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耶勒鲁普及其作品

耶勒鲁普及其作品

时间:2022-1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74年,小耶勒鲁普完成了他的中学教育,随后便把主要精力放在神学研究上。耶勒鲁普最受世人推崇的就是他的诗歌。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就是耶勒鲁普的老师兼好友乔治·布朗底斯。耶勒鲁普的写作生涯从一篇散文开始。从书中可以看出,耶勒鲁普受屠格涅夫思想的影响最深。

卡尔·阿道夫·耶勒鲁普(Karl Adolph Gjellerup),1857年6月2日出生在一个乡村牧师家庭。这个家庭是丹麦路德派教士世家,卡尔三岁时,做传教牧师的父亲就去世了。由于生活所迫,小卡尔被过继给新教牧师约翰尼斯·费比杰,他是卡尔母亲的堂兄,后来,小卡尔被带到了哥本哈根。在费比杰的精心养育下,卡尔慢慢长大了。费比杰对他心智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费比杰是位知识渊博的诗人、学者,在文字方面的造诣尤其深厚,不但精通希腊文、希伯来文,也通晓古斯堪的纳维亚文、古埃及文,甚至连波斯文和印度文原文佛经这样晦涩的外文书都能读懂。他还花了很多精力在丹麦传统文化遗产的研究上。

1874年,小耶勒鲁普完成了他的中学教育,随后便把主要精力放在神学研究上。当时社会上实证主义学说正逐渐流行开来,他也未能避免地受到其影响。并且,社会上对《圣经》的史学与批评性的研究已经广泛展开,比如,很多人已经开始质疑《圣经》第四章“福音书”的真实性。耶勒鲁普带着那年轻人的激情,与激进派的一些学者们有往来,耳濡目染,他精神上也受他们的影响,最后在他毕业考试期间,他彻底抛弃了原来的信仰,接受了乔治·布朗底斯的文学理论,并在之后的几年内,他成为布朗底斯的忠实的门徒。1842年出生的布朗底斯是一名天生的文学评论家,是一个像风暴一样的演说家,也是一个下笔犀利无情、能言善辩的作家。在耶勒鲁普的一首诗《Ave》中,他把乔治奉为“大圣人乔治,他是我们的圣灵骑士”。

耶勒鲁普最受世人推崇的就是他的诗歌。诗人席勒是他最崇拜的同行(他曾经因为别人说他和席勒长得相像而兴奋不已);而想要真正去了解耶勒鲁普的诗作的话,就必须先去了解一下大作家歌德、康德与席勒的著作。耶勒鲁普刚开始发表作品时,正是1890年,当时,一场政治运动正达到最高潮这时的德国实在称得上是“盛产诗人和思想家的国度”;在这以后,所有的德国文人都开始统一思想,设立了共同的目标,齐齐朝之奋进。“来吧,让我们集合百万之众吧,我将会拥抱你们全部!”席勒发出了富有感染力的号召。康德发现“道德是至高无上的命令”;歌德则说“无论人犯下何种错误,皆可由人高贵的本质来弥补”。用这种原则来衡量,人只要把全世界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以此为重,牺牲自己,就能拥有崭新的灵魂。人人都想着别人,人人都这样做,那整个人类的灵魂都将得到升华。

丹麦文学不仅仅受到德国古典主义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丹麦浪漫主义的杰出作家奥林许拉杰将古典故事《天方夜谭》重新改编,创作了一部崭新的剧作《阿拉丁》 (1805);他又通过许多诗歌作品,将许多斯堪的纳维亚的神话和传说还原出来。1835年,汉斯·克里斯丁·安徒生把人类的种种善与恶,以人们喜爱的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但是,进入19世纪中期,人们开始对浪漫主义进行公开的质疑,甚至抨击它。这个时候,黑格尔的哲学渐渐进入大众视野,在黑格尔的观念中,人类个体不过是宇宙中的微尘,渺小、短暂,只有宇宙是永存的。一直到1870年,达尔文学说——实证论与自然主义的兴起才能与黑格尔的观念论对抗。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就是耶勒鲁普的老师兼好友乔治·布朗底斯。耶勒鲁普的著作在渊源上可谓兼容了德国与丹麦的伟大观念论,但他却是伴随着布朗底斯领导的实证主义和自然学说成长起来的。

