根据上下的文意来判别断定。表示事情发生的同一时间,作形容词用。

本章选取古典诗歌中三十二个常用汉字因异声歧义而产生的不同运用,分别举例,有的地方加了注,主要从古汉语语法视角分析,以便鉴别。从举例的多寡也可反映出我国诗歌中这些汉字出现的不同频率,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

三十二个常用汉字以现代汉语音标声顺序排列,声调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为序,阴平、阳平归平声;上声、去声归仄声。

被(bèi)便(biàn)曾(céng)禅(chán)

长(cháng)重(chóng)当(dāng)干(gān)

更(gèng)观(guān)冠(guān)横(héng)

化(huà)几(jǐ)将(jiāng)教(jiāo)

论(lùn)难(nán)能(néng)宁(nìng)

奇(qí)调(tiáo)惟(唯)(wéi)为(wèi)

纤(xiān)相(xiāng)降(xiáng)行(xíng)

咽(yè)应(yīng)与(yǔ)朝(zhāo)

一、被

(一)被(bèi)读仄声。

表示“覆盖”,引申义为“布满”、“施加”、“遭受”,作动词用。

举例: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战国·屈原:《九章·哀郢》)

身被○疾而不闲兮,心沸热其若汤。(西汉·东方朔:《七谏·怨思》)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嘉树下成蹊》)

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三国魏·阮籍:《咏怀诗·湛湛长江水》)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南朝·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水云涵郡郭,粳稻被○湖田。(明·杨士奇:《高邮》)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清·谭嗣同:《崆峒》)表示“被子”,引申义为“被服”、“服饰”、“床上用品”,多作名词用。

举例:

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战国·宋玉:《招魂》)

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三国魏·阮籍:《咏怀诗·洪生资制度》)

燕帏缃绮被○,赵带流黄裾。(南朝·萧悫:《秋思》)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犹闻香。(唐·李白:《长相思》)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唐·李白:《春怨》)

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明·黄宗羲:《山居杂咏》)

绝无衣被○苍生用,空负遮天作异红。(清·丘逢甲:《春日杂诗》)

注:原诗“极目春城夕照中,落花飞絮木棉风。绝无衣被苍生用,空负遮天作异红”。这里的“衣被”作动词用,与“苍生”是动宾关系。古汉语在结构形式上仅靠动词本身含义及根据上下的文意来判别断定。表示“让”、“叫”,被动状,作介词用。

举例:

山鸡翟雉来相劝,南禽多被○北禽欺。(唐·李白:《山鹧鸪词》)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宋·李觏:《乡思》)

注:时地介词“被”,介绍“暮云”给动词“遮”,介词结构作状语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宋·王安石:《北陂杏花》)

出山定被○江潮涴,能为山僧更少留?(宋·苏轼:《六和寺冲师闸山溪为水轩》)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宋·苏轼:《洗儿戏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宋·赵师秀:《数日》)

一亩不籍官,也被○官差去。(明·袁宏道:《江上见数渔舟为公卒所窘》)

(二)被(pī)读平声,通“披”。

表示“披戴”、“披散”,作动词用。

举例:

操吴戈兮被○犀甲。(战国·屈原:《九歌·国殇》)

被○明月兮佩宝璐。(战国·屈原:《九章·涉江》)

被○荷裯之晏晏兮,然潢洋而不可带。(战国·宋玉:《九辩》)

比干忠谏而剖心兮,箕子被○发而佯狂。(汉·贾谊:《惜誓》)

凿山楹而为室兮,下被○衣于水渚。(汉·严忌:《哀时命》)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晋·左思:《咏史》)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晋·陶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被○发何时下大荒,河山举目共凄凉。(明·黄周星:《秋日与杜子过高座寺登雨花台》)

二、便

(一)便(biàn)读仄声。

表示“就”、“即”,作副词用。

举例:

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孔雀东南飞》)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汉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宋·陆游:《楚城》)

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宋·朱弁:《送春》)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杜耒:《寒夜》)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宋·曾巩:《咏柳》)

似嫌车马繁华处,才入城门便○不生。(宋·刘敞:《春草》)

谁道无心便○容与?亦同翻覆小人心。(宋·王禹偁:《春居杂兴》)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宋·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幅玻璃烟。

(元·杨维桢:《庐山瀑布谣》)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明·王恭:《春雁》)

若为坐看花枝尽,便○是伤多酒莫推。(明·唐寅:《无题》)

不因国愤冲双鬓,便○与支公老翠微。(明·戚继光:《宿阿育王寺》)

寄语莺声休便○老,天涯犹有未归人。(明·徐熥:《寄弟》)

不须更觅登高地,只恐登高便○泫然。

(明·黄宗羲:《九日出北门沿惜字庵至范文清东篱》)

若教顽石能言语,便○与从头话六朝。

(明·黄周星:《观凌歊台故址》)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清·赵翼:《题遗山诗》)表示“即便”,假设性的让步,作连词用。

举例: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唐·杜甫:《兵车行》)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宋·黄庶:《探春》)

注:原诗:“雪里犹能醉落梅,好营杯具待春来。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便”,即便或即使,作假设性让步,是未成事实的让步连词。后两句化用“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便”通常用在句首,如举例(1);也有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如举例(2)。连词“便”,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只起到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作用。

(二)便(pián)读平声。

表示“安适”,引申为“适宜”、“美好”,多作形容词用。

举例:

魂乎归徕!恣所便○只。(战国·屈原:《大招》)

注:“只”,语气词,表示句尾感叹。

数言便○事兮,见怨门下。(汉·东方朔:《七谏·初放》)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宋·唐庚:《醉眠》)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宋·姜夔:《平甫见招不欲往》)

借住郊园旧有缘,绿阴清昼静中便○。(元·刘因:《夏日饮山亭》)

鹅鸭似便○春雨数,楼台争出暮云层。(明·程敏政:《扬州》)表示“擅长辞令”、“能说会道”,作副词用。

举例:

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孔雀东南飞》)

三、曾

(一)曾(céng)读平声

表示“曾经”,过去经历过,作时间副词用。

举例: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诗。(战国·屈原:《九章·惜往日》)

灵怀曾○不吾与兮,即听夫人之谀辞。(汉·刘向:《九叹·离世》)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隋·卢思道:《从军行》)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唐·李白:《塞下曲》)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曾○经宿鸾凤。(唐·杜甫:《古柏行》)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唐·杜甫:《客至》)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唐·王昌龄:《龙标野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唐·元稹:《遣悲怀》)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薰香坐。(唐·王维:《洛阳女儿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唐·白居易:《长恨歌》)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唐·李商隐:《无题》)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唐·刘禹锡:《谢寺双桧》)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唐·温庭筠:《过陈琳墓》)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宋·陆游:《沈园二首》)

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宋·姜夔:《姑苏怀古》)

一事颇为清节累,秦时曾○作大夫官。(宋·李师中:《咏松》)

春入西园何苦夸?我曾○狂醉洛城花。(宋·梅尧臣:《县署西园》)

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宋·曹翰:《退将诗》)

往年曾○向嘉陵宿,驿楼东畔阑干曲。(明·杨慎:《宿金沙江》)

曾○经看百战,唯有一狻猊。(明·顾炎武:《旧沧州》)

谷洛通淮日夜流,渚荷宫树不曾○秋。(明·陈恭尹:《隋宫怀古》)表示“尚且”、“竟然”、“还”,作连词、副词用。

举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诗经·卫风·河广》)

屡顾尔仆,不输尔载。终逾绝险,曾○是不意。

(《诗经·小雅·正月》)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战国·屈原《九章·抽思》)表示“层”,作数量词、形容词用。

举例: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唐·杜甫:《望岳》)

注: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化用杜甫《望岳》作诗:“我来万里驾长风,绝壑层云许荡胸。”(《醉下祝融峰》),句中用“层”不用“曾”。陈造《题赵秀才壁》:“日日危亭凭曲栏,几层苍翠拥烟鬟。”徐玑《建剑道中》:“云麓烟峦知几层,一湾溪转一湾清。”以上“曾云”、“层云”中的“曾”、“层”修饰“云”,均作形容词用;而“几层”的“层”作数量词用。

(二)曾(zēng)读平声。

表示“增加”、“添加”,古同“增”,作动词用。

举例:曾○伤爰哀,永叹喟兮。(战国·屈原:《九章·怀沙》)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如“曾祖”、“曾孙”,作名词用。

举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诗经·小雅·信南山》)

曾○孙维主,酒醴维醹。(《诗经·大雅·竹苇》)

四、禅

(一)禅(chán)读平声。

表示“静坐默念”,佛教用语,泛指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多作名词、动词。

举例: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唐·王维:《过香积寺》)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唐·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唐·刘禹锡:《谢寺双桧》)

鸟在寒枝栖影动,人依古堞坐禅○深。(唐·陆龟蒙:《寒夜同袭美访北禅院寂上人》)

义公习禅○处,结构依空林。(唐·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宋·吴可:《学诗诗》)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宋·苏轼:《和子由四首》)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明·唐寅:《言志》)

久坐闻香气,何必存禅○名。(清·何振岱:《理安寺》)

南屏千丈泼空翠,一禅○酩酊万禅○醉。(清·夏敬观:《净慈寺井》)

(二)禅(shàn)读仄声。

表示“禅让”、“受禅”、“封禅”,多作动词用。

举例: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云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唐·李白:《远别离》)

安得相如草,空余封禅○文。(唐·李白:《宣城哭蒋征君华》)

不因封禅○穷民力,汉祖何缘便入关?(宋·李昉:《题岱宗无字碑》)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宋·林逋:《书寿堂壁》)

未定维新业,先传禅○让文。(清·康有为:《戊戌八月国变记事四首》)

五、长

(一)长(cháng)读平声。

表示时间的“长”,引申义为“长久”、“永远”,多作形容词、副词用。

举例:所可详也,言之长○也。(《诗经·鄘风·墙有茨》)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屈原:《离骚》)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战国·屈原:《九歌·礼魂》)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战国·屈原:《九章·橘颂》)

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战国·宋玉:《九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

长○鸣呼凤,谓凤无德。(汉·朱穆:《与刘伯宗绝交诗》)

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乐府诗集·伤歌行》)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唐·沈佺期:《独不见》)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唐·崔颢:《行经华阴》)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唐·王维:《竹里馆》)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唐·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唐·韦庄:《忆昔》)

风露凄清西馆静,悄然怀旧一长○叹。(宋·寇准:《海康西馆有怀》)

此身倘长○在,敢恨归无日?(宋·罗与之:《寄衣曲》)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宋·杨万里:《悯农》)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宋·郑思肖:《德祐二年岁旦》)

霸图无永岁,文字有长○年。(明·袁中道:《邺城道中》)

直谏吾终敬,长○贫尔岂愁!(清·翁同龢:《游西山见宝竹坡题名,因书其后》)表示距离的“远”,多作形容词、动词用。

举例: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经·秦风·蒹葭》)

顺彼长○道,屈此群丑。(《诗经·鲁颂·泮水》)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汉·张衡:《四愁诗》)

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汉魏·曹植:《名都篇》)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唐·王维:《归嵩山作》)

清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唐·王昌龄:《从军行》)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唐·李白:《战城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唐·李商隐:《南朝》)

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宋·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清·赵翼:《赤壁》)表示“长度”,多作形容词、名词用。

举例:妇有长○舌,维厉之阶。(《诗经·大雅·瞻卬》)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唐·李颀:《送陈章甫》)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唐·秦韬玉:《贫女》)表示“时常”、“经常”,通“常”,含有时间很长或行为动作经常发生之意,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作副词用。

举例:忆君长○入梦,归晚更生疑。(唐·王维:《早春行》)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唐·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杜甫:《蜀相》)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唐·张祜:《题杭州孤山寺》)

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唐·钱起:《故王维右丞堂前芍药花开,凄然感怀》)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宋·方岳:《春思》)

佣耕犹自抱长○饥,的知无力输租米。(宋·范成大:《后催租行》)

长○为风流恼人病,不如天性总无情。(宋·黄庭坚:《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

浊酒不妨留客醉,好山长○是被云遮。(明·叶颙:《题幽居》)表示“长策”、“上策”,含“长治久安”之意,作名词用。

举例:和亲自古非长○策,谁与朝家共此忧?

