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组织与业务流程重构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组织与业务流程重构

时间:2022-1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制造商与供应商,或者制造商与分销商、供应商与供应商之间一般要借助于因特网或EDI进行业务联系,由于实施了电子化商务交易,因此许多过去必须通过人工处理的业务环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变得更加简捷了,有的环节甚至不要了,从而引起业务流程的变化。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管理信息计算机化的程度。更进一步地,可以通过因特网或EDI直接将采购信息发布出去,直接由供应商接受处理。

8.5.1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业务流程的主要特征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业务流程有哪些特征,目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书从企业内部业务的变化、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关系的变化以及信息处理技术平台三个方面,讨论给企业业务流程带来的变化。

1.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业务流程的变化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制造商与供应商,或者制造商与分销商、供应商与供应商之间一般要借助于因特网或EDI进行业务联系,由于实施了电子化商务交易,因此许多过去必须通过人工处理的业务环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变得更加简捷了,有的环节甚至不要了,从而引起业务流程的变化。例如,过去供应商企业总是在接到制造商的订货要求后,再进行生产准备等工作,等到零部件生产出来,已消耗很多的时间。这样一环一环地传递下去,导致产品生产周期很长。而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合作企业间可以通过因特网方便地获得需求方生产进度的实时信息,从而可以主动地做好供应或出货工作。例如,供应商企业可以通过因特网了解提供给制造商的配件消耗情况,在库存量即将到达订货点时,就可以在没有接到制造商要货订单前主动做好准备工作,从而大大缩短供货周期。由于这种合作方式的出现,原来那些为处理订单而设置的部门、岗位和流程就可以考虑重新设计。

2.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变化

供应链管理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管理信息计算机化的程度。从国外成功经验看,不管其规模是大还是小,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一般都有良好的计算机辅助管理基础。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思想,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生产部门和采购部门的业务流程关系为例,过去在人工处理条件下,生产管理人员制定出生产计划后,再由物资供应部门编制采购计划,还要经过层层审核,才能向供应商发出订货。这是一种顺序工作方式的典型代表。由于流程较长,流经的部门较多,因而不免出现脱节、停顿、反复等现象,导致一项业务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平台,数据可以实现共享,并且可以实现并发处理,因而使原有的顺序工作方式有可能发生变化。举例来说,生产部门制定完生产计划后,采购供应部门就可以通过数据库读取计划内容,计算需要消耗的原材料、配套件的数量,迅速制定出采购计划。通过查询数据库的供应商档案,获得最佳的供应商信息,就可以迅速向有关厂家发出要货单。更进一步地,可以通过因特网或EDI直接将采购信息发布出去,直接由供应商接受处理。

3.支持业务流程的技术手段的变化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和外部业务流程的变化也不是偶然出现的。这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横向一体化”管理思想改变了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把企业的资源概念扩展了,使企业更倾向于与外部的资源建立配置联系,因此加强了对企业间业务流程的紧密性;二是供应链管理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使并行工作成为可能。在信息技术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企业之间或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都要借助于纸质媒介,制约了并行处理的工作方式。即使能够复制多份文件发给不同部门,但一旦文件内容发生了变化则很难做到同步更新,难以保证信息的一致性。在这种落后的信息处理情况下,顺序处理就成了最可靠的工作方式。现在,为了更好地发挥出供应链管理的潜力,人们开发了很多管理软件。借助于强大的数据库和网络系统,供应链企业可以快速交换各类信息,共享支持企业不同业务及其并行处理的相关数据库信息,为实现同步运作提供了可能。因此,实施了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其对内和对外的信息处理技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变化直接促使企业业务流程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变化。

8.5.2 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组织形式的变化

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中业已存在的主要工作之一,虽然过去还没有明确提出供应链的概念。正如本书在前面所谈到的,早期的物流管理仅关注企业内部的物流组织,很少涉及企业外部物流的问题。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把物流管理扩展为供应链管理,因而其组织结构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等人将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与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联系起来,对美国企业物流管理组织的变化总结出了几种典型模式。

1.传统物流管理组织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就是常说的按职能专业部门分工的组织形式。这时的部门划分主要表现为按专业分割。虽然有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协调,但是由于各个部门总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从部门主管开始就很难达成一致,更不用说下面的工作人员。这种现象意味着整个工作缺乏跨职能协调,从而导致重复和浪费,信息常被扭曲或延迟,权力界限和责任常常是模糊的。这时候还没有出现独立的物流管理功能,也没有独立的职能部门。

