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海里水金山寺旧闻

南海里水金山寺旧闻

时间:2022-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南海金山寺手绘画“镇寺之宝”——金藤失窃1938年底,广州城陷后两个月不到,日军铁蹄即踏入西郊里水一带,开始驻兵筑炮楼。位处江心的金山寺四面江水环绕,如此天然屏障,即被日军看中据为物资转运中心。事因白昼整体搬运十分惹人注目,且公开抢掠佛寺财物会导致日军声名狼藉。但有知情人说,当今英美国家博物馆中,仍保存有清代洋人来华游历时所留下的南海金山寺真容,多为鸦片战争之后的作品。
南海里水金山寺旧闻_老广州,旧时光

广州西郊里水小金山寺,一千六百年前东晋年间始建,原名普陀禅院,位于省城西北十几公里外的里水镇瑶头村对开,官窑水道江心的小金山岛(又名灵洲岛)上。禅院江景秀美,香火鼎盛,葱郁山林间,佛寺亭台楼塔若隐若现。寺前江面早自明清时期便百舸争流,四乡信众接踵而来,乘船而至的羊城香客也络绎不绝。北宋年间,六十五岁的苏东坡被贬海南岛儋州后,恩准调返湖南永州(今湖南零陵),途经广州期间,曾两度游历该寺,并留下了千古诗作:“海峰石上金山寺,鹤发东坡又到来。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誉之为自己寻梦而来,得以一见的佛景仙山。名人留迹之后,小金山寺声名远播,进入盛世后历经扩建,改院为寺,相传岛下有灵龟顶托,曾于元、清两代以“灵洲鳌负”美名入选“羊城八景”。后又有杨万里、伦文叙、康有为、孙中山、廖仲恺等历史名人到此登临,极目一江胜景,感慨抒怀,题留了各自诗词或墨宝。孙中山先生还曾在禅院大门前亲植一棵木棉树。继而骚人墨客慕名而来者数不胜数。凭借如此丰富久远之历史文化沉积和背景,小金山寺被誉为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中最负盛名的遗产之一。历数珠三角诸多历史名胜,仅得此处曾获大文豪苏东坡题诗(现代作品《金山寺油画》是2009年唯一入选宣扬广州亚运会的“百年广州”海外画展的风景类画作)。可惜自明代以后,河道积沙淤结,逐年变浅变窄,时至今日,卒至连通了瑶头村江岸,河道消失无踪,江心岛美景渐成旧忆。抗战期间,小金山寺曾不幸沦为日本侵略军兵营,寺内陈设自此时起,曾多次遭受盗抢继而失散,“文革”期间又再次遭遇劫难,一代名寺终至荡然无存,仅剩残墙断瓦和丛生杂草……

清代南海金山寺手绘画

“镇寺之宝”——金藤失窃

1938年底,广州城陷后两个月不到,日军铁蹄即踏入西郊里水一带,开始驻兵筑炮楼。位处江心的金山寺四面江水环绕,如此天然屏障,即被日军看中据为物资转运中心。架起机枪驱走了僧众和村民,一队日军随之登岛驻扎,临江山门被辟地扩宽建起军用码头,周围江面一公里内亦被列为禁区,过往船艇一律只准快速航行通过,禁渔禁泊,晚间则以探照灯巡扫照射。寺内钟楼原有一“镇寺之宝”——金藤,据说此物虽非金属,仅约两拇指般粗细,两尺来长却能神奇吊起一具三千斤重大铜钟,向来被僧众、香客和村民视为至宝和神物,加以供奉和朝拜,香火极盛,长期派有专人看护,每年更以金粉调浆涂抹妥善保护。日军进驻江心岛后不久,忽然有被抓进军营充当劳役的本地人传出消息,称此金藤不知何时早已被人摘走,下落不明,三千斤大铜钟也被卸解下来,孤零零搁在钟楼地板上。“神物失窃”,一传十,十传百,方圆数村民众闻讯,无不惋惜心伤,个个痛恨日军掠夺成性。