(宋·陆游:《估客有自蔡州来者,感怅弥日》)

(二)长(zhǎng)读仄声。

表示官职,如“长官”;表示长辈,如“长者”,作名词用。

举例: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从军行》)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唐·杜甫:《兵车行》)表示“生长”、“增长”、“成长”,引申义为“增进”,作动词用。

举例:禾易长○亩,终善且有。(《诗经·小雅·甫田》)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唐·杜甫:《咏怀古迹》)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野桑穿井长○,荒竹过墙生。(唐·王建:《原上新居》)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胡儿向化新成长○,犹自千回问汉王。(唐·沈彬:《塞下》)

清溪鸣石齿,暖日长○藤芽。(金·元好问:《少室南原》)表示“老大”、“排行第一”,作名词用。举例: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诗》)表示“长老”,对年高德厚僧人的总称,作名词用。举例:北省朋僚音信断,东林长○老往还频。(唐·白居易:《闲意》)表示“师长”,对教师的总称,作名词用。举例:年岁虽少,可师长○兮。(战国·屈原:《九章·橘颂》)

六、重

(一)重(chóng)读平声。

表示“重叠”,多作动词用。

举例: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诗经·郑风·清人》)

不知声远近,唯见山重○沓。(南朝·沈约:《石塘濑听猿》)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唐·李白:《奔亡道中五首》)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宋·范成大:《早发竹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莫讶临歧再回首,江山重○叠故人稀。(宋·张咏:《新市驿别郭同年》)表示“再”、“又”,重复动作,作副词用。举例: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晋·刘琨:《扶风歌》)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唐·白居易:《琵琶行》)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唐·白居易:《长恨歌》)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唐·白居易:《琵琶行》)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唐·杜牧:《题乌江亭》)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唐·李商隐:《瑶池》)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唐·李商隐:《隋宫》)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唐·温庭筠:《送人东游》)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宋·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清·朱彝尊:《度大庾岭》)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表示“层”,作数量词用。举例: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人疑天上坐楼船,水净霞明两重○绮。(唐·李白:《江上赠窦长史》)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唐·李白:《从军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唐·李商隐:《无题》)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前山后处处梅。(宋·王安石:《庚申正月游齐安》)

重○重○红树秋山晚,猎猎青帘社酒香。(宋·陆游:《九月三日泛舟湖中作》)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宋·梅尧臣:《考试毕登铨楼》)

注:左思《蜀都赋》:“华阙双邈,重○门洞开。”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宋·陈与义:《伤春》)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清·龚自珍:《咏史》)

(二)重(zhòng)读仄声。

表示“重视”、“尊重”、“珍重”,如“重利”、“重名”、“重色”等,多作动词、名词、形容词用。举例: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汉·辛延年:《羽林郎》)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唐·李白:《妾薄命》)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唐·白居易:《长恨歌》)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唐·白居易:《琵琶行》)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唐·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人情到底重○官荣,见我东归夹路迎。(宋·张咏:《途中》)

我愿息兵戈,海宇重○农务。(明·王蒙:《暮宿田家作》)

珍重○故人招隐意,草堂南郭可淹留。(明·薛蕙:《草堂》)

不重○雄封重○艳情,遗踪犹自慕倾城。(清·蒋士铨:《响屧廊》)

常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清·邵为章:《题壁(吴三桂)》)

珍重○玉关天万里,西风大树日萧萧。(清·鲁一同:《辛丑重有感》)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清·秋瑾:《对酒》)表示“重”,与“轻”反,指分量的大小,作形容词、名词用。举例: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战国·屈原:《卜居》)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赠言若可重○,实此轻华嵩。(唐·李白:《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箓,临别留赠》)

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唐·李白:《结袜子》)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唐·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云低远渡帆来重○,潮落寒沙鸟下频。(唐·吴融:《富春》)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唐·王建:《李处士故居》)

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唐·雍陶:《秋露》)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宋·王安石:《商鞅》)

莲花剑淬胡霜重○,柳叶衣轻汉月秋。(明·夏完淳:《鱼服》)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清·蒋士铨:《湖上晚归》)

朔气三军重○,平原万马轻。(清·夏曾佑:《舟过大沽望炮台二首》)表示“贵重”、“重要”,多作形容词用。举例:稻粱惠既重○,华池遇亦深。(南朝·吴均:《主人池前鹤》)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唐·王维:《西施咏》)

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唐·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殊方又喜故人耒,重○镇还须济世才。(唐·杜甫:《奉待严大夫》)

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宋·刘克庄:《军中乐》)

七、当

(一)当(dāng)读平声。

表示“阻挡”、“面对着”,作动词用。举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乐府诗集·有所思》)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汉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南朝·何逊:《咏早梅》)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南朝·徐陵:《关山月》)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唐·王维:《老将行》)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唐·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唐·李白:《蜀道难》)

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宋·范成大:《早发竹下》)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宋·司马光:《居洛初夏作》)

隔岸黄鹂语,当○轩白鸟斜。(宋·宋白:《春》)

十荡十决无当○前,一日横驰三百里。(清·黄遵宪:《冯将军歌》)表示“承受”、“承担”,作动词用。举例:八柱何当○?东南何亏?(战国·屈原:《天问》)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唐·高适:《燕歌行》)

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当○仁自古有不让。(唐·李商隐:《韩碑》)表示“应当”,作动词用。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汉魏·曹植:《七哀》)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晋·陶潜:《杂诗》)

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晋·陶潜:《移居》)

何时当○奉面,娱目于书诗。(晋·左思:《感离思》)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唐·李白:《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唐·杜甫:《前出塞》)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唐·韩愈:《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绝句》)

丈夫不学曹孟德,生子当○如孙仲谋。(元·吴师道:《赤壁图》)

剑诀有经当○熟记,遇蛟龙处斩蛟龙。(明·俞大猷:《少林寺僧宗擎学予剑法告归》)表示“执掌”、“掌管”、“充当”、“担当”,引申义为“代替”,作动词用。举例:信直退而毁败兮,虚伪进而得当○。(汉·东方朔:《七谏·沉江》)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悲歌行》)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汉·辛延年:《羽林郎》)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汉魏·孔融:《杂诗》)

男儿当○门户,堕地自生神。(晋·傅玄:《豫章行苦相篇》)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宋·杨万里:《稚子弄冰》)

生女不如男同,虽存何所当○?(宋·梅尧臣:《汝坟贫女》)

小车犹择路,独木已当○桥。(清·张謇:《屡出》)表示“在”,处在某时某地的某种情境下,作介词用。举例: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唐·李商隐:《马嵬》)

注:“此日”指马嵬兵变杨贵妃的赐死日;“当时”指以往唐玄宗与杨贵妃七夕密誓“世世为夫妇”,并讥笑牵牛、织女一年仅能见面一次。这里的“当”,传达了在长生殿七月七日夜半无人私语密誓的情境。沈德潜《说诗晬语》说:“对句用逆挽法,诗中得此一联,便化板滞为跳脱。”评语肯綮。表示“评价”,作动词用。举例: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战国·屈原:《离骚》)表示“当权”,作名词用。

举例:时混混兮浇饡,哀当○世兮莫知。(汉·王逸:《九思伤时》)

(二)当(dàng)读仄声。

表示“恰当”、“适当”,作形容词用。举例: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战国·屈原:《九章·涉江》)

哀余生之不当○兮,独蒙毒而逢尤。(汉·刘向:《九叹·愍命》)

注:这两句诗,据《楚辞章句补注》注:“言哀我之生,不当昭明之世,举贤之时,独蒙苦毒而遇罪过也。”上句“哀余生之不当兮”,指生不逢时。“不当”的“当”是形容词,作谓语动词“生”的宾语。“哀余生之不当”就是“以不当之余生为哀”。表示事情发生的同一时间,作形容词用。举例: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唐·李白:《春思》)

当○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后生。(宋·陈师道:《放歌行》)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宋·陆游:《追感往事》)

八、干(乾)

(一)干(gān)读平声。

表示“盾”、“盾牌”,与古代横刃长柄的一种武器“戈”在一起,称“干戈”,泛指武器,比喻义为“战争”、“兵戎相见”,作名词用。举例: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诗经·大雅·公刘》)

注:“干戈戚扬”是指盾、戈、斧、四种武器。

玉币牲牷分荐享,羽旄干○递成容。(《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唐祭方丘乐章·舒和》)

刑夫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晋·陶潜:《读〈山海经〉》)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宋·郑思肖:《德祐二年岁旦》)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已满天南东。(宋·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

都人不识有干○戈,罗绮丛中乐事多。(宋·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宋·陆游:《关山月》)

听惯干○戈信,愁因风雨深。(明·方以智:《独往》)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苦深。(清·顾炎武:《海上》)表示“冒犯”、“触犯”、“冲犯”,作动词用。举例:愿承闲而效志兮,恐犯忌而干○讳。(汉·东方朔:《七谏·谬谏》)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晋·陶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表示“岸”、“水边”,作名词用。举例: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经·魏风·伐檀》)

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南朝·范云:《之零陵郡次新亭》)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宋·陆游:《病起书怀》)干通“竿”,作名词用。举例:孑孑干○旄,在浚之郊。(《诗经·鄘风·干旄》)表示“干谒”,有所企求的谒见,作动词用。举例: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示“干镆”,即古代名剑“干将”与“镆铘”(也作“莫邪”),作名词用。举例: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唐·李商隐:《赠司勋杜十三员外》)表示“干城”,指防御用的盾牌和城墙,比喻“捍卫国家的将士”,作名词用。举例: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诗经·周南·兔罝》)表示“干燥”,与“湿”相反,多作形容词用。举例: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昨夜阴风透胆寒,地炉无火酒瓶干○。(宋·高言:《呈友人》)

绕岸车鸣水欲干○,鱼儿相逐尚相欢。(宋·王安石:《鱼儿》)

(二)乾(qián)读平声。

古汉语中,“干湿”的“干”作“乾”,今简化为“干”。“乾”作为八卦之一,不简化,仍读qián,象征“天”、“君主”、“男性”等。表示“乾坤”,象征“天地”、“日月”,作名词用,后来泛指世界、社会与国家的形势、局面等。举例: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唐·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唐·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宋·丁开:《建业》)

迢递乾○坤任此身,逢君欢喜别君颦。(明·俞大猷:《别李克庵佥宪》)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明·张煌言:《甲辰八月辞故里》)

众芳久寂寞,赖汝照乾○坤。(清·钱澄之:《梅花》)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九、更

(一)更(gèng)读仄声。

表示“再”、“又”,多作副词;修饰动词,作状语。举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唐·杜甫:《石壕吏》)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唐·白居易:《琵琶行》)

论旧举杯先下泪,伤离临水更○登楼。(唐·杨巨源:《送人过卫州》)

只此旅魂招未得,更○堪回首夕阳中。(唐·张泌:《边上》)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唐·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宋·陆游:《病起书怀》)

起视青天分外青,满天一点更○无星。(宋·杨万里:《迓使客夜归》)

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宋·张耒:《和周廉彦》)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宋·寇淮:《华山》)

晚遭乱世成功业,更○向公前与仲争。(宋·张方平:《题沛县汉高祖庙》)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宋·苏轼:《红梅》)

明日开门雪到檐,隔墙更○听邻家哭。(宋·吕本中:《兵乱后寓小巷中作》)

独恨碧波浑占却,更○无剩水浴沙鸥。(宋·严羽:《临池》)

天设居庸百二关,祁连更○隔万重山。(明·李梦阳:《经行塞上》)

自从一上南枝宿,更○不回身向北飞。(明·顾炎武:《路舍人客居太湖东山三十年,寄此代柬》)

却更○有人忙过我,蹇蹄先印石桥霜。(清·李渔:《早行》)

更○无敬业卒,空讨武曌文。(清·康有为:《戊戌八月国变记事四首》)

注:上句“更无敬业卒”中的“无”是动词,作“没”、“没有”解,副词“更”放在动词之前,修饰“无”,作状语;大意是“再没有像徐敬业这样爰举义旗,以请妖孽的士卒了”,下句“空讨曌盟文”与此呼应。