2.简单功能集合的物流组织形式

当人们初步认识到业务分割和分散化的组织使企业反应迟钝后,即开始了对组织功能的合并和集合的尝试,这种变化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但是这时的功能集合只集中在少数核心业务上。例如,在市场营销领域,集中点通常围绕在客户服务周围。在制造领域,集中通常发生在进入原材料或零部件采购阶段,大多数的部门并未改变,组织层次也未做大的改变,因此其功能整合的效果有限。

3.物流功能独立的组织形式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受到了进一步重视,出现了物流管理功能独立的组织形式。此时将物资配送和物料管理的功能独立出来,在企业中的地位也提高了。尤其是随着市场需求量逐渐加大,企业为了更快地、成本更低地作出反应,纷纷建立面向零售业的物流配送中心,这也是造成物流管理部门相对独立和地位提升的原因之一。

4.一体化物流组织形式

20世纪80年代初期,物流一体化组织的雏形出现了。这种组织结构试图在一个高层经理的领导下,统一所有的物流功能和运作,目的是对所有原材料和制成品的运输和存储进行战略管理,以使企业产生最大利益。这一时期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促进了物流一体化组织的形成。

在这种组织结构中,负责总体的计划与控制处在组织的最高层次上,这种努力的结果促进了一体化的形成。计划功能关注的是长期的战略定位,并对物流系统质量改进和重组负责。物流控制的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和客户服务绩效的测量上,并为管理决策制定提供信息。物流控制系统开发是综合物流管理的关键程序之一。这时的物流组织将厂商定位在可以处理采购、制造支持和物资配送之间的利益协调方面,有利于从整体把握全局观念。

实际上,这已是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形态了。一项综合研究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里,物流组织完成了从分隔到物流一体化的转化,使功能渐趋整合。直到90年代中期,物流组织已扩展到包括联盟关系,并在可预见的未来保持优势。

5.从功能一体化向过程重构转移

自从业务流程重构(BPR)提出后,适应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结构变化逐渐从过去的注重功能集合转向注重过程(或称流程)的重构上来。传统组织改变的只是集权和分权的权重或是顾客、地区或产品之间的合作,而未对基本工作流程进行任何重大的重新设计。在新的环境下,功能一体化对企业获得优秀绩效的作用仍嫌不足。因为现在所处的经营环境和所依赖的信息技术都与几十年前大不一样,不彻底改变原有流程就不能实现新的目标,所以,人们就提出了要将流程的整合作为新的工作中心。目前这项工作在欧美国家的企业中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以上所介绍的虽然是美国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的组织形式演变历史,但其发展历程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使我国企业在考虑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构时,有一个比较和参考的对象。

8.5.3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业务流程重构的几个问题

一般而言,BPR就是抛开现状,在打破原来职能分工的基础上,按业务流程重新考虑管理模式。它不是对原来的不足加以修修补补,而是从零开始重新设计,因此,原有的结构与职能分工在BPR的过程中已没有意义。为此,在企业着手实施变革之前,首先要以企业的流程为中心,重组管理部门;然后再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作为BPR的技术手段和物质基础。这样,就可以使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流程相匹配,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企业的竞争潜力。要使企业组织变革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在BPR指导下实施如下的企业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的战略。

1.从整体上把握工作流程的重新设计

过去企业在进行组织变革的过程中,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提高某个瓶颈环节的效率上,很少从整体上考虑整个流程是否合理。BPR则不同,它一切从零开始,从企业整体来考虑流程的再设计。因此,以BPR为指导的企业组织变革设计策略强调首先在人们头脑中树立起对整体流程重新设计的概念。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核心是将资源配置从一个企业扩展到多个企业,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的工作流程设计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的部门重组,而且要把流程的工作特征考虑到相关企业中去。

2.确定首要的企业流程重构的项目

企业中有各种各样的作业流程,结构十分复杂。全面铺开势必分散力量,难以取得成功。应该首先选择一些关键性的作业流程作为实施BPR的项目,以关键流程带动一般流程的重构。福特汽车公司北美财会部就是一个例子。它抓住付款流程的重构,带动采购和接收部门的工作流程的变化。实施供应链管理后,某企业与合作企业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原来需要多个人、多个部门处理的业务,现在只由一个人就能胜任。在部门的选择上,可以考虑以销售部门(接受订单)或供应采购部门(发出要货订单)为核心展开BPR。

3.分析和评价现行作业流程

分析现行作业流程是为了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免在将来的流程中重新出现;评价现行作业流程是为了对将来的改进找到一个比较的基准。例如,如果目标是缩短生产周期和降低成本,就要测出现行作业流程下生产周期和成本的准确值,将其作为基准,来评价供应链管理模式实施后在这两个目标上取得的绩效。

