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本质特征、终极价值和最高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个人是发展的主体和目的,共同体是个人发展的形式和条件。

金正帅

内容提要: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本质特征、终极价值和最高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带来的双重效应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而完全消失,必须充分发挥其在推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尽量减少和化解消极作用,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地创造更加优越和现实的条件。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作者:金正帅,中共衢州市委党校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本质特征、终极价值和最高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毕竟也是“市场经济”,因而它就不可能不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特点,因此,它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带来的双重效应也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而完全消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推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抑制和化解其消极作用,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本质规定、历史必然性及其实现的前提和条件

1.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指由自然和社会长期赋予人的各种潜能、素质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情景:“……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由于消除了那种强制性、固定性的分工,个人是作为个人参加共同体,个人的存在摆脱了对人与对物的依赖,成为独立的、有个性的个人,已摆脱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全面发展的自觉自由的个人。

1847年6月,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恩格斯在回答什么是共产主义的目的时,进一步谈道:“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2]这里恩格斯非常明确地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当作共产主义的目的和本质特征。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主义的界定提出的是这样一个命题:“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

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来界定共产主义,深刻地表明了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说明了共产主义的终极价值和最高目标,是对共产主义的社会现实、价值原则与理想境界的最精当的概括与表述。正由于此,在1894年,当意大利社会主义者朱·卡内帕请求恩格斯为即将出版的周刊《新纪元》题词,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基本原则,以别于但丁曾经说过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时,恩格斯毫不犹豫地指出:“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地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是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基本原则,只有到那个时候,人才在一定的意义上最终脱离动物界而成为真正的人,才真正完全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实现“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称为“真正的共同体”,参加这个共同体的不是阶级的成员,而是作为个人的个人。在这里,个人与共同体之间已经消除了异化与对立关系。只有以个人身份(不是阶级成员)参加的共同体,才是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所造成的存在状况,正是这样一种现实基础,它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因为这种存在状况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为止的交往的产物。”[6]

“每个人”与“一切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个体”,后者是“整体”;前者是“现在”,后者是“未来”。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阐明只有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才可能有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这里前提是“每个人”,而不是“一切人”。“一切人的发展”是结果,只有在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基础上,这个结果才出现。个人是发展的主体和目的,共同体是个人发展的形式和条件。马克思没有反过来说一切人的发展是每个人发展的条件,正是要同历史上那种“虚假的共同体”凌驾于个人之上,假借“集体”的名义,剥夺多数人自由发展的权利区别开来。

2.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人的主体发展过程,根据社会关系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三个历史阶段。马克思写道:“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同步发展起来。”[7]

历史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对不同生产力发展阶段中个人的发展状态作了具体分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作为人类社会第一种形式的部落所有制,人们靠狩猎、捕鱼、畜牧,或者最多靠耕作为生,同这种生产不发达状况相适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限于家庭的扩大,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是由血缘关系来维系的,个人生存表现为对共同体的依赖,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人的独立性还没得到发展。在第二(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第三(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种所有制形式,生产力有较大发展,但仍具有自然性、手工性、地域性的特征,还不足于打破那种自然形成的联合和交往方式,不能消除个人对于共同体的依赖,人的依赖性仍然是个人生存方式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社会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使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个人的存在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手工工具和手工劳动为大工业机器体系所代替,地域性的、固定性的、直接性的交往变为世界性的、变动不居的、普遍的间接交往。商品交换的普遍性,造成个人交往关系的普遍性。马克思指出:“在前一种情况下,即在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的情况下,各个人受自然界的支配,在后一种情况下,他们受劳动产品的支配。因此在前一种情况下,财产(地产)也表现为直接的、自然形成的统治,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则表现为劳动的统治,特别是积累起来的劳动即资本的统治。前一种情况的前提是,各个人通过某种联系——家庭、部落或者甚至是土地本身,等等——结合在一起;后一种情况的前提是,各个人互不依赖,仅仅通过交换集合在一起。……在前一种情况下,所有者对非所有者的统治可以依靠个人关系,依靠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共同体;在后一种情况下,这种统治必须采取物的形式,通过某种第三者,即通过货币。”[8]