姹女不知家国恨,更○弹汉曲入胡琴。(清·梁启超:《澳亚归舟杂记》)表示“更加”、“愈加”,作副词用,相当于“愈”、“益”、“尤”、“弥”、“兹”等。举例: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杜甫:《春望》)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唐·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唐·元稹:《遣悲怀三首》)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唐·李商隐:《贾生》)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唐·许浑:《早秋》)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宋·王安石:《钟山即事》)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宋·王安石:《葛溪驿》)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宋·柳开:《塞上》)

昨夜嫦娥更○潇洒,又携疏影过窗纱。(宋·陈与义:《竹》)

小县春偏早,今年花更○肥。(清·杨圻:《得幼儿丰祚贞祚家书》)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白。(清·袁枚:《十二月十五日夜》)

(二)更(gēng)读平声。

表示“古时夜间计时单位”,作名词用。举例: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孔雀东南飞》)

劳者时歌榜,愁人数问更○。(南朝·阴铿:《五洲夜发》)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唐·刘方平:《夜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唐·李商隐:《蝉》)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唐·李商隐:《无题》)

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宋·刘克庄:《军中乐》)

独眠百感秋夜情,孤城急雨中闻更○。(宋·晁冲之:《秋夜情》)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清·袁枚:《十二月十五日夜》)

系缆北风劲,五更○荒岸舟。(清·谭嗣同:《夜泊》)

思家嫌梦短,苦病觉更○长。(清·宋教仁:《秋晓》)表示“更换”、“改变”,作动词用。举例:世俗更○而变化兮,伯夷饿于首阳。(汉·东方朔:《七谏·沉江》)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王维:《秋夜曲》)

六代更○霸五,遗迹见都城。(唐·李白:《留别金陵诸公》)

天意宁群盗,时艰更○老亲。(明·王世贞:《乱后初入吴舍弟小酌》)表示“经历”、“经过”,作动词用。举例: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晋·陶潜:《饮酒诗》)

十、观

(一)观(guān)读平声。

表示“观看”、“观察”,引申义为“瞻望”,多作动词用。举例: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诗经·鄘风·定之方中》)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经·大雅·皇矣》)

鲁侯戾止,言观○其旗。(《诗经·鲁颂·泮水》)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战国·屈原:《离骚》)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战国·屈原:《九歌·湘夫人》)

超五岭兮嵯峨,观○浮石兮崔嵬。(汉·王逸:《九思·伤时》)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汉魏·曹植:《美女篇》)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晋·左思:《咏史》)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南朝·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唐·李白:《行路难三首》)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唐·李白:《赠张相镐二首》)

观○书到老眼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宋·辛弃疾:《送湖南部曲》)表示值得观赏的事物,如“壮观”、“大观”、“可观”等,作名词用。举例: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晋·陶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唐·李白:《金陵三首》)

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清·王国维:《读史二十首》)

(二)观(guàn)读仄声。

表示“道观”、“台观”;皇宫门前两边的楼谓“阙”,也称“观”,作名词用。举例:飞观○百余尺,临牗御棂轩。(汉魏·曹植:《杂诗六首》)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南朝·何逊:《咏早梅》)

寥廓云海晚,苍茫宫观○平。(唐·李白:《登瓦官阁》)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唐·刘禹锡:《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十一、冠

(一)冠(guān)读平声。

表示“帽子”,作名词用。举例: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战国·屈原:《离骚》)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战国·屈原:《渔父》)

冠○崔嵬而切云兮,剑淋漓而从横。(汉·严忌:《哀时命》)

弹冠○俟知己,知己谁不然?(汉魏·曹植:《赠徐幹》)

危冠○切浮云,长剑出天外。(三国魏·阮籍:《咏怀·危冠切浮云》)

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南朝·鲍照:《代放歌行》)

注:冠盖,冠冕与车盖,作名词用,泛指当时戴高冠坐篷车的达官显贵。唐杜甫《梦李白》中有“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诗句,“冠盖”即指达官显贵。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唐·李白:《君马黄》)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唐·李白:《古风》)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唐·高适:《听张立本女吟》)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唐·韩愈:《石鼓歌》)

塞雨巧催燕泪落,蒙蒙吹湿汉衣冠○。(宋·王安石:《出塞》)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宋·陆游:《游山西村》)

争利争名日日新,满城冠○盖九逵尘。(宋·彭思永:《绝句》)

须知榜辱神无变,旋与衣冠○语益庄。(明·瞿式耜:《浩气吟》)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明·夏完淳:《别云间》)

注:南冠,语出《左传·成公九年》:“南冠而絷者,谁也?”后世以“南冠”指囚徒。

(二)冠(guàn)读仄声。

表示“戴帽”,作动词用。举例: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战国·屈原:《九章·涉江》)

注:据汉王逸注宋洪兴祖补注《楚辞章句补注》注:“言己内修忠信之志,外带长利之剑,戴崔嵬之冠,其高切青云也。切云,冠名。”下句中的“冠”,作动词用,与上句的“带”(动词)相呼应,“长铗”、“切云”形成对仗。“切云”是帽名,作谓语动词“冠”的宾语。上下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前面各有对象“长铗”与“切云”,后面各有形容词“陆离”(剑低昂貌)与“崔嵬”(高貌),“之”译为“的”,这两句诗可译为:“佩着低昂的长铗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十二、横

(一)横(héng)读平声。

与“竖”、“直”、“纵”相对,引申义为“交错”、“广远”,多作动词、副词、形容词用。举例: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战国·屈原:《九歌·湘君》)

叶菸邑而无色兮,枝烦挐而交横○。(战国·宋玉:《九辩》)

不开寤而难道兮,不别横○之与纵。(汉·东方朔:《七谏·沉江》)

注:据《楚辞章名补注》注:“纬日横,经日纵。言君心常惑而不可开寤,语以政道,尚不别缯布经纬横纵,不能知贤愚亦明矣。”这里的“横”与“纵”均作名词用。

惜往事之不合兮,横○汨罗而下。(汉·刘向:《九叹·远逝》)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汉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随翔。(三国魏·阮籍:《咏怀·徘徊蓬池上》)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北朝·庾信:《拟咏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唐·杜审言:《登襄阳城》)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唐·王维:《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昔时横○波目,今成流泪泉。(唐·李白:《长相思》)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唐·李白:《送友人》)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唐·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斗柄横○斜河欲没,数山青处乱鸦鸣。(宋·裘万顷:《早作》)

霜枝凋翠雁横○秋,莫倚危楼动旅愁。(宋·程琳:《和答刘夔咏茱萸》)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宋·寇准:《春日登楼怀归》)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饿走抛家舍,纵横○死路岐。(宋·戴复古:《庚子荐饥》)

月晃长江上下同,画桥横○绝冷光中。(宋·苏舜钦:《中秋松江新桥对月和柳令之作》)

烟横○绿野山空在,树倚高原日渐曛。(宋·吕蒙正:《行经鸿沟》)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宋·雷震:《村晚》)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金·元好问:《歧阳》)

横○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夸。(元·耶律楚材:《阴山》)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日横○空冷战场。(明·李梦阳:《秋望》)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明·戚继光:《韬钤深处》)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明·戚继光:《马上作》)

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清·郑板桥:《题屈翁山诗札,石涛、石溪、八大山人山水小幅,并白丁墨兰,共一卷》)

白雪横○千嶂,青天泻二流。(清·吴兆蹇:《长白山》)

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清·康有为:《秋登越王台》)

传闻哀痛诏,犹洒泪纵横○。(清·黄遵宪:《香港感怀十首》)

西域纵横○尽百城,张陈远略逊甘英。(清·王国维:《读史二十首》)

(二)横(hèng)读仄声。

表示“横蛮”、“横暴”、“专横”,作形容词、副词用,贬义。举例: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战国·屈原:《九章·惜诵》)

吸精粹而吐氛浊兮,横○邪世而不取容。(汉·刘向:《九叹·逢纷》)

注:下句据《楚辞章句补注》注:“言己体清洁之行,在横邪贪枉之世,而不能自容入于众也。”“横邪”作形容词用。

猛虎虽猛犹可喜,横○行只在深山里。(明·高启:《猛虎行》)

风狂雨横○江潮急,却送沉愁过岁华。(清·陈去病:《癸卯除夕别上海,甲辰元旦宿青浦,越日过淀湖归家》)表示“横行”,作偏正动词用,含“纵横驰骋”之意,褒义。举例: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战国·屈原:《九歌·云中君》)

注:下句据《楚辞章名补注》注:“言云神出入奄忽,须臾之间,横行四海,安有穷极也。”这里的“横”即含“纵横驰骋”之意,作动词用,与上句的“览”(动词)相呼应,形成对仗。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汉·刘邦:《鸿鹄歌》)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唐·李白:《塞下曲六首》)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唐·李白:《塞上曲》)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唐·高适:《燕歌行》)

十三、化

(一)化(huà)读仄声。

表示“变化”、“改变”、“化为”,多作动词用。举例: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战国·屈原:《离骚》)

注:下句据《楚辞章句补注》注:“化,变也。言我竭忠见过,非难与君离别也。伤念君信用谗言,志数变易,无常操也。”这里的“化”动词用作名词,充当定语,放到中心词“灵修”(君德)的后面,这是为了强调“灵修”的性质,故“化”是定语后置;而“灵修之数化”就是“数化之灵修”的倒装,“数化”是修饰“灵修”的,定语后置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定语。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战国·屈原:《离骚》)

何变化○以作诈,而兵嗣逢长?(战国·屈原:《天问》)

与化○去而不见兮,名声著而日延。(战国·屈原:《远游》)

何楚国兮难化○,迄于今兮不易。(汉·王逸:《九思·遭厄》)

注:这里的“难化”,指楚国君臣之乱,不可晓谕而改变。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晋·陶潜:《归园田居》)

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唐·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

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唐·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宋·文天祥:《金陵驿》)

忽惊平地化○成水,乃是月华光满庭。(宋·杨万里:《迓使客夜归》)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元·倪瓒:《题郑所南兰》)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明·袁中道:《夜泉》)

当年赵括轻秦人,降卒秦坑化○为土。(明·陶凯:《长平戈头歌》)

销魂万里生前果,化○血三年死后功。(清·王夫之:《正落花诗》)

骞驴疾遁化○赤虬,囊锦碎割无人收。(清·黄人:《题〈长吉集〉》)

忍见浮○萍随柳絮,倘因集蓼毖桃虫。(清·陈宝琛:《感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表示“造化”,指天地、大自然的功能,作名词用。举例: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晋·王羲之:《兰亭诗》)

不睹诡谲貌,岂知造化○神?(唐·李白:《上云乐》)

精诚有所感,造化○为悲伤。(唐·李白:《古风》)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唐·杜甫:《望岳》)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唐·杜甫:《古柏行》)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唐·李贺:《高轩过》)

湖州放笔夺造化○,此事世人哪得知。(元·柯九思:《题文与可画竹》)

万形递相嬗,造化○无停机。(清·文廷式:《谈仙诗》)

(二)化(huā)读平声。

表示“花费”、“消耗”,作动词用。举例:计专专之不可化○兮,愿遂推而为臧。(战国·宋玉:《九辩》)

注:上句“计专专之不可化兮”,据《楚辞章句补注》注:“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化,旧音花。”这里的“化”即为“转”,转化之意,而宋玉惜其师(屈原)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下句“愿遂推而为臧”更是表现了屈原“执履忠信,不离善也”。其志未耗,犹念君不忘,化,读平声,作动词用。

虽体解其不变兮,岂忠信之可化○。(汉·严忌:《哀时命》)

注:下句的“化”指内在性质“忠信”未耗,意与上例同。

十四、几

(一)几(jǐ)读仄声。

表示不确定的数,多用于数量、时间、距离等,如“几何”、“几许”、“几时”、“几度”、“几多”等,作代词、副词用。举例: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诗经·小雅·巧言》)

死丧无日,无几○相见。(《诗经·小雅·弁》)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战国·屈原:《天问》)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刘彻:《秋风辞》)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唐·王维:《相思》)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唐·王维:《桃源行》)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唐·王昌龄:《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唐·杜甫:《赠花卿》)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唐·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唐·元稹:《遣悲怀》)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唐·皇甫冉:《春思》)

几○道征西将,同收碎叶城。(唐·张籍:《征西将》)