4.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

现行的作业流程都是在传统管理模式下设计出来的,因而企业在工作流程上并没有与供应链管理及其信息支持体系有多大的关系。现在,在引入信息技术时,首先要明确定义企业职能部门和作业流程的实体,明确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运作的要求,然后再选择计算机系统和管理软件的开发环境。BPR强调在作业流程设计的初始阶段就考虑信息技术的作用,根据信息技术的能力确定新的作业流程。因此信息技术不仅是供应链管理的支持系统,而且还影响着新流程的构成。当前许多人都认为电子商务是21世纪企业经营的一个理想信息平台,因此在对供应链管理企业流程的重新设计时也要考虑这一问题。

5.设计和建立作业流程的原型系统

在对作业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用现代计算机辅助软件工具建立原型系统。这里所说的原型系统既包括软件系统,也包括组织系统。软件原型系统是指为支持新作业流程而开发的软件;组织原型系统是指为了使新作业流程正常运作而重新组织起来的人员和岗位。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会发现新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获得对新流程应有的认识和技术。企业便可以此为基础,建立更好、更完善的作业流程,为实施供应链管理模式打下基础。

6.取得合作伙伴的支持和配合

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业务重构不同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流程重构。企业除了要对其内部流程改造外,还必须改造与合作伙伴共同进行的业务,如与供应商企业的业务联系、与分销商企业的业务联系等。因此,在理想的情况下,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重构应该从整个系统出发,对所有节点企业同步进行重构。退一步说,由于各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允许有个先后顺序,但是应该着重做好有接口关系企业的协调工作,首先得到它们的配合,否则供应链的整体协调性就难以保证。

8.5.4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业务流程重构的原则

◎采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设计业务流程,以满足一定的战略业绩目标。

◎应用连续改善的技术促进企业提高业绩水平。

◎采用有效的变化管理方法以调整供应链企业的人力和文化,从而适应新的工作流程。

◎正确应用信息技术。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信息技术,同时要根据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集成的特点进行流程重构。

◎最高领导层的参与以及领导的重视至关重要。

专栏8.3

6西格玛管理

1.什么是6西格玛

6西格玛不是一种管理时尚工具,也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种管理哲学,是一种追求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它不但是一种质量管理的技术方法,也是一种变革管理的强有力工具,一种企业革新的战略,一种系统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更是一种盈利的学问,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6个西格玛是阿拉伯数字6加上希腊字母σ(西格玛)。σ是一个反映数据特征的希腊字母,现在不仅仅是单纯的标准差的含义,而被赋予了更新的内容。6西格玛意味着差错率为百万分之三点四(即3.4ppm)。从统计意义上讲,一个过程具有6西格玛能力意味着过程平均值与其规格上下限线的距离为6倍标准差,此时过程波动减小,每100万仅有3.4落入规格限以外。因此,作为一种衡量标准,σ的数量越多,质量就越好。

我们常用下面的计算公式表示S的大小:

式中:Xi为样本观测值。

X为样本平均值。

n为样本容量。

在6西格玛管理中,通常使用西格玛水平Z作为满足顾客要求程度的业绩度量。在这种度量中,我们把每个测量值相对于顾客要求的偏离程度考虑进来。

Z有几种表达形式:最简单的一种是用测量数据的标准差σ与顾客要求的上限(USL)和下限(LSL)的关系来表达,其公式为:

达到6西格玛水平是指Z等于6。如果用我们熟悉的正态分布来解释的话,也就是说过程的波动非常小,集中在目标值附近。它们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很强。而3西格玛水平则波动较大,其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远不如6西格玛水平。

图8.7 波动3西格玛水平与6西格玛水平的比较

Z还有另一种表达形式:用百万分之缺陷率(ppm)来表示。一个服从正态分布的过程,其超出规范限的缺陷百分比与西格玛水平是一一对应的(如图8.8所示)。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缺陷的比率,估算过程的西格玛水平Z,并以此考察过程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通常,6西格玛水平所代表的过程缺陷率为3.4ppm,而3西格玛水平的缺陷率为66807ppm。

图8.8 缺陷率与西格玛水平的估算

我们在引入了西格玛这个概念以后,不同的企业、工厂、流程、服务之间都可以进行量化的比较。

2.全面质量管理与6西格玛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动态质量,始终不断地寻求改进,但是它没有规范化的统一的标准。它是全面的质量,全过程的质量,全员参与的质量和全企业的质量。6西格玛管理集中在测量产品质量和改进流程管理,它影响到公司所有的业务过程;它推动流程改进和节约成本,并同财务结果联系起来。6西格玛是一套连续的优化工具,它能够提高质量、减少消耗,如果你们的企业现在并没有在进步,那你的企业可能正在落伍。6西格玛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种文化,是从防护性的标准到放开思想改革创新的突破性理念。