耶勒鲁普的写作生涯从一篇散文开始。在受到布朗底斯派观点的影响后,丹麦的当代问题成了他写作的重点。他的首本书是《一个观念论者》(1878),主人公是位知识渊博的年轻人,他敢于质疑并反抗宗教。他的想法和德国的思想家们很相似,同时认为,最终我们都会被渺茫无穷的宇宙融合,但我们的思想不会消失,就像宇宙一样永不消失。

1882年,以耶勒鲁普自己的部分经历为原型的小说《条顿的学徒》出版了。主角尼尔斯·乔尔斯生于席莱斯威克省的一个农民家庭——这个省在1864年的时候被俾斯麦从丹麦的版图中抢走。他的心中燃烧着对德国的仇恨,可是命运弄人,他的精神生命就是在德国的古典文学中得到了养分,特别是从席勒那里。他经过千难万苦,终于成了一名小学教师,最后通过了考试,成为哥本哈根大学神学专业的一名学生。

随着对德国观念论了解的增加,年轻的神学家开始渐渐怀疑自己的信仰,而莱辛的《智者纳丹》打开了他的自由思想的大门。在笔试时,他对第四章“福音书”流露出质疑的态度,就因为这个,他被学校系部及牧师事务部取消了口试的资格。他只是如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可以说是一种胜利,但是他得到的结果是被学校拒绝,最终还是带着失败与无奈,越过边境回到了家乡。他在那里遇到了一位德国牧师的侄女,她年轻可爱,让他寂寞的心灵得到安慰。也使他对女孩那做牧师的叔叔产生好感,这样一来,他渐渐解除了自己对宗教和民族的偏见,他打算向他的丹麦同胞们宣讲,让他们认识到“舍弃”在现代的意义,就是说我们忍受今生的恶,而未曾奢求在天国得到回报。

这本书渗透着强烈的自然主义。此后,由于耶勒鲁普受到斯拉夫写实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在1883年他出版的两篇短篇小说《G大调》和《罗慕鲁斯》中都有写实主义的痕迹。从书中可以看出,耶勒鲁普受屠格涅夫思想的影响最深。因为在1882—1883年,耶勒鲁普在意大利旅游,所以书籍《罗慕鲁斯》完稿于意大利。在此期间,他还写了游记《古典的一月》和《漂泊一年》,将希腊殿堂和现代文学的美丑进行了比较。在《漂泊一年》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他跟布朗底斯一派彻底决裂了。他表示,自然主义不仅可以像当时法国小说一样描写生活的丑陋,还可以描写人类对生活的无限期望。

从意大利旅行回来,耶勒鲁普的作品开始呈现出两个主要的倾向:一个是徳国的古典主义特色越来越鲜明,说明人的自由要和道德责任感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另一个是叔本华对作品的影响更加深刻,承认人类能在这个世界生存下来本就是不容易的。

很久以前,他曾在德国听到过瓦格纳的名曲《诗乐会会员》,继而就深深迷上了瓦格纳。后来,他去罗马旅游,又目睹了《尼布龙根指环》四联剧整套演出。这次演出让他大为赞叹:传统高超的艺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竟然能产生如此惊人的效果!按照瓦格纳的事例,他也选用了这个题材,以此为蓝本写了部剧本。他给剧中的男女主角分别取名为西格夫里德和布琳喜德,这是斯堪的纳维亚非常传统的名字。1884年,他的第一部诗剧上演,观众对这部名为《布琳喜德》的作品非常喜爱。这部剧里,他的主旨是赞美人类灵魂的伟大和忠诚,因为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他们终生都只爱一个人。剧中女主角的爱人被杀害了,而她则不顾一切,躺在爱人尸体旁边,任由大火烧死自己,追随爱人而去。通过这部剧我们感受到,是这种悲壮的英雄主义才成就了作品的完美。虽然人物性格偏执,情节悲凉,但幸而作品采用诗歌形式,语言优美动人,所以读起来尚可接受。耶勒鲁普用让人吃惊的手法将适合于《尼布龙根之歌》的韵文及希腊悲剧的三音步诗灵活地交叉运用着,并且添加斯堪的纳维亚古诗与莎士比亚无韵诗风格的文句。这部诗剧,由于作者对英雄情感的准确分析,加上对韵文变化的把握,古代意识与现代意识融为一体,深为大众喜闻乐见。耶勒鲁普诗中处处体现着他的灵感,文字优雅精妙,这使他达到了和德国剧作家、诗人赫贝与英国诗人温斯堡同样的高度。