舳舻岁岁衔清汴,才足都人几○炬烧?(宋·刘子翚:《汴京纪事·其六》)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宋·陆游:《关山月》)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宋·文天祥:《扬子江》)

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宋·李:《秋晚悲怀》)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宋·谢枋得:《武夷山中》)

注:这里的“几生”,相当于“哪辈子”,作代词用。

掳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金·元好问:《癸巳五月三日北渡》)

注:这里的“几何”,相当于“多少”,作代词用。

一股在南一股北,几○时裁得合欢袍。(明·宋濂:《越歌》)

青云诸老尽,白发几○人归。(明·宋濂:《送许时用还剡》)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明·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长驱胡骑几○曾经?草木江南半带腥。(明·张煌言:《追往》)

注:首句中的“几曾经”,是用反问语气表示“不曾”、“未曾”,作副词用。这句诗的大意是:“胡骑(清兵)未经周折长驱直入有过吗?”据陈寿《三国志·卷十七·魏书十七》:“……吾(曹操)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于莒、即墨,将军(徐晃)之功,逾孙武、穰苴。”该诗作者谅用此典故。

相逢无奈还伤别,尊酒休辞饮几○巡。(明·王越:《与李布政彦硕、冯佥宪景阳对饮》)

霜溪曲曲转旌旗,几○许沙鸥睡未知。(明·戚继光:《晓征》)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清·洪升:《雪望》)

环珮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清·吴雯:《明妃》)

是处无衣搜杼轴,几○人鬻子算租庸。(清·梁启超:《庚戌岁暮感怀》)

(二)几(jī)读平声。

表示“几乎”、“近于”、“差不多”,多作副词用。举例:既见君子,庶几○说怿。(《诗经·小雅·弁》)

庶几○夙夜,以永终誉。(《诗经·周颂·振鹭》)“几”同“案”、“桌”,多作名词用。举例:戚戚兄弟,莫远具尔,或肆之筵,或授之几○。(《诗经·大雅·行苇》)

跄跄济济,俾筵俾几○。(《诗经·大雅·公刘》)

蓬壶来轩窗,瀛海入几○案。(唐·李白:《茔禅师房观山海图》)

沉烟留棐几○,竹色上楸枰。(明·袁宗道:《初晴即事》)

注;棐几,用榧木制成的桌子,《晋书·王羲之传》:“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十五、将

(一)将(jiāng)读平声。

表示“把”、“用”、“拿”,作介词用。举例: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唐·杜牧:《赤壁》)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唐·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唐·李颀:《古从军行》)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唐·温庭筠:《过陈琳墓》)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饱饭闲游绕小溪,却将○往事细寻思。(宋·辛弃疾:《鹤鸣亭绝句四首》)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宋·真山民:《杜鹃花得红字》)

独绕去年挥泪处,还将○牢落对沧洲。(宋·王安石:《楚天》)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贞节报君仇。(宋·岳飞:《题青泥市壁》)

长淮见说田生棘,此地都将○岭作田。(宋·杨万里:《过石磨岭,岭皆创为田,直至其顶》)

只拟将○身报天子,不负胸中书五车。(元·范梈:《题李白郎官湖》)

四年绝域度新正,此夕空将○两目瞠。(明·归庄:《己丑元日》)

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清·吴伟业:《过淮阴有感》)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表示“将要”、“就要”,时间副词,不能带介词,多表示事情在短时间内将要发生或快要发生。举例: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战国·屈原:《离骚》)

注:下句,时间副词“将”,修饰动词“刈”,作状语,前面是第一人称代词“吾”。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战国·屈原:《九章·涉江》)

秋草荣其将○实兮,微霜下而夜降。(汉·东方朔:《七谏·沉江》)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汉魏·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南朝·鲍照:《拟行路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唐·杜甫:《梦李白》)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唐·白居易:《琵琶行》)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唐·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宋·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宋·黄公度:《道间即事》)

炎炎畏日树将○焚,却恨都无一点云。(宋·潘阆:《题资福院石井》)

鲁戈莫挽将○颓日,敢望千秋青史传。(明·张煌言:《将入武林》)用于动词后面,作语助词,无义。举例: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唐·白居易:《卖炭翁》)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唐·白居易:《长恨歌》)

注:上句的“将”是介词,作“用”解;下句的“将”作语助词,无义。

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唐·罗隐:《金钱花》)

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宋·范成大:《后催租行》)

注:“劚”同“斸”,音逐(zhú),斫也。表示“携带”、“带领”,作动词用。举例:燕子将○雏语夏深,绿槐庭院不多阴。(宋·汪藻:《即事》)

语燕初飞陇麦青,春云将○雨滞行人。(宋·钱昭度:《春阴》)

半掩柴门人不见,老牛将○犊伴篱眠。(宋·吴潜:《竹》)

将○雏一二去何方?岂料国破家亦亡。(宋·文天祥:《六歌》)

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明·陆娟:《代父送人还新安》)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笳。(明·戚继光:《过文登营》)表示“将就”、“凑合”,作动词用。举例: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唐·杜甫:《新婚别》)表示“和”、“跟”,作连词用。举例: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唐·李白:《月下独酌四首》)表示“且……又……”,时间副词,作状语。举例:将○恐将○惧,维予与女。(《诗经·小雅·谷风》)

注:据宋朱熹《诗集传》注:“‘将’,且也;‘恐惧’谓危难忧患之时也。此朋友相怨之诗,故言习习谷风,则维风及雨矣。将恐将惧之时,则维予与女矣。奈何将安将乐而女转弃予哉?”“恐”与“惧”均作动词,“将……将……”作时间副词用。这两句诗的译意为“且恐又惧时,我与你共度”,亦即“危难忧患之时,我与你共度”。表示“长”、“长久”,作形容词用。举例:白日睕晚其将○入兮,哀余寿之弗将○。(汉·严忌:《哀时命》)

注:上句中的“将”跟下句中的“将”含义不同,前者是时间副词,后者是形容词,作“长久”解,活用作一般动词,不带宾语。译成现代汉语为“哀叹我的寿命不长了”。表示“将奈”、“怎奈”,作副词用。举例: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唐·韩愈:《石鼓歌》)表示“扶持”、“搀扶”,作动词用。举例: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表示“奉献”,作动词用。举例:顾予烝尝,汤孙之将○。(《诗经·商颂·那》)

注:据朱熹《诗集传》注:“‘将’,奉也。言汤其尚顾我烝尝哉。此汤孙之所奉者,致其丁宁之意,庶几其顾之也。”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望在天的汤王光顾祭祀,汤孙恭敬地奉上祭品。”下句中的“将”是动词,“奉献”的意思,“汤孙之将”意为“汤孙为之奉上祭品”,“之”是用在主谓结构之间的助词。

(二)将(qiāng)读平声。

表示“请”、“愿”、“望”,希望的语气,作动词、副词用。举例: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诗经·郑风·将仲子》)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唐·李白:《将进酒》)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唐·李白:《将进酒》)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唐·王维:《青溪》)

(三)将(jiàng)读仄声。

表示“将领”、“将官”,作名词用。举例: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隋·卢思道:《从军行》)

(2)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唐·卢照邻《战城南》)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唐·祖咏:《望蓟门》)

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唐·李白:《司马将军歌》)

再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唐·严武:《军城早秋》)

(6)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唐·卢纶《塞下曲》)

老儒细为儿郎说,名将○皆因战起家。(宋·刘克庄:《赠防江卒》)

(8)将○军玉帐昭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明·刘基《北风行》)

不信封侯皆上将○,前茅独让弃繻生。(明·张煌言:《师次观音门》)

飞将○不见期,萧条阻北征。(明·王夫之:《杂诗四首》)

十六、教

(一)教(jiāo)读平声。

表示“使”、“令”、“让”,作动词用。举例:若教○长似扇,堪拂艳歌尘。(南朝·朱超:《舟中望月》)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唐·沈佺期:《独不见》)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唐·柳宗元:《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唐·白居易:《长恨歌》)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唐·白居易:《长恨歌》)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唐·白居易:《长恨歌》)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唐·白居易:《琵琶行》)

建昌江水县门前,立马教○人唤渡船。(唐·白居易:《建昌江》)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唐·金昌绪:《春怨》)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唐·杜荀鹤:《春宫怨》)

男儿得志升青云,须教○利泽施于民。(宋·王禹偁:《对酒吟》)

都为主人尤如事,风光留住不教○回。(宋·黄庶:《饮张承制园亭》)

玉梅一见怜痴小,教○向旁边自在开。(宋·范成大:《樱桃花》)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宋·武衍:《宫词》)

龙盘虎踞是钟山,鸣镝谁教○入汉关。(明·屈大均:《白门秋望》)

二百年来只养兵,不教○一骑出围城。(明·归有光:《海上纪事》)表示“传授”,多指各种知识与技能,作动词用。举例:十三教○汝织,十四学裁衣。(《孔雀东南飞》)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唐·王维:《洛阳女儿行》)

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唐·王维:《燕支行》)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常作灾。(宋·黄庭坚:《题胡逸老致虚庵》)

临期上马无他嘱,多买诗书教○子孙。(宋·陈世卿:《思古堂》)表示“从教”,即“纵然”、“即使”,作连词用。“从教”的“从”,旧读zòng。举例: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宋·陈与义:《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

(二)教(jiào)读仄声。

表示“教育”、“教诲”、“开导”、“教导”,作动词、名词用。举例:教○诲尔子,式穀似之。(《诗经·小雅·小宛》)

注:据朱熹《诗集传》注:“式,用。穀,善也。……教诲尔子,则用善而似之可也。……戒之以不惟独善其身,又当教其子使为善也。”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教诲你的儿子,用善行让他继承下去。”下句的“式”是动词,“用”的意思;“穀”是名词,“善行美德”的意思。“似”表示“继承”,为动用法,“似之”,即“为之而似”,此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在古汉语中是存在的,“似”即为古汉语语法中的“为动词”。

辰彼硕女,令德来教○。(《诗经·小雅·车辖》)

尔之教○矣,民胥效矣。(《诗经·小雅·角弓》)

载色载笑,匪怒伊教○。(《诗经·鲁颂·泮水》)

十七、论

(一)论(lùn)读仄声。

表示“议论”、“评论”、“讨论”,多作名词、动词用。举例: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战国·屈原:《离骚》)

注:下句“周论道而莫差”,据《楚辞章句补注》:“周,周家也,差,过也。言殷汤、夏禹、周之文王,受命之君,皆畏天敬贤,论议道德,无有过差,故能获夫神人之助,子孙蒙其福祐也。”这里的“论”即“论议”,读仄声lùn,“论道”是动词性词组,通过递进连词“而”(表示“而且”)用来修饰形容词性词组“莫差”,“莫差”在句中充当谓语。

业失之而不救兮,尚何论○乎祸凶?(汉·东方朔:《七谏·沉江》)

众人莫可与论○道兮,悲精神之不通。(汉·东方朔:《七谏·谬谏》)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晋·左思:《咏史》)

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南朝·颜延之:《嵇中散》)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唐·祖咏:《望蓟门》)

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辨口如悬河。(唐·韩愈:《石鼓歌》)

论○旧举杯先下泪,伤离临水更登楼。(唐·杨臣源:《送人过卫州》)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若论○破吴功第一,黄金只合铸西施。(宋·郑獬:《蠡口》)

忘年尔我重交情,论○事相同见老成。(明·谢榛:《夜话李孺长书屋,因怀其尊君左纳言》)

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明·袁宏道:《感事》)

绝域威名惊小范,中朝党论○送维州。(明·鲁一同:《读史杂感》)

不须论○兵法,零落十三篇。(清·朱铭盘:《赠邱履平》)

万里望君门,论○都已枉论○。(清·宋育仁:《甲午感事三首》)

注:下句中“论都”的“论”,应读仄声lùn;“枉论”的“论”,应读平声lún,与上句的“门”均属上平声十三元韵,押韵。“枉论”含有“多余的话”、“徒然”之意。“论都”则是作者宋育仁借用汉光武时大臣杜笃反对迁都洛阳,上《论都赋》相争的历史典故(《后汉书·杜笃传》:“笃以关中表里山河,先帝旧京,不宜改营洛邑,仍上奏论都。”),用来比喻甲午战争后慈禧反对光绪向日本求和,感事而诗。一句中同一个汉字“论”两次出现,异声歧义明显。

