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

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

时间:2022-0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友人赠桂,思绪流向当年的吴江之行。少年时曾于秋夜开怀痛饮,醒来后,面对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辛弃疾一生“志在塞北江南”,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而竭尽全力恢复宋室山河。这首词写于辛弃疾向当时的南宋王朝献《美芹十论》之时,要求抗击金兵,恢复中原之后。辛弃疾没有歌咏桂花的其他特质,独对它香飘人间的品性推崇之至,由此可见词人胸怀之宽广。南宋时,我国北部在金国的统治下,人民生活非常痛苦。

清平乐·忆吴江赏木樨

辛弃疾

【原文】

少年痛饮,忆向吴江醒。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

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

【注释】

①此词为辛弃疾闲居带湖之作。吴江:今江苏吴江县。辛弃疾自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冬,或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春,江阴签判任满后,曾有一段流寓吴江的生活。木樨(xī):为桂树学名,又名崖桂。因其树木纹理如犀,故名。一本题作“谢叔良惠木樨”。两种题序,互为补充。友人赠桂,思绪流向当年的吴江之行。

②“少年”两句:回忆当年曾秋夜畅饮,酒醒吴江。少年:泛指青少年时期。辛弃疾二十六岁至二十八岁流寓吴中,故云。向:面对。吴江:江名,亦名松江,苏州河,是太湖最大的支流。自湖东北流经吴县、上海,合黄浦江入海。

③“明月”两句:描绘江边月下赏桂情景。高树影:兼指月中桂影(传说月中有仙桂,更有吴刚伐桂之说)和秋月映照下的人间桂影。水沉烟冷:江水沉寂,烟雾清冷。

④“大都”两句:桂花形小色淡,却给人间带来如此芬芳。大都:不过。宫黄:宫中妇女化妆用的黄粉,此借指黄色的桂花,俗称金桂。直恁(nèn):竟然如此。

【经典原意】

少年时曾于秋夜开怀痛饮,醒来后,面对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那时候,一轮明月正映出岸上桂树高大的影子,那浓郁的香味仿佛刚燃烧过的水沉香,香飘十里,弥漫在江面和山岭。

金黄色的桂花不过像妇女涂额的“宫黄”,星星点点,可是它却使人间这般芬芳。或许是它借着秋天风露的传播,要使得整个世界都浓郁芬芳吧!

【当代阐释】

花品即人品

唐代诗人宋之问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诗句,故后人亦称桂花为“天香”。桂花花瓣细小,星星点点,缀满枝头,但香气馥郁,所以又有“八月桂花遍地香”的说法。

少年辛弃疾意气风发,雄放挥洒,曾于秋夜开怀痛饮,吴江之畔的月下桂影和香飘十里的桂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词人咏桂,遗貌取神,由花小香浓着笔。“一点”,极言花之细小,“人间”乃至“世界”,则极言天地之广阔,以一点之小而染遍天地之大,足见其芳香之浓烈。

但词人并非只是赞美桂花的芳香十里。辛弃疾一生“志在塞北江南”,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而竭尽全力恢复宋室山河。这首词写于辛弃疾向当时的南宋王朝献《美芹十论》之时,要求抗击金兵,恢复中原之后。此时,正是词人希望一展宏图的时候。辛弃疾以“染教世界都香”来歌赞桂花,似隐寓有“达则兼济天下”的宏愿。花品即人品,同一种花,不同心性的人会“品”出不同的格调,“赏”出迥异的意蕴。辛弃疾没有歌咏桂花的其他特质,独对它香飘人间的品性推崇之至,由此可见词人胸怀之宽广。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理想,辛弃疾的理想属于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生活的时代又有自己的理想。但“染教世界都香”的气度与抱负却能鼓荡起每一个时代人的胸怀。

【国学故事】

辛弃疾活捉叛徒

南宋时,我国北部在金国的统治下,人民生活非常痛苦。山东有个农民叫耿京,他带领了一支起义军,经常打击金兵。辛弃疾也是山东人,他非常敬佩耿京,就组织了两千多人,加入了耿京的队伍。

起义军在耿京和辛弃疾的领导下,常常打胜仗,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久就有了二十几万人。耿京就派辛弃疾到南方去和南宋联系,好联合起来把金兵赶走。谁知道起义军里面出了一个叛徒,叫张安国。他趁辛弃疾不在的时候,暗杀了耿京。起义军没有了领袖,就这样散掉了。

辛弃疾从南方回来,叛徒张安国已经逃到金国的兵营里去了。辛弃疾心里又悲痛又愤怒。他对同伴说:“我们一定要活捉张安国,为耿京报仇!”

同伴中有人说:“张安国躲在敌人的兵营里,那儿驻扎了五万金兵。咱们只有几十个人,怎么去捉他呢?”

辛弃疾叫道:“五万!就是五十万,我们也要闯进金营,杀了这个叛徒,为耿京报仇,为老百姓报仇!”

当天晚上,辛弃疾挑选了五十名勇士,个个骑了快马,带着刀剑,向金营直奔而去。快到金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们都下了马,把马拴在树上,然后乘黑悄悄地摸进了金营。

金营里灯火辉煌,张安国正在跟两个金将喝酒猜拳。他们看见辛弃疾和勇士们拿着刀剑冲进来,吓得魂都没了。张安国赶紧钻到桌子底下,两个金将急忙举起椅子来抵挡。勇士们一拥而上,把两个金将连人带椅子砍翻了。辛弃疾一个箭步上前,把张安国从桌子底下揪了出来。

张安国抱着个脑袋,直喊饶命。辛弃疾用剑指着张安国骂道:“你这个叛徒!耿京哪点对不住你?”

张安国吓得浑身打战,说:“我……我错了!”

辛弃疾冷笑一声说:“错了?来,绑起来,带回去办罪!”

大伙儿一拥而上,把张安国绑得结结实实,拉出了营帐。

营帐外面站了好多金兵,看辛弃疾他们威风凛凛,谁也不敢上前。辛弃疾把叛徒绑在马后头,不慌不忙地跨上了马,喝道:“谁敢上来,就要他的狗命!告诉你们,我们的十万大军就要开到。想活命的就早点投降!”说完就带着勇士们冲了出去。等金国将领派兵来追的时候,他们早就跑得没影儿了。

叛徒张安国终于得到了他应得的下场:被砍掉了脑袋。

辛弃疾活捉叛徒张安国的时候,才二十三岁。

(摘自《中华上下五千年》,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11月)

文化常识】

词牌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名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