1885年夏到1887年秋,耶勒鲁普在德勒斯登住了两年。在这儿居住期间,他写了一些剧本,以及一部著名的戏剧抒情诗《泰米瑞斯》(1887)。这首诗,加上《布琳喜德》,使他得到国家的认可,同时国家为他提供了终身俸禄,以确保他以后可以生活无忧、专心创作。1887年10月,他开始了自己第二段婚姻:娶了乔治·布朗底斯的表妹尤金妮娅·班迪兹为妻。1880年他们初次相识,七年后才完婚。婚后两人的住所在丹麦的赫乐拉普,在那里,耶勒鲁普依旧从事他的写作生活。

婚后第二年,耶勒鲁普的一部新的力作《哈根巴德和西妮》出版了。这是一部爱情悲剧,在写作方式上,它既有诗歌的风格,又掺杂了散文的叙述,故事则来源于丹麦一个古老的传说,只是故事发生时间被安排到中世纪,人为地为故事涂抹了一层罪恶色彩。故事中的男女没能抵御爱情的诱惑,从而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耶勒鲁普的小说《明娜》(1889)和诗集《我的爱情之卷》(1889)也是在赫乐拉普完成的。这是两部重要的作品,其中《明娜》多少有些自传成分,讲述了耶勒鲁普的童年生活,还讲了他自己首次婚姻失败的原因。1892年,耶勒鲁普和家人一起回到德勒斯登。同时带着两部完成的剧本,他希望它们能在德勒斯登首演。

在耶勒鲁普早期作品里,往往讲述的都是一位优秀人物因为自身某个小弱点送命的事;而如今,他的作品更加现实,让那些作为主角的英雄们也面对当代生活的问题。在这点上,他模仿了易卜生。带到德勒斯登的两部剧本里,写的就是这种剧情:作为英雄式的人物,如何面对现代生活中的爱情、婚姻和事业。《赫尔曼·樊德尔》(1891) 一剧中的主角是一个年轻的小学老师,他因为缔结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感觉自己罪不可赦,最后用自杀的方式让自己解脱。这个剧本被作者送到皇家戏剧院,却被拒绝上演。最后,无奈之下在激进社会主义学生同盟的自由戏院的“学生中心”上演了该剧,也只演了一场。

另一出戏《乌桑》的演出则比较成功。该剧于1893年首演。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乌桑山附近的故事,有两个相爱的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部剧是在达格玛戏院上演的,演了达一百多场。

耶勒鲁普的另外两出剧同时在达格玛戏院上演,这就是悲剧《雅涅王》(1893)和韵文喜剧《毒素与抗毒素》(1898)。在这期间,耶勒鲁普写出剧本《大人》(1895),讲述了一个高官腐败的故事。也许这个主题会引来巨大的争议,所以又一次遭到了皇家戏院的拒演,耶勒鲁普不得不再次退尔求其次,到“学生中心”演出他的这部戏。

接下来,他创作了几部比较普通的作品,然后,就像耶勒鲁普自己说的那样,他“向丹麦诗说再见”,开始了他的德文写作生涯。1894年,他写出了第一部德文著作《穆尔斯牧师》(《pastor Mors》),这是一部玄幻小说,耶勒鲁普用讽刺的语气讲了一名神学教授的故事,这位教授相信,即使人死了,仍可以过和生前一样的日子。

接下来又创作了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磨坊》(1896),也是用德文创作的。本书主要体现了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完美结合,对于小说背景的选择也超出了寻常想象,书中讲述了丹麦农夫的故事,里面有着热忱、忌妒和谋杀。耶勒鲁普利用普通人对“宿命”的崇拜来表达自己的正义观。小说《已为生命而熟》(1913)就继续阐述这个看法。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年轻医生如何改变信仰,崇拜神秘宿命的故事。

在耶勒鲁普后期的戏剧与小说中,明显地受到了东方宗教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他那传说性的戏剧《祭火》(1903)中,里面的角色走向了纯粹精神的宗教,这其实代表了他自己的行为。《完善者之妻》(1907)则叙述一个女人看透了生命的轮回,继而信仰佛教。小说《朝圣者卡曼尼塔》(1906)东方宗教色彩更加浓厚,讲述两个恋人生前无法结合,死后反倒厮守。《世界旅人》(1910)的背景移到了印度,讲了重新投胎的一对恋人,在新的轮回中却认出了彼此。

当耶勒鲁普在191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德国可以非常自然地引以为豪,因为德国文学滋养了他的心灵。而席勒、瓦格纳和叔本华从未间断过对他精神世界的影响,甚至引领他信仰佛教。1919年,耶勒鲁普在他的第二祖国——德国德勒斯登附近的克洛兹与世长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