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蛙声穿透心灵

蛙声穿透心灵

时间:2022-1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初读到此语,我虽未像川端康成一样,心中装满月夜的美景,但记忆深处,那一片片如歌如吟的蛙声,终究是再一次穿透心灵,在这烦乱的城市的夜幕中,清晰地浮现了出来,嘹亮而宏阔。一旦听得人的动静,便倏地蹦跃而起,在空中划一道美丽的弧线,然后“咕咚”一声潜入水中。但是,真要听取那成片成片的蛙声,却得在更为炎热的夏天。它不仅是在咏叹蛙声,更是在表达一种真诚的祈愿,一份对土地和农事的深厚而善良的关怀。

文/林文钦

日本文宗川端康成说:“一听到雨蛙的鸣声,我心田里,忽地装满了月夜的景色。”初读到此语,我虽未像川端康成一样,心中装满月夜的美景,但记忆深处,那一片片如歌如吟的蛙声,终究是再一次穿透心灵,在这烦乱的城市的夜幕中,清晰地浮现了出来,嘹亮而宏阔。

真正的乡间夜晚,其实是寂寥而冷清的。从秋末到初春,在这段漫长而乏味的时光里,入夜人定后,往往,就只有零落的鸡鸣犬吠,可聊做静夜里的些许点缀。

但到春末夏初,天气渐渐地暖热起来时,情形就大不同了。此起彼伏的悠悠虫鸣不知疲倦地响着,还有盈盈满耳的阵阵蛙鼓,激昂亢奋地噪闹着,将落寞的静夜和旷野,喧嚣得如同那季候一般,热情洋溢,生机勃勃。

其实,早在春风初拂、春水甫暖时,蛙们就已从蛰伏了整整一个冬天的洞穴里钻出来,抬脚动手地四处活动了。只不过那时它们多半沉滞着,静默着,像破晓时的一段残梦,混含着酣眠和骤醒的恍惚,却终究还是悄无声息。但在池塘边或沟渠畔,那一根根水草,或被水浸濡着的树枝上,已能见到一团团密密麻麻的黄褐色的籽粒了:被一网似有若无的膜状物粘连着、相拥着,仿佛正藏孕着一个个梦幻般的未来——那便是蛙卵了。再过些日子,就会有一群群墨黑墨黑的小蝌蚪破卵而出,在乍暖微寒的水中,娇憨可爱地摇摆着尾巴,游来游去。阳光很好,水也澄明得不着一尘。蝌蚪们倏停倏游的动作,看起来便格外真切,像一枚枚逗号。我们就叫它们“摆尾子”或“摆逗子”,现在想来还是很“象形”,也很写真的。

这时节,走在旷阔的野地里,便随处可见鼓突着晶亮眼睛的蛙们,蹲伏在路边的草丛中或树荫里,老僧入定一般,冥思玄想着。偶尔也会怯怯地唱几句,零零散散的,不成气势。一旦听得人的动静,便倏地蹦跃而起,在空中划一道美丽的弧线,然后“咕咚”一声潜入水中。只在平静的水面上,留下一圈圈微漾着散开的涟漪。

惊蛰后的第一声蛙鸣,极像时令的“揭幕鼓”。猝响在煦暖的阳光中或微温的夜色里,是颇能让人恍悟出季节的更迭和变迁的。印度人在其上古诗集《梨俱吠陀》中,曾以“默默地沉睡了一年/似婆罗门守着誓言/青蛙现在说话了,说出/这雨季最潮湿的语言”这样动情的句子,来表达他们初闻蛙鸣时的愉悦和欣喜。字里行间,饱含着物的启悟、心的悸动和物心混忘、天人感应的“东方式的智慧”。

但是,真要听取那成片成片的蛙声,却得在更为炎热的夏天。那正是割麦插秧、抢收抢种的大忙时节。“乡村四月闲人少”,连蛙们也会自昏至晨,叫声喧阗,似欲为这大地上的节气和农事鸣鼓添威,助阵加油。

凡亲近过乡间的人都知道,蛙鸣并非只是被“拟声”了的那般单调的“呱呱”或“咕嘎”。细细辨听,蛙鸣其实也颇丰繁、缤纷。有“唧唧呱”,也有“咕咕咚”; 有“咯咯咯咯”,也有“咣咣咣咣”; 还有“唧咕唧咕”、“咯呱咯呱”和 “咣咚咣咚”——或独奏,或合唱,或粗犷,或清越,或远或近,或高或低,都雄浑嘹亮,澄澈明朗,疏密有致,意趣天成。再与田园之青翠、沟渠之潺潺、星月之光芒,融融汇集着,其境界恬静、纯粹,意蕴深邃、辽阔,是再高妙的乐师也难以合成的天籁。而如此丰繁、缤纷的声音,充盈于原本寂寥的乡夜里,又随着暖暖荡荡的水温、水汽,在满满盈盈的旷野里铺排开去,再弥散开来,也是很容易让人沉醉动心的。

有时,夜梦中恍惚醒来,谛听着窗外如鼓乐般响响歇歇的阵阵蛙鸣,想象着沟边渠畔,或一株株正拔节、含苞、孕穗的稻棵间,那一只只正摇其长舌,鼓其白腹,尽情尽兴地吟唱着的乡间歌手——总觉得它们,似乎只有它们,才是那寂寥田野的真正主宰。

早年在乡间,还听说过“蛙声如潮带雨来”的谚语。那往往是在久热苦旱、万物望雨之时,闷热已极、骤雨将至的夜晚,蛙声比起平常,就更激烈急切和喧腾。那四野遍响的气势,也真是闻之惊心:如鼓,一阵紧过一阵,似不可止;又如潮,一浪高过一浪,惊魂荡魄。

祖母就说:“是青蛙,在向天求雨呢。”起初,我是颇不相信的。但很快,大雨果真就在蛙声喧阗中、雷鸣电闪间,挟风而来了。瓢浇桶倒一般,如泼如泻,淋漓酣畅。蛙们便悄然沉寂了,仿佛正和那一株株渴雨的禾苗一起,静心享受着甘露的淋洗和滋润。直到雨歇风住,凉意渐生,才听得到蛙声再起。先是东几句、西几句,清晰可数,似在试探动静。紧接着便汇聚成片,又是密不可分的如潮蛙鼓了。

我因此自小就知道,在农业中国,蛙是益虫,又是祥物。古人曾筑庙祭之,作诗颂之。宋人赵师秀《有约》一诗中,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之句,对仗工整,寓意隽永,向来为人称道。但最令我动情喜爱、感慨系之的,却是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寥寥数语,不仅描摹出了一幅古老农耕社会的田园风光,更借此述说了一个久远而永恒的话题——渴望丰收和成熟的话题。它不仅是在咏叹蛙声,更是在表达一种真诚的祈愿,一份对土地和农事的深厚而善良的关怀。

因为这种祈愿,因为这份关怀,每到蛙鼓如潮的季节,才总是有人,以一颗虔诚的农人的心,甚或以一株水稻、一株苞谷的纯朴的心,去观望天地,虔敬地企盼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而这一点,对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和珍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