个人作为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摆脱了各种自然发生的传统的社会关系,摆脱了直接对共同体的依附而获得了独立。但是,由于社会关系以异己的物的关系的形式同个人相对立,在这种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中,个人完全受物的支配。

“自由的个人”即“有个性的个人”,“真正的个人”,全面发展的个人。马克思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9]

马克思说:“在这个直接处于人类社会实行自觉改造以前的历史时期,实际上只是用最大限度地浪费个人发展的办法,来保证和实现人类本身的发展。”[10]这是不可避免的。由于生产力低下,生活资源的匮乏,追求满足生存条件和生活资料的竞争,成为支配个人一切行为的普遍现象。不同的是,只有掌握和控制生存条件的少数人,这种追求才能实现,才能尽情发展自己的个性;相反,失去生存条件支配权的多数人同以往的非所有者一样无权,不得不受少数人的控制和支配,不得不接受一种非人的存在:贫困、落后、奴隶般的生活,从而丧失了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独立个性。不同的是他摆脱了从一出生就被固定的身份,获得了人身自由。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终归会走出这种困境,而走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原因是这一历史过程本身已经包含着自我否定的因素。在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说:“人类的智慧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感到迷惘而不知所措了。然而,总有一天,人类的理智一定会强健到能够支配财富……单纯追求财富不是人类的最终的命运。……社会的瓦解,即将成为以财富为唯一的最终目的的那个历程的终结,因为这一历程包含着自我消灭的因素……这(即更高级的社会制度)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11]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中发现,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扩大,是一种不会停止的历史趋势,历史发展必定会出现这一天,无限丰富的物质财富能够满足全社会每个人的需要,过去一直支配人们把追求财富作为唯一目的已成为多余;人们之间为争夺控制和支配生活资源而展开的竞争,也因为没有必要而终止,这时,人们就会把目标转向人本身的发展。

3.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实现的前提和条件

恩格斯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看成是“废除私有制的最主要的结果之一”,而分工“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内在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私有制是异化的根源。稍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他们所发现的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产生异化的原因:强制性的、固定性的分工。根据对历史、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体阐明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这一人类理想的前提、条件和道路。废除私有制,发展生产力,消灭这种强制性的、固定性的旧式分工,就是克服异化、走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必由之路。“资本家对这种劳动的异己的所有制,只有通过他的所有制改造为非孤立的单个人的所有制,也就是改造为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才可能被消灭。”[12]在这样一种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基础上,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与生产的自觉组织性取消了商品经济与货币存在的必要性。因为在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下,由于社会关系作为外在异化的客观力量而存在着,人们必须通过交换价值的中介来获取使用价值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与人之间只有通过物与物的关系才能联系起来。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这种以物为中介的必要性不复存在了,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结束了那种纯粹动物式的生存斗争,为每一个劳动者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说:“单个人的劳动从一开始就被设定为社会劳动。因此,不管他创造的或协助创造的产品的特殊物质的形态如何,他用自己的劳动所购买的不是一定的特殊产品,而是共同生产中的一定份额。因此,他也不需要去交换特殊产品。他的产品不是交换价值。这种产品无需先变成一种特殊形式,才对单个人具有一般性质。在这里,不存在交换价值的交换中必然产生的分工,而是某种以单个人参与共同消费为结果的劳动组织。”[13]

马克思指出,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但是经济的含义已经转变,它不再作为分离的活动领域而存在,只是为了节约劳动时间和增加休闲时间的个人活动和集体活动。“正像在单个人的场合一样,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约。”[14]在共产主义的视域中,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财富的尺度也必然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正是自由的时间使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