(二)论(lún)读平声。

表示“说”、“讲”、“诉”、“话”,作动词用。《论语》的“论”,读平声(lún)。举例: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孔雀东南飞》)

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汉·辛延年:《羽林郎》)

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南朝·颜延之:《阮步兵》)

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北朝·庾信:《拟咏怀》)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唐·杜甫:《佳人》)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唐·杜甫:《咏怀古迹》)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唐·孟浩然:《自洛之越》)

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唐·李商隐:《哭刘司户蕡》)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宋·文天祥:《正气歌》)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宋·梅尧臣:《小村》)

撑肠正有五千卷,下笔须论○二百年。(金·元好问:《赠答郝经伯常》)

毋论○卑湿地,贾傅昔淹留。(明·李昌祺:《送周秀才游长沙》)

亲朋乱后几人存,湖海交情酒后论○。(明·夏完淳:《寒食杂作同钱二不识赋二首》)

寂寞邻家叟,清狂安可论○。(清·萧蜕:《赠金东雷》)

红柑白笋不论○钱,淳朴山川剧可怜。(清·施闰章:《临江杂咏》)

小妇春风楼下眠,与论○家计最堪怜。(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一百首》)

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十八、难

(一)难(nān)读平声。

表示“困难”、“艰难”,多作形容词、名词、副词用。与“易”相对。举例: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诗经·王风·中谷有蓷》)

尔还而入,我心易也;还而不入,否难○知也。(《诗经·小雅·何人斯》)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战国·屈原:《九歌·山鬼》)

注:下句中的形容词“险难”表示“艰难险阻”,放在主语“路”的后面作谓语,“兮”是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而补语“独后来”是用来补充说明“险难”的“独”是副词,作“只”解。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补语与后置状语的区别:前者放在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后,可以由形容词、动词、数量词和各种词组来充当,后者一般则用“以”为首的介词结构来充当。下句我们可以参阅《楚辞章句补注》有关的一段注释:“言所处既深,其路险阻又难,故来晚暮,后诸神也。”文意与上吻合。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战国·屈原:《九章·橘颂》)

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铻而难○入。(战国·宋玉:《九辩》)

苦众人之难○信兮,愿离群而远举。(汉·东方朔:《七谏·自悲》)

愿假簧以舒忧兮,志纡郁其难○释。(汉·刘向:《九叹·忧苦》)

顾念兮旧都,怀恨兮艰难○。(汉·王褒:《九怀·尊嘉》)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南朝·沈约:《别范安成》)

芳樽徒自满,别恨转难○胜。(唐·骆宾王:《别李峤》)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宋·魏野:《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宋·苏轼:《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宋·刘克庄:《北来人》)

有时思到难○思处,拍碎阑干人不知。(宋·辛弃疾:《鹤鸣亭绝句四首》)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旧梦杳难○分。(宋·欧阳修:《宿云梦馆》)

开时费尽阳和力,落处难○禁一阵风。(宋·赞宁:《落花》)

艰难○唯有君亲重,血泪斑斑染客衣。(宋·李若水:《衣襟中诗》)

雪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宋·李唐:《题画》)

泪眼倚南斗,难○忘故国情。(金·高士谈:《不眠》)

机会难○逢形胜在,狂歌吊古漫悠悠。(元·吴师道:《赤壁图》)

杞人唯恐青天坠,精卫难○期碧海干。(明·张昱:《感事》)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明·夏完淳:《别云间》)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清·顾炎武:《海上》)

富厚易传苏季子,是非难○管蔡中郎。(清·钱载:《小店》)

旅夜难○成寐,起坐独彷徨。(清·宋教仁:《秋晓》)

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清·秋瑾:《杞人忧》)

(二)难(nàn)读仄声。

表示“灾难”、“祸患”,作名词用。举例: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诗经·小雅·常棣》)

天之方难○,无然宪宪。(《诗经·大雅·板》)

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诗经·周颂·访落》)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战国·屈原:《离骚》)

无倾危之患难○兮,焉知贤士之所死?(汉·东方朔:《七谏·谬谏》)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汉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三国魏·阮籍:《咏怀·壮士何慷慨》)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晋·左思:《咏史》)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唐·杜甫:《登楼》)

年逾六十复奚求?多难○频经浑不愁。(明·瞿式耜:《狱中》)

十九、能

(一)能(néng)读平声。

表示“能够”、“善于”,作动词用。举例: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诗经·郑风·狡童》)

握粟出卜,自何能○谷?(《诗经·小雅·小宛》)

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维躬是瘁。(《诗经·小雅·雨无正》)

岂敢惮行,畏不能○趋。(《诗经·小雅·绵蛮》)

谁能○执热,逝不以濯?(《诗经·大雅·桑柔》)

注:这句诗的大意是:“谁能手中拿着热的东西,不用水来洗洗解热?”这个反诘句由于句中有表示否定的“不”,所以话的意思就表示肯定,但这种明知故问的语句,并不要求别人给予回答,这就与疑问句截然不同。“执热”表示“手持热物”;“逝”是动词,作“消逝”解。介词结构“以濯”,意思是“用水来洗濯”,放在所修饰中心词“逝”的后面,作后置状语。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战国·屈原:《离骚》)

冥昭瞢暗,谁能○及之?(战国·屈原:《天问》)

当世岂无骐骥兮,诚莫之能○善御。(战国·宋玉:《九辩》)

以直针而为钓兮,又何鱼之能○得?(汉·东方朔:《七谏·谬谏》)

莫能○行于杳冥兮,孰能○施于无报?(汉·东方朔:《七谏·自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汉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晋·陆机:《赴洛道中作》)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晋·陶潜:《杂诗》)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南朝·阴铿:《渡青草湖》)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北朝·庾信:《拟咏怀》)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隋·卢思道:《从军行》)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唐·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唐·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遨游自取足,谁能○奈我何?(唐·王梵志:《吾有十亩田》)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宋·黄庭坚:《题胡逸老致虚庵》)

酒边父老犹能○说,五十年前好四川。(宋·汪元量:《利州》)

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前朝无限贵公卿,后世徒能○记姓名。(宋·邵雍:《天津感事》)

枣花至小能○结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宋·王溥:《咏牡丹》)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辽·萧观音:《伏虎林应制》)

题诗洒墨江东驿,笔力犹能○挽怒涛。(元·萨都剌:《大同驿》)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明·朱厚縂:《送毛伯温》)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明·杨慎:《武侯庙》)

主人终不杀,矜惜尚能○鸣。(清·张佩纶:《雁》)

能○使群花皆缩首,助他秋菊傲秋霜。(秋瑾:《秋风曲》)表示“能力”、“才能”、“能者”,作名词用。举例: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战国·屈原:《离骚》)

昔皇考之嘉志兮,喜登能○而亮贤。(汉·刘向:《九叹·愍命》)

战守无能○地能○让,百万冤魂海中葬。(清·丘逢甲:《海军衙门歌,同温慕柳同年作》)

注:“战守无能地能让”句中,前一个“能”作“能力”、“才能”解,属名词;后一个“能”作“能够”解,属助动词。此句中同一个汉字,同声异义,两个虽都是实词,但却属不同词类,又因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平仄不拘,故无须分析字序。表示“如此”、“这样”,作代词用,其前缀多为“安”、“何”、“忍”等。举例: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战国·屈原:《渔父》)

宁为江海之泥涂兮,安能○久见此浊世?(汉·东方朔:《七谏·怨世》)

览旧邦兮滃郁,余安能○兮久居!(汉·王褒:《九怀·昭世》)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汉魏·王粲:《七哀诗》)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汉魏·孔融:《杂诗》)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南朝·鲍照:《拟行路难》)

日中安能○止?钟鸣犹未归。(南朝·鲍照:《代放歌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如公少缓须臾死,此寇安能○八十年!(宋·叶绍翁:《题岳王墓》)

(二)能(nài)读仄声。

同“耐”,《汉书·晁错传》:“夫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鸟兽毳毛,其性能寒。杨粤之地少阴多阳,其人疏理,鸟兽希毛,其性能暑。”表示“禁得起”或“经得起”,作动词、形容词用。举例:不我能○慉,反以我为仇。(《诗经·邶风·谷风》)

相见亦无语,能○饥恐得仙。(清·朱铭盘:《赠邱履平》)

二十、宁

(一)宁(nìng)读仄声。

(甲)表示意愿,“宁可”、“宁愿”、“宁为”、“宁当”等,作副词用。在古汉语中,“宁……将……”表示“宁愿……还是……”,后接两个疑问句,是一种常见的选择连词。在屈原《卜居》中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等等。“宁”与“宁……将……”在含义上有相同之处,但在语法结构和用法上却显然不同。举例: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战国·屈原:《离骚》)

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战国·屈原:《九章·思美人》)

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战国·宋玉:《九辩》)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汉魏·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晋·左思:《咏史》)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从军行》)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寒菊》)

念枯每微喟,意拙宁○多删。(清·黄节:《报宾虹寄画》)表示“难道”、“岂能”,作反诘语气的副词用,修饰动词、形容词,作状语。举例: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诗经·郑风·子衿》)

心之忧矣,宁○莫之知?(《诗经·小雅·小弁》)

倬彼昊天,宁○不我矜!(《诗经·大雅·桑柔》)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李延年:《歌一首》)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南朝·鲍照:《拟行路难》)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唐·王维:《西施咏》)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唐·杜甫:《又呈吴郎》)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宋·梅尧臣:《悼亡》)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元·虞集:《挽文山丞相》)

(二)宁(níng)读平声。

表示“安宁”、“安定”,多作形容词、动词用。举例: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诗经·小雅·常棣》)

式月斯生,俾民不宁○。(《诗经·小雅·节南山》)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召伯有成,王心则宁○。(《诗经·小雅·黍苗》)

遹求厥宁○,遹观厥成。(《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瞻卬昊天,曷惠其宁○!(《诗经·大雅·云汉》)

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诗经·商颂·殷武》)

昏微遵迹,有狄不宁○。(战国·屈原:《天问》)

子其宁○尔心,亲交义不薄。(汉魏·曹植:《赠丁仪》)

天意宁○群盗,时艰更老亲。(明·王世贞:《乱后初入吴,与舍弟小酌》)表示“省亲”,指已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等,作动词用。举例:害浣害否?归宁○父母。(《诗经·周南·葛覃》)

注:据朱熹《诗集传》注:“‘浣’,则濯之而已,‘害’,何也。‘宁’,安也,谓问安也。”其中“害”表示“哪些”、“什么”,两句诗意是:“还有哪些衣服尚未洗?我要回家看望父母。”这里“归宁”作并列动词用。“省亲”与“宁亲”可作支配动词用。

二十一、奇

(一)奇(qí)读平声。

表示“稀奇”、“奇特”、“罕见”,多作形容词用。举例: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战国·屈原:《九章·涉江》)

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战国·宋玉:《招魂》)

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少年学击剑》)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晋·陶潜:《桃花源诗》)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潜:《移居》)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宋·陆游:《金错刀行》)

儒生好奇○石,出口读唐虞。(明·林鸿:《饮酒》)

赖兹历奇○奥,得悟垂堂理。(明·钟惺:《西陵峡》)

行尽松楸中国大,不教奇○骨任荒寒冷。(明·谭元春:《过利西泰墓而吊之》)

穷荒行欲币,垂老策无奇○。(清·章炳麟:《黑龙潭》)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殒少微星。(清·龚自珍:《夜坐》)

市有醉人称异瑞,巢无完卵亦奇○殃。(清·樊增祥:《闻都门消息》)

似兹结构奇○,知巧难凿穿。(清·姚燮:《法华洞》)

造物贶我良不悭,所至江山纵奇○特。(清·魏源:《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表示“美”、“妙”、“佳”、“宜”,多作形容词用。举例:闵奇○思之不通兮,将去君而高翔。(战国·宋玉:《九辩》)

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孔雀东南飞》)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晋·顾恺之:《神情诗》)

摧藏多好貌,清唳有奇○音。(南朝·吴均:《主人池前鹤》)