3.6西格玛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6西格玛的目标是长期改善公司绩效,不断地革新,不断地改进组织结构,不断提高技巧和推进新理念,把“创建学习型企业”由概念变成一种行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启动6西格玛管理系统,企业本身就需要一定的能力。

6西格玛管理的核心特征是:经济性——高顾客满意度和低资源成本。6西格玛努力的目标是使顾客和组织同时获得满意。对顾客而言,是以可接受的价格及时获得最好的产品;对企业、组织而言,则是以最小的成本和最短的周期实现最大的利润。

6西格玛是一种理念,它追求以顾客为中心。我们所在的企业或机构往往有着诸多领域需要或值得改进,然而我们所拥有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分清主次,将重点放在那些顾客最关心、对企业或机构影响最大的方面,也就是顾客质量关键特性(critical to quality,CTQ)。它提醒我们在寻找质量改进机会的时候不能强求面面俱到,更不能目光短浅,只从自身出发,专注于内而忽略外部的顾客。

6西格玛体现了不断改进、无边界以及崇尚学习的企业文化。推广应用6西格玛要求我们听取顾客的声音,根据顾客的需要不断地改进我们的工作。而一个6西格玛项目往往会涉及多个不同部门的人员,他们作为一个团队,找寻公司内外与其项目相关的最佳实践,一起讨论、分析,为实现项目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6西格玛所带来的不仅仅是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和股东收益的增加,还有员工满意度的提高和凝聚力的增加。一方面,6西格玛的培训给员工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一个项目从定义到控制的整个过程是一个放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项目小组成员运用种种工具进行分析总结,制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自始至终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应用6西格玛的方法和工具的同时,小组成员还需要与他人沟通、合作,克服项目进展过程中碰到的种种困难,其结果是个人能力的提高和自信心的加强。

6西格玛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帮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状况的企业提高效益。对于追求顶尖级、世界级的大公司,6西格玛是卓有成效的,可以让公司锦上添花如通用电气公司(GE);对于正处于变革中的企业,6西格玛是助推器,可以让公司尽快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对于那些正为公司存在的诸多问题头疼的时候,6西格玛可谓是雪中送炭,可以让公司进行大换血,如飞利浦公司。

6西格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从有形产品质量的改进到服务水平的提高,从产品缺陷数的降低到周期时间的缩短,从资产使用效率的提高到销售队伍效率的改进,从现有流程的改善到全新流程的设计,从专注于公司内部到放眼整个供应链……6西格玛已经成功地应用于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每一个重要领域,完全超出了传统产品质量的范畴,而成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企业战略和工作方式,成为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沟通的共同的语言。

6西格玛项目主要有3个领域:提高顾客的满意度;缩短工作周期;减少缺陷。

4.6西格玛组织管理方式

实施6西格玛的组织会发现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与不同的项目管理的方式对6西格玛实施进行管理。6西格玛是对流程的改善,企业是不同流程的有机整体,而企业的流程是贯穿整个企业不同单独的部门,如果在单一部门实施,就割裂了整体,只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像脚痛医脚头痛医头的庸医。再者,完整的商业流程需要不同专业方面不同技术背景的知识构成,我们所需要的知识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掌握,无论他受过多么好的教育,也无论他拥有多么渊博的知识。

由于以上原因,用传统型组织结构和管理系统较适合于部门封闭的管理系统,但根本不适合于流程改善或创新的6西格玛项目,因此6西格玛必须是运用团队这种组织形式实施行动,而项目管理形式是最适合于6西格玛的实施,它采用交互式的管理方式,系统地、跨部门地解决流程问题,并为满足客户,为实施或分解持续的6西格玛项目。

5.项目管理与6西格玛管理

现代项目管理一般从四维进行考虑基本目标:即绩效、时间、成本和客户的期望要求。6西格玛的目标是实现顾客的满意(期望)以达到最大的收益,而6西格玛项目一般是从客户之声开始,根据期望的利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二者相通,但6西格玛项目更强调的是收益。

6西格玛是在传统的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传统质量管理的一种改进。6西格玛管理吸取了传统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数据统计理论,围绕客户的中心,运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实施,它是项目管理在业绩管理中的运用和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物流网,http://www.china-logisticsnet.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