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方山子传(苏轼)

方山子传(苏轼)

时间:2022-0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1〕。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8〕。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苏轼被贬到黄州,与老友方山子偶然相遇。此时的方山子从“使酒好剑”的豪侠变成了隐士,作者为他写了这篇小传,寄托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流露出自己因仕途坎坷而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1〕。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2〕,闾里之侠皆宗之〔3〕。稍壮,折节读书〔4〕,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5〕。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6〕?”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7〕,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8〕。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9〕,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10〕,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11〕

【注释】

〔1〕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2〕朱家、郭解:西汉时著名游侠。

〔3〕闾里:乡里。

〔4〕折节:改变从前的志节、行为。

〔5〕岐亭:镇名,在今湖北麻城

〔6〕方山冠:汉代祭祀时乐师所戴。

〔7〕陈糙:其父陈希谅,曾任凤翔知府,苏轼任凤翔府签判,与其父子友善。

〔8〕矍:惊惶、急视的样子。

〔9〕萧然:空寂的样子。

〔10〕勋阀:功绩,爵位。

〔11〕傥:同“倘”,或许。

美文共赏

苏轼被贬到黄州,与老友方山子偶然相遇。此时的方山子从“使酒好剑”的豪侠变成了隐士,作者为他写了这篇小传,寄托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流露出自己因仕途坎坷而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文章构思巧妙,没有像一般传记,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而是“随物赋形”,极其切合隐士的身份,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本文的另外一个特色是语言精练、奇妙。文中用“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等几个词语,把隐居表现得具体可观。当得知作者被贬的原因时,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不仅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其神态,更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世道的熟悉,见怪不惊,含蓄表达了方山子对作者的理解和同情,而且也蕴含了多少人生的沧桑与感慨!“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一个“适”字刻画出作者想见已久而又不期而遇的喜悦心情。文章把叙事、描写、议论融为一体,善于抓住人物特征,达到了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的效果。

本篇名句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渐渐到了壮年,改变志向,发愤读书,想干出一番事业,终于未遇知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