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南朝·沈约:《伤谢朓》)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隋·卢思首:《从军行》)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唐·李白:《江上望皖公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注:上句“水光”与下句“山色”,都是名词性词组,在上下句中各充当主语,并形成“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上句中的“潋滟(liàn yàn)”与下句中的“空濛”(kōng méng),各表示“水波荡漾”与“雾气迷茫”,古汉语中,由双音节合成的形容词较少,这种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的连绵形容词,分别在上下句中充当谓语,并形成“连绵形容词对连绵形容词”,这很不容易;上句的“晴方好”与下句中的“雨亦奇”,形成“动词性词组与动词性词组”相对;而“晴”表示“放晴”,“雨”表示“降雨”,“晴”对“雨”是“动词对动词”;“方”作“才”解,是副词,“亦”作“也”、“同样”解,也是副词,这样,又“副词对副词”;“好”对“奇”是“形容词对形容词”。此联对仗十分工整,技巧娴熟,再加下面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想象丰富,比喻奇特,这首诗能流传千古,久享盛誉,当在情理之中了。

不因兴尽回船去,哪得山阴一段奇○?(宋·曾几:《题访戴诗》)

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宋·杨万里:《过百家渡四绝句》)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宋·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后来读《水浒》,文字益奇○变。(明·袁宏道:《听朱生说〈水浒传〉》)

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最擅奇○。(明·俞大猷:《咏牡丹》)

生虽断指书益奇○,墨花带血光陆离。(清·金和:《断指生歌》)

海茂杨挹极齿颊,渐令举世惊瑰奇○。(清·周达:《题陈叔通所藏江弢叔手书诗卷》)表示出人意料的“奇计”、“奇招”、“奇谋”,多作名词用。举例: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生命酬。(唐·王维:《夷门歌》)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明·屈大均:《鲁连台》)

夕阳景里归篷近,背水阵奇○战士功。(明·俞大猷:《舟师》)

(二)奇(jī)读平声。

表示“单数”,与“偶”、“双”相反,作形容词、名词用。古典诗歌中所见“数奇”、“数”指“天数”、“命运”;“奇”指“不偶”、“不吉利”,“数奇”即“命运乖舛”。同时,“数”也有可变性,对此可在《楚辞·卜居》中找出这样的例证:“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其中“数有所不逮”即指“天不可计量也”。举例: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唐·王维:《老将行》)

数奇○古所叹,哙伍亦堪伤。(清·陈诗:《哭五弟子修诗》)

二十三、调

(一)调(tiáo)读平声。

表示“调和”、“协调”,作动词用。举例: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战国·屈原:《离骚》)

丰肉微骨,调○以娱只。(战国·屈原:《大招》)

不论○世世高举兮,恐操行之不调○。(汉·东方朔:《七谏·谬谏》)表示“调笑”、“挑逗”、“戏弄”,作动词用。举例: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汉·辛延年:《羽林郎》)

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唐·李白:《陌上桑》)

眉如松雪齐四皓,调○笑可以安储皇。(唐·李白:《赠潘侍御论钱少阳》)表示“烹调”,作动词用。举例:冶坊滨里移兰棹,船娘纤手调○羹妙。(清·王甲荣:《彩云曲》)表示“调弄”,调整乐器,作动词用。举例: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唐·方干:《听段处士弹琴》)

(二)调(diào)读仄声。

表示“音调”、“声调”、“腔调”、“曲调”,引申义为“旨趣”、“旨意”,作名词用。举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唐·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唐·孟浩然:《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唐·李白:《凤吹笙篇》)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白居易:《琵琶行》)

古调○色自爱,今人多不弹。(唐·刘长卿:《听弹琴》)

何处商船歌水调○,令人归思益凄迷。(明·周致尧:《西津夜泊》)

纵然疏拙非时调○,便是悠悠亦所长。(明·李攀龙:《岁杪放歌》)

料得弹琴不成调○,度他拥髻可怜宵。(清·王甲荣:《彩云曲》)表示“风格”、“品格”、“品味”、“风度”,亦指作家作品之艺术的综合体现,作名词用。举例: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南朝·沈约:《伤谢朓》)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唐·秦韬玉:《贪女》)表示“调动”、“调配”,作动词用。举例:决拾既佽,弓矢既调○。(《诗经·小雅·车攻》)

注:据朱熹《诗集传》注:“‘决’,以象骨为之,著于右手大指,所以钩弦开体。‘拾’,以皮为之,著于左臂以遂弦,故亦名遂。‘佽’,比也。‘调’,谓弓强弱与矢轻重相得也。”上面所说的“比”,本义是亲近、亲密;而“佽”通“次”,表示相次、顺次;“调”即指“弓强弱与矢轻重”的两者调配。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扳指与臂遂顺次佩戴毕,强弓利矢也调配好。”“调”作动词用。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唐·王维:《少年行》)

二十三、唯

(一)唯(wéi)读平声。

表示“只”、“仅”,作副词用。举例: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战国·屈原:《离骚》)

注:这两句诗,据《楚辞章句补注》注:“灵,神也。修,远也,能神明远见者,君德也,故以谕君。言己将陈忠策,内虑之心,上指九天,告语神明,使平正之,唯用怀王之故,欲自尽也。”这里的“唯”作范围副词用。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汉魏·曹操:《短歌行》)

我志谁与亮?赏心唯○良知。(南朝·谢灵运:《游南亭》)

唯○余故楼月,远近必随人。(南朝·朱超:《舟中望月》)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南朝·阴铿:《晚出新亭》)

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北朝·庾信:《重别周尚书》)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诗》)

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唐·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唐·张九龄:《感遇》)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唐·王维:《酬张少府》)

万籁此皆寂,唯○闻钟磬音。(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唐·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唐·杜甫:《别房太尉墓》)

河北河南处处灾,唯○闻金蜀少尘埃。(唐·贯休:《陈情献蜀皇帝》)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唐·韩愈:《晚春》)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唯○留楚客悲。(唐·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白居易:《琵琶行》)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唐·元稹:《遣悲怀》)

唯○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唐·钱起:《送僧归日本》)

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宋·曾巩:《城南》)

日暮北来唯○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宋·魏野:《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重来已见花飘尽,唯○有黄莺啭树飞。(宋·徐铉:《柳枝词》)

时时携酒只独往,醉倒唯○有春风知。(宋·苏舜钦:《独步沧浪亭》)

白刃临头唯○一笑,青天在上任人狂。(明·张同敞:《和〈浩气吟〉》)唯在古汉语中,用于句首作语气助词,也叫“发语词”或“语首助词”,主要用来加强句子的气势,无义。但唯用于句首并非都是语气助词,例如:“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诗》)“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这里的“唯”均作范围副词用,表示“只”、“仅”。举例: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战国·屈原:《离骚》)

注:下句的“唯”,作语气助词,含有郑重申明的语气,在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词可译。这两句诗可译为“太岁运行在寅年寅月,庚寅日那天我便降生了”。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战国·屈原:《离骚》)

注:上句的“唯夫”是两个语气词的连用,表示肯定,但在《离骚》中,用于句首同样也有不作语气助词而作范围副词的,例如:“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下句可译为:“只有纯洁的品质才不会亏损。”表示“思”、“想”,作动词用。举例: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战国·屈原:《离骚》)

注:上句的“唯”,作动词用。下句的“美人”指楚怀王,“迟暮”指楚怀王不建立道德和举贤用能,则晚年功不成事不遂了。两句诗意是:“我想到草木会由茂盛到衰落,恐怕怀王的不成功事业也要走到尽头了。”

(二)唯(wěi)读仄声。

表示“唯唯诺诺”,作应诺的叹词用,意同“一味顺从”。举例:敝笱在梁,其鱼唯○唯○。(《诗经·齐风·敝笱》)

注:上句的“敝”,破败;笱(gǒu),用竹篾编织的捕鱼笼,大口小颈,颈部有倒须,鱼游入则不能出;“梁”,鱼堰、堤堰。下句的“唯唯”,指鱼游出入貌。这两句诗应从形象上理解,鱼儿的游进游出,一味顺从,只是因为在堰口上设置了“敝笱”,如果不是“敝”笱,那么鱼儿便只进不出了。

纵有千人唯○诺诺,本无百岁更匆匆。(宋·丁开:《建业》)

二十四、为

(一)为(wèi)读仄声。

表示“为了”,多作原因介词用。举例: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卫风·伯兮》)

注:据朱熹《诗集传》注:“‘膏’,所以泽发者。‘沐’,涤首去垢也。‘适’,主也。言我发乱如此,非无膏沐可以为容,所以不为者,君子行役,无所主而为之故也。”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岂是我没有梳洗化妆头面用的膏沐?但为了取悦于谁而打扮呢!”这里以反诘语气词出发,句中并没有表示否定的词(非无膏沐可以为容),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表示否定(主不在,不打扮),这与后来“女为悦己者容”之说完全相符。疑问代词“谁”在句中作主语,名词“适”用在介宾词组“为容”的前面,别无动词,又受介宾词组的补充,“适”活用作动词,而“为容”则作“适”的补语。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唐·李商隐:《无题》)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宋·欧阳修:《唐崇徽公主手痕》)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金·元好问:《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原不为○梅花。(元·刘因:《观梅有感》)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清·黎简:《小园》)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清·龚自珍:《咏史》)表示“因为”、“由于”,作因果连词用。举例: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汉魏·曹操:《短歌行》)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唐·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花》)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表示“替”、“给”,引出行为的对象或相关事物,多作介词用。举例: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乐府诗集·饮马长城窟行》)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唐·李白:《永王东巡歌》)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表示“被”,表被动,引出行为的相关主动者,作介词用。举例: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乐府诗集·东门行》)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南朝·吴均:《赠王桂阳》)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唐·张旭:《山行留客》)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唐·杜甫:《古柏行》)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宋·欧阳修:《唐崇徽公主手痕》)

青绫莫为○鸳鸯妒,欸乃声中别有春。(元·贯云石:《芦花被》)

(二)为(wéi)读平声。

表示“成为”、“变为”,作动词用。举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秦风·蒹葭》)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战国·屈原:《九章·怀沙》)

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汉·宋子侯:《董娇娆》)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汉魏·曹操:《龟虽寿》)

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三国魏·阮籍:《咏怀·昔闻东陵瓜》)

庄周梦胡蝶,胡蝶为○庄周。(唐·李白:《古诗五十九首》)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唐·李益:《同崔邠登鹤雀楼》)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宋·孙冕:《书苏州厅壁》)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元·倪瓒:《题郑所南兰》)表示“做”、“作”、“当”,引申为“施”,作动词用。举例: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诗经·小雅·正月》)

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战国·屈原:《九歌·大司命》)

注:下句的“为”,应作“非人所能为”解释,不要误作反诘语气词用,《楚辞章句补注》中曾有这样一段注:“屈子于同姓事君之义尽矣。其不见用,则有命焉。或离或合,神实司之,非人所能为也。”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从军行》)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我以著书为○职业,为○君偷暇上高楼。(宋·司马光:《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宋·梅尧臣:《小村》)

注:下句的名词性词组“棘篱”是主语,“疏败”放在它的后面作定语后置,这是为了强调定语,“为”作“当”解,谓语动词;“门”作谓语动词“当”的宾语,“漫”表示“随便”,形容词,放在动词“为”之前作状语。这句诗的大意是:“把荆条随便地编结成篱笆当门来用。”

杀气满天地,日月难为○光。(明·屈大均:《大同感叹》)

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清·谭嗣同:《崆峒》)在古汉语中,“为”作反诘语气词用,多用于句末,这种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思而采用反诘,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表达更加有力。举例: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战国·屈原:《渔父》)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汉·卓文君:《白头吟》)

二十五、纤

(一)纤(xiān)读平声。

表示“细巧”、“小巧”、“纤纤”,引申义为“柔美”,多作形容词用。举例: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战国·宋玉:《招魂》)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孔雀东南飞》)

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扬。(汉·宋子侯:《董娇娆》)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凌忽。(南朝·吴均:《赠王桂阳》)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北朝·庾信:《拟咏怀》)

纤○手怨玉琴,清晨起长叹。(唐·李白:《古诗五十九首》)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唐·韩愈:《答张十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唐·杜牧:《遣怀》)

