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护佑一方安宁的土地神

护佑一方安宁的土地神

时间:2022-1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时,人们土地崇拜的对象只是作为自然的土地,其中并没有神的观念。土地神可以护佑一方乡土平安、安抚苍生心头痛楚、福佑人们物足年丰,土地庙作为土地神的栖居之处,自然也随之昌盛起来。土地神掌管一方土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人们非常敬重土地神。北京安定门外的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祀土地神的地方。作为土地之神,土地爷护佑一方安宁、福泽地方百姓。

文_邵凤丽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每次遇到来历不明的妖怪时,就会召唤“土地”前来问话;黄梅戏《天仙配》里,土地爷成就了董永和七仙女的姻缘;民间还传说,明太祖朱元璋也出生在土地庙里……我们从这些故事传说中可以看出,土地神与寻常百姓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

土地神信仰的历史起源

土地神信仰最初是原始社会万物有灵思想下的土地崇拜。那时,人们土地崇拜的对象只是作为自然的土地,其中并没有神的观念。渐渐地,当人们由土地生养万物联系到女性也具有土地一样的生殖功能时,便出现了“地母”崇拜,出现了土地神的人格化。到这个时候,土地神的观念才真正产生,并逐渐发展出形式多样的祭祀土地的仪式。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祭祀土地呢?《礼记·郊特牲》中进行了明确的解释,书中说:“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人们从土地中获得了生存资源,所以要感恩图报,即定期举行土地祭祀。

自东晋以后,随着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基层官僚制度的逐渐完善,土地神也演变成为负责管理本乡本土的小神。《搜神记》卷五称广陵人蒋子文因追贼而死,东吴孙权掌权后,蒋子文显灵说:“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这里所说的“福尔下民”,指的就是土地神拥有保佑本乡平安、添丁进口、六畜兴旺的神力。

形形色色的土地庙

土地神可以护佑一方乡土平安、安抚苍生心头痛楚、福佑人们物足年丰,土地庙作为土地神的栖居之处,自然也随之昌盛起来。

土地神掌管一方土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人们非常敬重土地神。但在古代神灵系统中,土地神多为基层信仰,使得土地庙大多造型简单,甚至有依附于树下或路旁,或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俗称“磊”的土地庙。俗话说:“土地老爷本姓张,有钱住瓦屋,没钱顶破缸。”在一些贫困的村落,人们将一个瓦缸近口处敲成长方口倒置于地上,将土地神牌位供奉于内,以此充当土地神的祠堂,所敲之处就是祠堂门。

在老北京城,土地爷是“基层的神明”,各街区多建有土地庙进行供奉,如南城的都土地庙、琉璃厂的土地祠、交道口的土地庙、海淀老虎洞的土地庙等。据说,老北京城内最大的土地庙就是都土地庙。这座庙初建于金代,元明时称老君堂,清代改称为都土地庙,为道教庙宇。都土地庙的旧址在宣武区下斜街附近的宣武医院一带,是京城所有土地庙中级别最高的一座:原有大殿3层,共12间殿宇,占地3亩多;庙内奉祀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观音菩萨、关帝、岳武穆、神童、土地爷等。光绪年间,每个月初三、十三、二十三开庙市,游人甚多,可列入京城五大庙会之中。

丰富多彩的祭祀仪式

土地神主管天下土地,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要定期举行一定的仪式来祭祀。

北京安定门外的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祭地之坛。坛呈方形,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等传统文化来设计的。明清时期的祭地形式非常隆重,每逢农历夏至或国有大事,当朝皇帝都要亲自到地坛进行拜祭,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整个祭地仪式共分9个环节,即迎神、奠玉帛、进俎、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望瘗。各环节中还要演奏不同的乐章,并跳文、武“八佾”舞。清代乾隆七年(1742年)额定地坛设文、武乐舞生480人,执事生90人,可见祭地仪式之隆重。

和皇家隆重、严肃的祭地仪式相比,民间祭祀土地的仪式相对简约,但各地习俗不同,仪式活动也异彩纷呈。

作为土地之神,土地爷护佑一方安宁、福泽地方百姓。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上至皇室宗亲,下至庶民百姓,无不对其礼敬有加。到了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转型和诸多历史文化传统的消失,土地爷、土地庙正在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我们仍应对生养万物的土地怀有感恩之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