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声情并茂,引起共鸣

声情并茂,引起共鸣

时间:2023-1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鬼谷子阐述了迅速俘获人心的基本原则,即说话要声情并茂,善于借助象形、比喻的修辞方法,引起对方内心的共鸣。当时朝中有一名叫张纲的御史,此人廉洁刚正,得罪不少权贵。就这样,张纲用安抚的办法,不动一兵一卒,经过与张婴反复协商,妥善处置,终于平息了广陵的暴乱。甲村的瓜长得好,令乙村的村民很嫉妒。甲村村民发现后很气愤,他们也打算晚上去破坏乙村的瓜田。乙村村民发现真相后,不由得大受感动,他们赶紧去甲村道歉。

鬼谷子阐述了迅速俘获人心的基本原则,即说话要声情并茂,善于借助象形、比喻的修辞方法,引起对方内心的共鸣。这样,才更容易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以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东汉顺帝时,外戚专权,百姓生活艰难。广陵人张婴不堪忍受暴政,聚众起义,纵横扬州、徐州一带数年,劫富济贫,朝廷屡剿无功,深感头疼。当时朝中有一名叫张纲的御史,此人廉洁刚正,得罪不少权贵。于是,掌权的外戚梁冀便上奏顺帝,任张纲为广陵太守,让他平息暴动,企图借刀杀人。张纲到了广陵,单车独行直入张婴大营。张婴十分惊讶,便出来相见。

张婴冷冷地问道:“太守大人屈尊来到贼营,不知有何见教?”张纲站起身来,施礼说:“将军何出此言?下官办事不周,不恤民情,以至陷民于水火之中。俗话说,‘官逼民反’,将军清廉自律、行侠仗义之举,实令下官敬佩不已。”张纲这番话出乎张婴的意料,他急忙站起来赔礼,激动地说:“太守早来十年,我张婴何至于此?我是个草莽之人,不知礼仪,更无法结交朝廷。我也知道自己是釜底游鱼,苟延残喘而已,哪里活得长久?今天大人到此,就给我指点迷津吧!”就这样,张纲用安抚的办法,不动一兵一卒,经过与张婴反复协商,妥善处置,终于平息了广陵的暴乱。

张纲说服张婴,不是靠威压,也不是靠利诱,而是采取了攻心之法。他首先承认自己的失职,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然后称赞张婴为民赴险,成功地打动了张婴,也攻破了张婴的心理防线。这正符合古人所说的“攻心为上”的原则,因而才能不费一兵一卒,就平息了暴乱。

“共鸣法”同样适用于规谏失足之人。人的心中都有善念,只是有些人的善念已经沉睡,需要用别人的善行去唤醒。对于那些看似冥顽不化的人,我们也要以诚相待,尽力去感化他们,启发他们的良知。《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能让失足之人主动弃恶从善,那是最好的方法。

大文豪雨果在其《悲惨世界》一书中讲述了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主人公冉·阿让半夜偷走了米礼爱主教家的一只银烛台,不料半途被警察抓到。在对质时,主教却说是自己赠送给他的。当冉·阿让跪着求主教原谅他的恶行的时候,主教却只要他宣誓将灵魂交付上帝,自此重新做人,并将另一只烛台也送给他,这样的情形让冉·阿让感受到爱的力量,从此弃恶从善,经过努力,成了市长和工厂主。他捐助慈善事业,甚至为救人于危难而舍弃了名利。综观他的改变,主教的功劳不可磨灭。冉·阿让因主教的爱和宽容,完全被改变了,从一个危害社会的罪犯,转变成了造福社会的君子!

心与心的共鸣,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些宽容和谅解,少一些纠纷和矛盾。对于不讲理的小人,揭露、斥责都是必要的,但这毕竟是外力所致,要想真正挽救这些人,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自己内心受到震动,得到感化,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他们就会抛弃侥幸之心,从而改邪归正。

从前,有两个相邻的村子,两村的村民都靠种植西瓜为生。甲村的村民很勤劳,他们经常挑水浇瓜,所以西瓜长得又快又好。乙村的村民很懒惰,很少给西瓜浇水,所以他们的瓜长得不好。甲村的瓜长得好,令乙村的村民很嫉妒。于是,每天晚上,他们就轮流跑到甲村的瓜田里,扯掉一些西瓜藤。甲村村民发现后很气愤,他们也打算晚上去破坏乙村的瓜田。一位老瓜农劝阻说:“你们要这么做的话,只会让两村结怨越来越深,我看不如帮帮他们,每天晚上咱们去帮他们浇水。”甲村的村民依照他的话去做了,乙村的瓜也一天天长得好了起来。乙村村民发现真相后,不由得大受感动,他们赶紧去甲村道歉。从此,两村村民变得亲如一家。

俗话说:将心比心,凭凭良心。心灵感化的力量,比严酷的刑罚更为强大。如果多一个人懂得这个道理并付诸行动,人世间的纷争就会少一点,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