纤○钩时得小溪鱼,饱卧花阴兴有余。(宋·林逋:《猫儿》)

谁谓秋月明,蔽之往往由纤○翳。(明·刘基:《梁甫吟》)

(二)纤(qiàn)读仄声。

表示“纤夫”、“纤绳”,作名词用。纤亦作“牵”。举例:湿逢折叠纤○掠水,黄泥曲岸相夤缘。(清·王世祯:《六月十二日喜雨》)

老姑起把舵,新妇为纤○夫。(明·吴嘉纪:《挽船行》)

路长纤○绳短,挽船不敢缓。(明·吴嘉纪:《挽船行》)

夕阳红牵路,春水绿柴门。(清·庞树柏:《舟行西郭即景》)

二十六、相

(一)相(xiāng)读平声。

表示“相互”,双方或多方对等地进行相应的活动,具有对等的关系,作并列副词用。举例: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注:上句的“相遇”,动词,作谓语;“邂逅”(xièhòu)表示“不期而遇”,连绵动词,这里放在“相遇”之前,起修饰作用,作状语。上一节有“适我愿兮”句,故本句的主语“我”可以省略。下句中的“子”是古汉语尊称,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您”。据朱熹《诗集传》注:“‘臧’,美也。‘与子偕臧’,言各得其所欲也。”同样,连词“与”之前省略了“我”,“偕臧”表示“偕乎美好”,动词,在句中充当谓语。这两句诗可译为:“我和你不期而遇,但愿一起过上美好的日子。”《野有蔓草》是用赋、兴写作手法反映一个男子向女子表白的爱情之诗。

冰炭不可以相○并兮,吾固知乎命之不长。(汉·东方朔:《七谏·自悲》)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汉·卓文君:《白头吟》)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乐府诗集·陌上桑》)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潜:《移居》)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唐·李白:《清平调》)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唐·柳宗元:《渔翁》)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唐·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唐·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春日西。(唐·郑谷:《鹧鸪》)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宋·王安石:《示长安君》)

白头翁媪相○扶拜,垂老从今几度看。(宋·范成大:《翠楼》)

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宋·欧阳修:《边户》)

半山落日樵相○语,一径寒松僧独归。(宋·于石:《半山亭》)

老翁老妇相○对哭,布被多年不成幅。(元·王冕:《猛虎行》)

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明·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

相○逢尽道今年好,四月平阳米价低。(明·于谦:《平阳道中》)“相”除了上述外,还有指示动作行为对象的作用,即起到偏指一方的指代作用,其指代动作行为的对象(宾语)可以是第一人称,也可以是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故“相”已由“相互”之意转为偏指一方。在古汉语中,这种表示偏指的副词,都用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动词的作用,属范围副词。举例: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不久当还归,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汉·秦嘉:《赠妇诗》)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汉魏·曹植:《七步诗》)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晋·陶潜:《乞食》)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王维:《竹里馆》)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唐·王维:《送别》)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

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唐·李山甫:《寒食》)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宋·梅尧臣:《汝坟贫女》)

相○送巴陵口,含泪上行舟。(明·陈子龙:《三洲歌》)表示“细看”、“审察”,引申义为“监视”,作动词用。举例: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诗经·大雅·公刘》)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诗经·大雅·抑》)

我相○此邦,无不溃止。(《诗经·大雅·召旻》)

(二)相(xiàng)读仄声。

表示“相貌”、“容貌”、“体貌”,引申义为“命运”,作名词用。举例: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

苦相○身为女,卑陋难再陈。(晋·傅玄:《豫章行苦相篇》)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唐·杜甫:《赠曹将军霸》)表示辅佐皇帝的最高官位“宰相”,作名词用。举例: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乐府诗集·梁甫吟》)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像贤。(唐·刘禹锡:《蜀先主庙》)

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唐·李商隐:《韩碑》)

惊回一觉游仙梦,村巷传呼宰相○来。(宋·魏野:《谢寇莱公见访》)

丞相○来朝剑佩鸣,千官侧目寂无声。(辽·萧瑟瑟:《咏史诗》)

二十七、降

(一)降(xiáng)读平声。

表示“降服”、“降顺”、“投降”、“受降”、“出降”,作动词用;表示“降幡”、“降将”、“降臣”、“降虏”,作名词用。举例: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唐·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昼飞羽檄下列城,夜脱貂裘抚降○将。(宋·陆游:《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金·元好问:《过晋阳故城书事》)

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元·刘因:《冯道》)

公卿相率作降○虏,草间拜泣如群羊。(明·高启:《张中丞庙》)

却恨不逢张少保,碛南犹筑受降○城。(明·顾炎武:《古北口》)

故将逃降○出新将,得相从者皆风云。(清·丘逢甲:《海军衙门歌,同温慕柳同年作》)表示“服输”,作动词用。举例: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宋·卢梅坡:《雪梅》)表示“放下”,作动词用。举例:亦既见止,亦既止,我心则降○。(《诗经·召南·草虫》)

注:句中的“止”是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并无实在的意义,可不译出,“亦”表示“也”、“同样”,副词;“见”表示“遇见”,动词;“降”表示“放下”,动词。这三句的大意是:“我能见到丈夫,遇到丈夫,我的心便放下了。”

(二)降(jiàng)读仄声。

表示“降下”、“降生”,作动词用。举例:天降○丧乱,饥馑荐臻。(《诗经·大雅·云汉》)

维岳降○神,生甫及申。(《诗经·大雅·崧高》)

孔填不宁,降○此大厉。(《诗经·大雅·瞻卬》)

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诗经·大雅·瞻卬》)

天之降○罔,维其优矣。(《诗经·大雅·瞻卬》)

旻天疾威,天笃降○丧。(《诗经·大雅·召旻》)

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诗经·鲁颂·宫》)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诗经·商颂·玄鸟》)

汤降○不迟,圣敬日跻。(《诗经·商颂·长发》)

天命降○监,下民有严。(《诗经·商颂·殷武》)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战国·屈原:《离骚》)

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宋·龚开:《瘦马图》)

鼓角岂真天上降○,琛珠合向海王倾。(清·魏源:《寰海十章》)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表示“从高处走下来”,与“陟”相对,作动词用。举例: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战国·屈原:《九歌·湘夫人》)

去日千官遮马饯,归来天子降○阶迎。(明·李梦阳:《汉京篇》)表示“赐予”,作动词用。举例:降○尔遐福,维日不足。(《诗经·小雅·天保》)

二十八、行

(一)行(xíng)读平声。

表示“行走”,作动词用。举例:惠而好我,携手同行○。(《诗经·邶风·北风》)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注:“景行”,指大道,偏正名词。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晋·陶潜:《乞食》)

注:“行行”,不停地走,并列动词。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晋·陶潜:《饮酒》)

注:“行行”,比喻“时光不停地逝去”,并列动词。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唐·王维:《老将行》)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唐·岑参:《春梦》)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唐·刘禹锡:《春词》)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唐·李商隐:《瑶池》)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宋·梅尧臣:《鲁山山行》)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宋·曾几:《三衢道中》)

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宋·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明·杨基:《天平山中》)表示流动性的人和事物,如“行客”、“行人”、“行役”、“行宫”等,多作名词用。举例: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诗经·魏风·陟岵》)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唐·杜甫:《别房太尉墓》)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唐·张籍:《夜到渔家》)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唐·白居易:《长恨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唐·吴融:《途中见杏花》)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元·萨都剌:《上京即事》)

广陵城里昔繁华,炀帝行○宫接紫霞。(明·曾棨:《维扬怀古》)

鸡鸣自起束行○装,同伴征人笑我忙。(明·李渔:《早行》)

灯前每嘱儿休哭,明日行○人要早炊。(明·高启:《田家夜舂》)

行○营历历草萋萋,铜柱摩崖手自题。(清·邵为章:《题壁吴三桂》)表示“行为”、“行动”,多作名词用。举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诗经·大雅·抑》)

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诗经·周颂·敬之》)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宋·苏轼:《郿坞》)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清·秋瑾:《鹧鸪天》)表示“实行”、“实施”、“实践”,作偏正动词用;表示“推行”、“施行”,作动词用。举例: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战国·屈原:《卜居》)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唐·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宋·王安石:《贾生》)

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宋·范成大:《后催租行》)

官司行○赈恤,不过是文移。(宋·戴复古:《庚子荐饥》)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清·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表示“行乐”、“行道”、“行狩”、“修行”,作动词用。举例:东有甫草,驾言行○狩。(《诗经·小雅·车攻》)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唐·李颀:《送魏万之京》)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唐·白居易:《书天竺寺》)

山中道士服朝霞,二十修行○别故家。(宋·谢翱:《山中道士》)

官府只知行○乐事,谁知点点是民膏。(宋·王迈:《元宵观灯》)表示“主张”、“道理”,作名词用。举例: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诗经·鄘风·载驰》)表示“行将”、“将要”,作副词用。举例:十亩之闲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诗经·魏风·十亩之闲》)

鄙夫行○衰谢,抱病昏妄集。(唐·杜甫:《送率府程录事还乡》)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唐·元稹:《遣悲怀》)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宋·陆游:《沈园二首》)表示“行藏”,指出仕和退隐的处世态度,作名词用。举例: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宋·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宋·韩淲:《风雨中吟潘邠老诗》)表示“从事”,作动词用。举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建》)表示“就”、“即”,作副词用。举例: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乐府诗集·孤儿行》)表示“去”,作动词用。举例: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诗经·邶风·泉水》)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孟郊:《游子吟》)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宋·欧阳修:《别滁》)表示“出征”,作动词用。举例: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注:第三句“与子偕行”中的“与”,连词,“子”,敬称对方的用语,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您”;“偕”表示“一起”,副词,在句中作状语;“行”表示“出征”,支配动词。“偕”和“行”放在一起“偕行”,也可构成偏正动词。据朱熹《诗集传》注:“行,往也。”并注:“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里的“行”作“出征”解释为宜,因为“往”与“出征”的语气相差甚大。这三句诗可译成:“国王此时要兴兵打仗,赶快修好盔甲与兵器,跟随国王出征。”

(二)行(háng)读平声。

表示“行伍”、“行阵”,作名词用。古代军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行伍”泛指军队。举例: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战国·屈原:《九歌·国殇》)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唐·杜甫:《兵车行》)

注:下句“行人”的“行”,读xíng;“点行”的“行”,读háng ;“频”是副词,修饰支配动词“点行”,作状语。

男儿志国殇,结发事戎行○。(清·陈诗:《哭五弟子修诗》)表示“行列”,多指人或飞禽排列的队列,作名词用。举例: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诗经·郑风·大叔于田》)

众鸟皆有行○列兮,凤独翔翔而无所薄。(汉·东方朔:《七谏·谬谏》)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汉魏·曹操:《蒿里行》)

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北朝·庾信:《晚秋》)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四首》)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唐·马戴:《灞上秋居》)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唐·崔涂:《孤雁》)表示成行的东西,作量词用。举例: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孔雀东南飞》)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南朝·萧衍:《河中之水歌》)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唐·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唐·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一行○复一行○,满纸情何极?(唐·李白:《寄远十一首》)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唐·陈玉兰:《寄夫》)

尚有燕人数行○泪,回身却望塞南流。(宋·王安石:《入塞》)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明·袁凯:《京师得家书》)

一杯椒叶酒,未敌泪千行○。(明·袁凯:《客中除夕》)

千秋成败凭谁论,回首台山泪万行○。(清·丘逢甲:《寄怀维卿师桂林》)表示“道路”,作名词用。举例: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诗经·周南·卷耳》)

行○道迟迟,心中有违。(《诗经·邶风·谷风》)

注:“行道迟迟”,表示“在道路上慢慢行走”;“心中有违”,表示“心中不愿”。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诗经·豳风·七月》)表示“轨道”、“规律”,作名词用。举例:日月告凶,不用其行○。(《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表示“同行”,作名词用。举例: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二十九、咽

(一)咽(yè)读仄声。

表示“呜咽”、“哽咽”、“幽咽”,多用于人的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与丝竹乐器声等,作动词、形容词用。举例: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孔雀东南飞》)

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汉魏·蔡琰:《悲愤诗》)

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晋·刘琨:《扶风歌》)