自由时间是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15]当人们还为一日三餐奔波,还被困在所有者设定的职业笼子中的时候;当人们没有自由时间或自由时间很少,他就缺少发展的空间,个人的存在只能是片面的。马克思进一步说:“自由时间——不论是闲暇时间还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变为另一主体。”[16]占有充分的自由时间,片面的人就可以变为另一个主体——全面发展的人。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用于谋生需要的劳动时间也会随之减少。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产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为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可以预见的前景。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推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2年10月,十六大宣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003年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人的个体主体性和独立性大大增强,从而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扫清障碍,奠定基础。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人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体,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是自身利益的主体和经济活动的主体。以法治和自由为基础、以机会均等和平等竞争为原则的市场经济,为个人的自由选择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它把人们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个人依附于单位、单位依附于部门或行政区域、部门和行政区域依附于中央政府的依赖关系下解放出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商品交换、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促进了经济主体和个人的平等交往,使个人之间的那种狭隘性和片面性关系发展为社会性的、相互的和全面的依赖关系,人成为独立的个人,即马克思说的“世界历史性,真正普遍性的个人”。

自改革开放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长期制约人员流动的人事劳动关系单位所有制和画地为牢的城乡户籍关系的束缚,逐步松动解放,拓宽了个体经济活动的自主范围,农村劳动力开始大批涌入城市,国有企事业单位也开始竞争上岗,农民和工人、工人和干部的界限正在被打破。劳动者可以依据自身的能力和优势条件,自由自主地参与竞争,选择最理想、最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且收入最好的职业和单位。个人价值受客观市场交换的检验,通过合理流动,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挖掘潜力,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在感兴趣的劳动中获得幸福,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再不像过去那样进了一个单位就是一辈子,再不是完全由单位和组织决定,不再是以人们原有的身份决定,而是由自己的能力和机遇决定了。

2.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自由时间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环节和部分,避免了计划经济体制决策高度统一,只靠行政命令配置资源,限制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与活力,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弊端,解放发展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为每个人自由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正如经济学家刘易斯所说:“制度促进增长取决于制度使报酬和努力联系在一起的程度;取决于它们允许专业分工和进行贸易的范围;取决于准许找出并抓住经济机会的自由。”

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无限丰富的物质财富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首要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预见:“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7]《共产党宣言》讲的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的基础上产生的,本已具备了相当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认为还是远远不够,革命胜利后还必须“尽快增加生产力总量”。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不会有人本身的发展,更不可能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运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和有效性来配置资源,极大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缩短了劳动时间,增加了人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也促进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市场经济活动以价值规律准则,通过人们之间的平等关系、契约关系、法制关系等形成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秩序。在这种秩序中,人们必然自觉要求民主制度、法律制度与道德规范,使民主、自由、法制、道德成为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并树立起自主观念、竞争意识、机遇意识、效率意识、科技人才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利益观念等,形成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社会和谐的新意识。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推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中的消极作用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人的个体主体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大大加强,但仍然是不完全、不充分的,仍然是建立在对“物”的依赖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货币关系和交换关系导致人的片面发展时说:“在货币关系中,在发达的交换制度中,……每个人看起来似乎独立地(这种独立一般只不过是幻想,确切些说,可叫作——在彼此关系冷漠的意义上——彼此漠不关心)自由地互相接触并在这种自由中互相交换;但是,只有在那些不考虑个人互相接触的条件即不考虑生存条件的人看来……每个人才显得是这样的。”[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没能满足马克思所提出的“不考虑个人互相接触的条件即不考虑生存条件”这一必要条件,谋生仍然是人的劳动的基本目的和手段。

人在从事劳动及其一切社会活动中,首先考虑的就不是如何实现和发展自己的能力,而是反过来把自己能力的实现和发展作为谋生及获取物质财富的条件和手段。面对市场经济固有的竞争规律和优胜劣汰的严酷现实,迫使人们拼命地培养和提高那些有利于自己在竞争中取胜的能力,即使个人的兴趣和优势并不在此,因而人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只能是形式上的,片面的,受到极大限制的。马克思指出:商品经济(也包括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这种物化现象,使人不可能以一种全面的形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也使人的主体性不可能自由地获得全面的发展。

2.市场自发调节具有盲目性、破坏性

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依据价值规律、供求关系自发调节,但由于信息传递的滞后失真和个人理性的局限,这种自发调节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破坏性,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影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3.市场经济无法兼顾效率与公平