千斤铜钟被砸碎盗运

然而到了1944年,一天大雨倾盆,晚间更见电闪雷鸣,江水陡涨,家家户户关门闭户。可是此夜金山寺却又再注定出事,那具难能撼动,搁在地板上数年的三千斤大铜钟,竟然一夜之间不翼而飞。到天亮时,日军四处张贴失窃告示,出动人马到沿江逢涌、瑶头和马村一带连番搜索,追查失踪铜钟,亦终无结果,不了了之。但民众一直认为,这不过是日寇惯用的贼喊捉贼伎俩,实际上蓄谋已久,借当晚连番炸雷和暴雨巨响做掩护,用大锤敲碎千斤铜钟连夜装船运走了。事因白昼整体搬运十分惹人注目,且公开抢掠佛寺财物会导致日军声名狼藉。铜材是日军战争后期急需的战略物资,四处疯狂搜刮。日据时代,广州市民平时买票进入电影院睇戏,都得带一块破铜烂铁前往,扔入检票口旁箩筐内。当年还有海南岛海口市那著名“五公祠”禅院的一具千斤大铜钟,也早已被日军盗运至广州,差点儿就被转移去日本本土,战败后幸运寻到,遂被送回海南岛故址。日军还在寺内长年圈养军马,吃喝拉撒,搞得佛门净地乌烟瘴气。长达七年的破坏糟蹋,小金山寺从此一蹶不振,即使后来挨到抗战胜利,僧众零星回归,但时局动荡,资金艰难和人气短缺,禅院荒凉破败,最终难撑大局……

清末来华洋人所绘的金山寺江景

“獭仔”能徒手捕鱼

金山寺清代归属南海三江司,寺前江面俗名金溪,岛下石岩重叠,盘曲深邃,极之适合鱼类生长,附近村民亦素知此处幽窟洞穴常年有大量鱼鳖潜踞。但渔船经过往往只能临江羡鱼,事因禅院历代取渔有禁,长期派专职僧人在寺前江面巡梭,故渔民亦只能徒呼奈何。不过,早年上游不远官窑镇某乡江边,有世代善捕名曰“獭仔”的捕鱼高手龙某,入水如履平地,潜水闭气能与鱼相持。乡人更佩服他善察鱼踪,潜水捕鱼从来不靠网具,练就一招水下徒手抓鱼,手到擒来的绝活。有一年上游连连阴雨,獭仔天天到江边查看水情,鱼随水走,渐渐觉察上游大鱼有不少已顺流而下,游至金溪一带,聚居岩下洞穴之中。獭仔艺高人胆大,遂于一天深夜,趁寺僧不觉,偕妻摇船悄悄驶入金溪,泊靠隐蔽之处后,无声无息只身潜入水下岩洞徒手捕鱼。不久,果然擒获五六斤甚至更重的大鱼十几尾,统统在水下以一条渔索穿鳃,让船上妻子握紧一端,静悄悄缓缓扯上船舱。虽然收获甚丰,但獭仔心犹不甘,决心定要捉一条大“鱼王”出水。复入洞穴搜索,果然一番力搏后,以绳系住巨鱼一条。方欲出穴,谁知狡猾的巨鱼竟鱼身一横,首尾卡紧狭窄洞口,把獭仔封在洞内。眼看体力不支再难力搏,龙某心想此番定然难免葬身鱼腹了,遂奋力挣扎伸出渔叉,瞄准巨鱼将其刺伤,终得脱险逃出生天。凫水登舟后,大鱼出水竟达二三十斤重。妻子闻说脱险经过,心痛叮嘱丈夫今后万万不可涉险捕鱼。

现今还有传说甚广的一则,历经乱世,小金山古禅院到目前为止,已再没有一幅历史真容照片存世了,多方寻觅所能找到的唯一图片资料,仅有一张清代寺院扩建图拓本,以及保存于顺德清晖园中,一幅与实景相去甚远的玻璃画。今广佛两地均有民间画家艺人,据手头文字资料的描述,或揣摩古人存世诗作中的意境,对这一岭南古代珍贵胜景进行创作,当中也不乏佳品。但有知情人说,当今英美国家博物馆中,仍保存有清代洋人来华游历时所留下的南海金山寺真容,多为鸦片战争之后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