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昌的小说随感

小昌的小说随感

时间:2022-1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是在被作家小昌的叙述牵引着,读完这些短篇小说的。可以说,这是小昌这个时期小说写作的特点。不过他们的影响与其说对小说创作,不如说是对小说理论。小昌就有点新小说的倾向,至少有那么点味道。就我个人而言,并不认为新小说派的思想很容易被作家接受,也并不希望小昌真的对这些小说写作主张很有兴趣。这一切,都在表明,小昌的叙述并不随意,是有自己的想法。我到底是认同小昌现阶段这种写法的。

张陵

我是在被作家小昌的叙述牵引着,读完这些短篇小说的。应该说,这些小说很有叙事魅力,但同时也很有挑战性,至少对我的小说认知很有挑战性。我得承认,这些年来,不少青年作家的作品让我在阅读与评判之间产生了困难。小昌就是其中的一个。因为我总是会情不自禁地追问,这部小说到底在表达什么,作家想说什么。我发现,离开了这个思维的模式,我几乎就无法判断,无法下结论了。而小昌们,则是在这里让我找不到北。

比如说,他的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河夭夭》,明明写的是当前农村生活中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也就是写当前农村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颇有一种原生态的的模样,可是在用笔上却显得不像要在这方面着力的样子,更不像引导我们深入思考的意思。他显然是在释放一些真实生活的信息,但却懒得去分析这些信息,或者说想保持生活的原生态,不想把这些信息朝着深刻主题方向发展。同样是很重要的作品《我梦见了古小童》《浪淘沙里有个万青青》等,明明就是写一代青年男女的情感危机故事,但故事却不朝着爱情悲剧或道德批判方向发展,而宁可把关系停止在纯粹两性上。其他的作品多多少少是这样的叙事倾向。可以说,这是小昌这个时期小说写作的特点。

这让我想起法国新小说派的一些理论观点。这个小说流派在一个时期出了一批重要作家如罗布格里耶、加缪、玛格丽特.杜拉斯等。不过他们的影响与其说对小说创作,不如说是对小说理论。这个流派的观点有些学究气,对现代小说叙事学的开拓意义非常大。这些作家强调通过一种“第一人称”的特殊叙事,来实现对人物故事背后的所谓社会学的、心理学的、哲学的“阴影”以及人性的所谓意识形态阴影的消除,达到一种物理意义上的“物”的纯粹度。把他们的理论浓缩着说,很让人费解。总之就是对小说深度的消解,有点类似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我个人认为,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这种倾向就很明显。我们看到作家以带着心态变化的第一人称方式,实现了“纯爱情”被表现的可能性。

小昌就有点新小说的倾向,至少有那么点味道。当然,我完全不知道他是否受新小说派影响,是不是喜欢新小说派的小说写作主张。就我个人而言,并不认为新小说派的思想很容易被作家接受,也并不希望小昌真的对这些小说写作主张很有兴趣。因为,这些主张,被片断式地介绍到我们这里时,曾一度让一些作家陷入创作的误区。

我们肯定注意到,小昌的叙述是有些絮叨,有些琐碎的,也有些任性。《小河夭夭》里,从下车到家里,用了那么多文字,这对一个中篇小说来说,可能是个风险。可是我们却发现,小昌居然能够化解叙事上的风险,让我们很爱读,还觉得一定有什么用意。还有,这个中篇人物众多,几乎家里的人、少年时代的朋友都写到了,却没有一个重点人物。就算丹丹这个人物比较展开,作者对她的情感投入也超过“零度”,但也没有深入写下去,当作一个小说重点人物来塑造。但是,在作家这样的絮叨中,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像以往的小说那样去以理性批判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反而会失去小昌式叙事的特色与优势。《浪淘沙里有个万青青》里,讲了那么多万青青的事,万青青并没有在故事里出现,我们看到的是另外一个万青青。不过我们却能感觉到万青青的魂魄一直在情节中缠绕。《我梦见了古小童》尽管讲了许多古小童的事,但她的形象却不断被作家碎片化的叙述所消解,变得越来越平面化。本来,《三座椅》完全可以朝写实方向走,表现出作家的道德批判意识,但我们却发现,作家没有这方面的兴趣,他只是呈现一种生活的状态,当作家有意识进行这样的叙事时,我们就没有理由认为是作家写作上的风险。实际上,他在展现化解风险的能力。在我们认为可能造成小说故事失败的地方,他恰恰能够另辟蹊径,走出自己的叙事之路。小昌尽管看上去叙述散漫自由,有些不经意,其实他对语言是很有控制力的。他的每一篇小说,故事结尾都很讲究。突然停止,干脆果断,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留下来的读者想象回味的空间则非常广阔。这前后一比较就能说明,他的叙事节奏掌握有自己的意图。《芙蓉诔》就是一篇叙事很讲究、很有控制力的小说。一个很简单的案件询问过程,就两个人对话,被叙述得风声水起,扑朔迷离,读起来很有兴味。结尾虽看上去平淡,却很出人意外。

这一切,都在表明,小昌的叙述并不随意,是有自己的想法。他是想通过自己的控制力,实现非深度的小说故事叙事,争取把小说的思想主题隐藏得深一些,或者化为小说叙事处理的信息,让读者直接把握叙事所呈现的现象。这当然也是一种生活观、小说价值观。一般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比较认同这样处理现实内容的方式,也就是比较认同这样的小说价值观。

我到底是认同小昌现阶段这种写法的。一个作家的作品,让评论家不适应,甚至不认可,很正常,也符合文学的规律。生活永远走在作品前面,忠实生活的创作也走在理论评论前面。说实话,文学理论就是在作家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展。如果作家老是写得让评论家很高兴很舒适,没有任何障碍,轻而易举就读懂了,也就没多大意思了,理论也丰富不了、发展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小昌的作品我们读起来还在不适应中,但也许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新的生活认知,提供了新的思想信息。当然,如果有一天,他意识到要换另一种人称叙事,那他的作品又会呈现不同的情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