市场经济崇尚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由于“马太效应”所导致的“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自由竞争最终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形成垄断。同时,也会导致社会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过大,与社会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相背离,对个人和家庭生存造成威胁,对个人发展也产生不利影响。强者有时间、有力量从事自己喜欢的各项活动,而弱者为生存而丧失选择自由。马克思认为应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而非指某个人或某些人。

4.市场经济自身无法克服“外部性”

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类经济活动以成本收益核算为原则,易产生短期行为,使企业和个人考虑更多的是自身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忽视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从而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使那些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利润小,缺乏明确成本收益主体但却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不可缺少的社会基础设施、发展环境、公共秩序、良好生态等公共产品和公益事业发展滞后。

5.市场经济以价值规律为准则,易使人功利化即货币化,产生金钱万能和唯利是图等观念

市场经济重视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一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和外在竞争的压力下,产生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甚至是极端过分地追求,诱发自私心理和自私行为,不顾道德的乃至法律的约束铤而走险,不惜损害他人的或社会的利益,从追求合理的个人利益走向个人主义,最终陷入“商品拜物教”,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掩盖和遮蔽了对自身精神价值的追求。还有些企业为了眼前利益,进行掠夺性生产,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这些都将阻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最终彻底地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但它在不断完善中能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采取积极的、科学的态度,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既注意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积极作用,又注意防止和减少其负面的影响,特别是注意利用社会主义在制度上的优势,尽量减少和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出现过的弊端,就能够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创造更加优越和现实的条件。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之一。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统一,这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理论的深刻认识和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高度重视。

1.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并非万能的“上帝之手”,并不能包打天下。当“市场失灵”的时候,就需要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重视对投资大、风险大、见效慢、利润小的公共设施、基础工作、科技事业的投入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人的发展的不和谐因素,营造人的尊严得到维护、权利得到保障、价值得到提升的发展环境和空间,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健全严密公正的社会监督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石。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和要求是产权明晰稳定、契约公平履行、规则统一平等。一方面,法治能够保障市场经济各类主体的正当权益,维护统一、公平的市场交易秩序,形成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社会预期;另一方面,法治能够规范权力运行,划分政府与市场边界,厘清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和范围,从而为“两手都要用好”提供基本原则。所以,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大力建设法治社会,使法治精神成为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保障。商品经济是货币经济,市场机制是利益驱动机制,单靠市场作用会产生拜金主义和唯利是图的思想,使一部分人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危害他人的利益。所以,必须健全严密公正的社会监督体系,规范市场行为。

3.完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优胜劣汰的经济,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便不可避免,生老病死对人来说更是如影随形,因此,要使弱者得以生存和发展,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保障和救助。

完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和基本公共服务,让全体人民发挥其创造力和聪明才智,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关乎民生的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

4.加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以契约精神、诚实守信原则为基石。一方面,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缺乏道德规范的市场经济必然导致竞争无序、风险放大、交易成本增加、市场机制效率下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曾经说过,“一个有效率的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合作、公平、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下,资本追逐利润、个人追求利益,容易导致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道德失范现象,从而侵蚀全社会长远发展的道德基础。因此,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建设。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必须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们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在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同时不要忘记或忽视了对个人精神价值的追求,在追求个人眼前利益的同时不要忘了个人、集体乃至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要忘记或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鼓励和表扬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思想的行为,反对和打击危害社会和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从而造成一种蓬勃向上的社会氛围,在丰富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市场经济所造成的人对“物”的依赖这一负面影响尽可能地减少到最低限度,不断地为人的个性的全面解放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最终实现努力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叶汝贤.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6(5).

[2]胡文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8(6).

[3]李海青.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和谐理念的哲学审视[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6).

[4]丁长青.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辨析[J].求实,2008(9).

[5]王霞,李建平.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悖论及其破解[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6]薛德合,杨文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J].理论探讨,2006(1).

[7]要兴磊,吴效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发展也有两面性[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8]李炳炎,向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人的全面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9(9).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89.

[5]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4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2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108.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7‐68.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8‐10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05.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97‐398.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1.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3.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3.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2.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5‐226.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6.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