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

时间:2022-0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1〕欧阳舍人:欧阳修。这是作者感谢欧阳修为其祖父曾致尧写墓志铭的书信,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最后盛誉欧阳修之贤,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在唐宋八大家当中,曾巩是最重视章法的,从上文可以看到曾巩文章的这一特点,结构十分严谨,内容环环相扣,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此文可称得上曾巩文章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2〕,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3〕。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壮,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4〕。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5〕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6〕?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7〕,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8〕,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9〕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

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论世族之次〔10〕,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

【注释】

〔1〕欧阳舍人:欧阳修。舍人:官名。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与苏轼同榜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

〔2〕大父:祖父。

〔3〕致:表达。严:尊敬。

〔4〕勒:刻。

〔5〕畜:同“蓄”。

〔6〕徇:徇情,屈从于私情。

〔7〕衋然:悲痛伤心的样子。

〔8〕晞:仰慕。

〔9〕屯蹶:艰难,受挫折。否塞:穷困不得志。

〔10〕世族之次:祖先的世代次序等情况。

美文共赏

这是作者感谢欧阳修为其祖父曾致尧写墓志铭的书信,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感谢信。它没有平常的客套,也没有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文章首先交代写这封信的缘起与观诵墓碑后总的感受。接着叙及撰写墓志铭的意义。先提出论点“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然后比较铭、史之异同,强调立言者的素质是纠除今弊的根本条件,提出:“立言者”必须是“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的观点。最后盛誉欧阳修之贤,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这样就与文章的开头相互呼应。在唐宋八大家当中,曾巩是最重视章法的,从上文可以看到曾巩文章的这一特点,结构十分严谨,内容环环相扣,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此文可称得上曾巩文章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

本篇名句

“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

行善之人喜欢自己的善行善言流传后世,就会发奋有所建树;作恶之人没有什么可记,就会感到惭愧和恐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