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后秋兴(第十三叠之二)

后秋兴(第十三叠之二)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然,像《后秋兴》这种诗,它所流露的立场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时移世易,当日诗人所萦怀的兴亡,对如今的人而言已经是陈迹了。这首诗属对工整,用典贴切,无怪乎钱仲联先生许他为清代律诗第一:“有清一代诗人,工七律者无过牧斋。”

钱谦益

海角崖山一线斜[4],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5],况有龙涎泛海槎[6]
望断关河非汉帜[7],吹残日月是胡笳[8]
嫦娥老大无归处[9],独倚银轮哭桂花[10]

[注释]

[4] 海角—海中狭长型陆地,常形容极远僻的地方。崖山—在今广东省新会县南大海之中,形势险要。一线斜—形容该地细长如线而横斜。

[5] 鱼腹捐躯—指因国家或正义,而葬身鱼腹被淹死。

[6] 龙涎—指抹香鲸的分泌物,从鲸体内排出后,漂浮海面或冲上岸,是黄、灰乃至黑色的蜡状物质,香气持久,为极名贵的香料。泛海—渡海。槎—木筏,此处用以指代船只。

[7] 关河—原指函谷关与黄河,后泛指关山河川,此处指代中原王朝正统。

[8] 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管乐器,据说是在汉代由张骞从西域传入,此处用以指代当时统治中国、来自北方的满族人。

[9] 老大—指年纪大,与白居易《琵琶行》“老大嫁作商人妇”句中词同义。

[10] 银轮—指圆月。桂花—即木犀,此处应指传说中月亮上的桂树之花。南明永历帝初封桂王,此处亦暗指永历帝。ft

赏析

本诗为七言律诗,押麻韵,韵脚为“斜”“华”“槎”“笳”“花”。

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兵近逼南京;十五日,面对已去的大势和屠城的威胁,为保全全城百姓,留守南京的钱谦益率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城向清军统帅多铎迎降。此后,他在清廷中短期任过职,但最终辞职归里,以著述终老,且私下策划和资助过数次反清复明的军事活动。然而,那一年的举城投降和屈身事清,始终是他此后近二十年生涯里萦绕不去的梦魇和原罪。他此后的诗中,常透露出故国之悲和亡国之恨,而以步杜甫《秋兴八首》韵创作的大型组诗《后秋兴八首》(八首为一叠,共十三叠,计百余首)为代表。这是其中的一首,写于永历皇帝朱由榔在云南被俘杀之后,明王朝的残余势力(南明)正式消亡。

诗的首联,用的是南宋灭亡的典故:崖山一战后,南宋正式灭于蒙古,皇帝投海而亡。钱谦益用这个典故来形容南明的最终败亡,就好比南宋,连崖山这样的一个僻远之地都沦陷于敌手,再也不是中华的疆域了——在钱谦益这个时代的汉族文人眼中,中华指代的就是汉族统治、王化所及的区域,而异族并不是中华的一部分;这当然有他那个时代的局限,但也反映了当时(南方)知识人的立场。接下来,诗人用了两组对仗句,来描述亡国的痛心之处:国家已亡,连像当年的崖山之战一样,试图捐躯于海战都无从说起;将龙涎浮海运来此岸的船只,更是不得重临了。占据中原的统治者已经不是汉族人,城头张挂的也不再是汉帜;将大明朝灭亡的,是来自北方的胡人,一如他们用胡笳声吹残了日月。倘若不详细解释的话,意思并没有如此明确——这几句是含蓄的比喻,是诗人用诗的形式发出的哀嚎和血泪叹息。诗的末句,将自己比作嫦娥,认为年事已高,但亡国之心事和复国之怀抱无从安放,只好在秋天独自于月下哭泣。

诗人写朝代更替、国家兴衰,不是以政治斗争的方式,而是以寄托情怀或诉诸于文化价值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当然,像《后秋兴》这种诗,它所流露的立场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时移世易,当日诗人所萦怀的兴亡,对如今的人而言已经是陈迹了。但诗人的“未能忘情”于故国,在这种“未能忘情”中迸发的血泪书写(王国维引尼采所言,“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是值得我们体谅和领会的。

这首诗属对工整,用典贴切,无怪乎钱仲联先生许他为清代律诗第一:“有清一代诗人,工七律者无过牧斋。”而此诗的深沉蕴藉之风格也是一大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