登山一回顾,幽咽○动边情。(南朝·陈后主:《陇头水》)

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唐·卢照邻:《陇头水》)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唐·王维:《过香积寺》)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唐·杜甫:《石壕吏》)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唐·白居易:《琵琶行》)

草虫咿咿鸣复咽○,一秋雨多水满辙。(宋·张耒:《海州道中二首》)

山都号风寡鹄泣,杜鹃呜咽○愁幽冥。(明·刘基:《蜀国弦》)

玉泉悲咽○昆明塞,唯有铜犀守荆棘。(清·王闿运:《圆明园词》)

青溪绕我足,犹作呜咽○声。(清·陈三立:《由沪还金陵散原别墅杂诗》)

千载秦淮呜咽○水,不应仍恨孔都官。(清·王士祯:《秦淮杂诗》)

病榻繁砧杵,严城咽○鼓笳。(清·张佩纶:《雁》)

(二)咽(yān)读平声。

表示“咽喉”,作名词用,比喻义为“要道”。举例: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唐·韩愈:《石鼓歌》)

持螯倏念及,恍在阿母旁。怆恻难下咽○,风烛摇秋堂。(清·沈汝瑾:《食蟹》)

三十、应

(一)应(yīng)读平声。

表示“应当”、“应该”,作动词用。举例: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诗经·周颂·赉》)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唐·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唐·卢照邻:《战城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唐·王维:《杂诗》)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唐·杜甫:《天末怀李白》)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唐·杜甫:《旅夜书怀》)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唐·杜甫:《赠花卿》)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唐·高适:《燕歌行》)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如梦依稀。(唐·李商隐:《春雨》)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唐·李商隐:《无题》)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唐·温庭筠:《过陈琳墓》)

春水别来应○到海,山松生命合禁霜。(宋·李:《秋晚悲怀》)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宋·王安石:《示长安君》)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宋·秦观:《泗州东城晚望》)

若说和亲能活国,婵娟应○是嫁呼韩。(宋·汪元量:《元兵平杭日诗》)

应○会逐臣西望意,故教溪水只西流。(宋·晁补之:《贵溪在信州城南,其水西流七百里入江》)

肝脑总应○涂旧阙,须眉谁复叹新亭。(明·张煌言:《追往》)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清·吴伟业:《圆圆曲》)

乘桴岂是先生志,衔石应○怜后死心。(清·梁启超:《澳亚归舟杂兴》)

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清·谭嗣同:《崆峒》)

登封如可作,应○待翠华游。(清·吴兆骞:《长白山》)

竟有危巢燕,应○怜故国驼。(清·秋瑾:《感事》)表示“大概”,含“料想”、“恐怕”之意,作副词、形容词用。举例:秋来应○瘦尽,偏自著腰身。(南朝·徐陵:《走笔戏书应令诗》)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唐·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唐·李商隐:《隋宫》)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隐:《嫦娥》)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九龄已老韩休死,明日应○无谏疏来。(宋·晁补之:《明皇打球图》)表示“许配”,作动词用。举例: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孔雀东南飞》)

(二)应(yìng)读仄声。

表示“适应”、“顺应”、“响应”,作动词用。举例: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

百草应○节生,含气有深浅。(晋·司马彪:《杂诗》)

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晋·潘岳:《悼亡诗》)

同声好相应○,同气自相求。(晋·杨方:《合欢诗》)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唐·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唐·齐己:《早梅》)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宋·曾几:《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表示“应召”、“应差”,作动词用。举例: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唐·杜甫:《石壕吏》)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唐·李商隐:《无题》)表示“应声”,作动词用。举例: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孔雀东南飞》)表示“感应”,作动词、名词用。举例: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晋·张翰:《杂诗》)

潜心默祷苦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表示“应先”,作动词用。举例: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

三十一、与

(一)与(yǔ)读仄声。

表示“和”,连词。举例:望楚与○堂,景山与○京。(《诗经·鄘风·定之方中》)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战国·屈原:《离骚》)

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外有芬芳之德,内有玉泽之质,二者兼有,由于未被君王所用,只能独保其身,无有损伤。”这里“与”连接“芳”、“泽”两个名词,组成联合词组,表示并列关系,“与”只起连接作用,不能单独充当句子的成分。

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汉·苏武:《诗四首》)

苟能隆二伯,安问党与○仇。(晋·刘琨:《重赠卢谌》)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晋·陶潜:《拟古》)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唐·白居易:《琵琶行》)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唐·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宋·赵匡胤:《咏初日》)

奸凶与○佞媚,胆破骨亦惊。(宋·欧阳修:《宝剑》)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明·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表示“跟”、“同”,作介词,起到把表示人和事的词介绍给中心词的作用,介词结构作状语、补语。举例: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诗经·唐风·葛生》)

注:此诗有两说:一说是寡妇哀悼亡夫,以致“国人多丧”;另一说则认为是妻子因丈夫远征未归而引起忧思,现姑从后者。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我心爱的丈夫不在这里,谁跟我作伴呢?”下句的疑问代词“谁”在句中作主语,介词“与”,表示“跟”,介绍形容词“独”给动词“处”,介词结构“与独”作“处”的状语。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战国·屈原:《九章·涉江》)

注:前一个介词“与”,介绍名词“天地”给动词“寿”;后一个介词“与”,介绍名词“日月”给动词“光”,都是介词结构作状语。从全诗来看,省略了主语“余”。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集·上邪》)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孔雀东南飞》)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唐·李隆基:《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唐·杜甫:《客至》)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唐·刘禹锡:《柳枝词》)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唐·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注:上句的代词“此”,在句中作主语,介词“与”介绍第二人称代词“师”(尊称)给动词“去”,介词结构“与师”作“去”的补语。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唐·刘长卿:《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宋·黄庭坚:《登快阁》)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宋·卢梅坡:《雪梅》)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宋·陈与义:《襄邑道中》)表示“给予”,作动词用。举例:我志谁与○亮?赏心唯良知。(南朝·谢灵运:《游南亭》)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南朝·陆凯:《赠范晔诗》)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唐·杜甫:《兵车行》)

石田无力及,贱赁与○人耕。(唐·王建:《原上新居》)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唐·李益:《江南曲》)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唐·元稹:《遣悲怀》)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唐·杜牧:《赤壁》)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宋·王禹偁:《清明》)

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扶天地与○人看。(宋·辛弃疾:《江郎山和韵》)

幔亭一夜风吹雨,似与○游人洗俗尘。(宋·陆游:《初入武夷山》)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宋·李清照:《题八咏楼》)

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元·赵孟頫:《自警》)

江南多少前朝事,说与○人间不忍听。(清·毛奇龄:《赠柳生》)表示“偕同”,作副词用。举例: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晋·陶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晋·陶潜:《饮酒》)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晋·陶潜:《读山海经》)表示“待”、“等待”,作动词用。举例: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战国·屈原:《离骚》)通“举”,表示“皆”、“全”、“都”,作副词用。举例: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战国·屈原:《九章·涉江》)表示“容与”,意即“随着……”、“由着……”,引申义为“舒闲”,作动词用。举例: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战国·屈原:《九章·涉江》)

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南朝·谢朓:《江上曲》)“与其……宁可……”,连词,表示在经过比较以后选择某事还不如选择另一事。“与其”跟“宁可”搭配则显示选择后者,排斥前者。举例: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古诗源·古逸·盥盘铭》)“宁与……不……”,连词,“宁与”跟“不”搭配则显示选择前者,排斥后者。举例: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三国魏·阮籍:《咏怀》)

(二)与(yù)读仄声。

表示“参与”,作动词用。举例: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唐·白居易:《长恨歌》)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宋·欧阳修:《唐崇薇公主手痕》)

小妇春风楼上眠,与○论家计最堪怜。(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一百首》)

(三)与(yú)读平声。

表示疑问或感叹,相当于“吗”、“呢”,“与”同“欤”,古汉语语气词。举例:猗与○那与○,置我鞉鼓。(《诗经·商颂·那》)

注:《那》是祭祀成汤的乐诗。这两句诗的大意是:“盛大的乐队真美呢!我们的摇鼓也架起来啦。”句首的“猗”是赞美语气词,跟后面的“与”两个语气词连用,在古汉语中,亦不乏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比如:“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晁错:《论贵粟疏》)“而已矣”就是三个语气词连用。语气词的连用,目的在于加强语气。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战国·屈原:《渔父》)

三十二、朝

(一)朝(zhāo)读平声。

表示“太阳东升之晨”,引申义为“天”、“日”,多作名词用。举例:朝○隮齐于西,崇朝○其雨。(《诗经·鄘风·》)

注:上句的“朝”,表示“晨”,在句中作主语,“隮”表示“虹”,含有“开”、“自下而升”的意思,在这里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特别是“隮”的后面有介宾词组“于西”,介宾词组有作名词的补语,也能作动词的补语,“隮”是本句中的谓语动词。这句诗可译为:“晨虹升于西方。”下句的“崇”是“终”的假借字,“崇朝”表示“整个早晨”、“上半天的辰时到午时”;“其”是代词,表示“这”,本句中“其雨”是以代词为中心的词组充当谓语。这句诗可译为:“整个上午都下着雨。”

絷之维之,以永今朝○。(《诗经·小雅·白驹》)

终朝○采绿,不盈一掬。(《诗经·小雅·采绿》)

温恭朝○夕,执事有恪。(《诗经·商颂·那》)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战国·屈原:《离骚》)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战国·屈原:《九章·涉江》)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乐府诗集·战城南》)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晋·左思:《咏史八首》)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晋·陶潜:《饮酒》)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南朝·何逊:《咏早梅》)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归乡。(唐·李颀:《送陈章甫》)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唐·王维:《西施咏》)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皆到眼前来。(唐·元稹:《遣悲怀》)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唐·白居易:《琵琶行》)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唐·罗隐:《自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唐·刘禹锡:《秋词》)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唐·柳中庸:《征怨》)

今朝○知县印,梦里百忧生。(唐·姚合:《武功县中作》)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宋·杨万里:《插秧歌》)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朝○梁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元·刘因:《冯道》)

可怜憔悴百年身,暮暮朝○朝○一盂粥。(明·于谦:《田舍翁》)

恋郎思郎非一朝○,好似并州花剪刀。(明·宋濂:《越歌》)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清·屈大均:《壬戌清明作》)

一朝○沦地狱,何日扫妖氛?(清·邹容:《狱中答西狩》)表示“朝霞”,作名词用。举例:朝○霞迎白日,丹气临旸谷。(晋·张协:《杂诗》)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晋·陶潜:《咏贫士》)表示“朝阳”,比喻“面向东方”,作名词用。举例: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

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三国魏·阮籍:《咏怀》)表示“朝晖”,作名词用。举例:千家山郭静朝○晖,一日江楼坐翠微。(唐·杜甫:《秋兴》)表示“朝露”,作名词用。举例: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汉魏·曹操:《短歌行》)

注:“朝露”,指晨露日出即干,比喻人和事物存在时间的短促。

(二)朝(cháo)读平声。

表示“朝拜”、“觐见”,多作动词用。举例: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诗经·卫风·硕人》)

君子来朝○,言观其旗。(《诗经·小雅·采菽》)

汉家方尚少,顾影惭朝○谒。(唐·王维:《冬夜书怀》)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唐·韩愈:《石鼓歌》)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唐·张祜:《集灵台》)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唐·李商隐:《为有》)表示“朝代”,作名词用。举例: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唐·杜甫:《诸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唐·杜牧:《赤壁》)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唐·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江南春》)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唐·韦庄:《台城》)

回首两朝○俱草莽,驰心万里绝农桑。(金·宇文虚中:《在金日作》)

淮海名都极望遥,江南隐见隔南朝○。(明·陈子龙:《扬州》)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明·屈大均:《秣陵》)

百万雄师睥睨间,先朝○一脉绝南蛮。(清·邵为章:《题壁吴三桂》)表示“朝廷”,作名词用。有“会朝”之意。举例:鸡既鸣矣,朝○既盈矣。(《诗经·齐风·鸡鸣》)

丁生怨在朝○,王子欢自营。(汉魏·曹植:《又赠丁仪王粲一首》)

遇蒙时来会,聊齐朝○彦迹。(晋·卢谌:《答魏子悌》)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唐·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