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哲学史上,存在着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同一性,一类是辩证法的同一性,亦称矛盾的同一性、具体的同一性;另一类是形而上学的同一性,又称抽象的同一性。所谓形而上学的同一性,是指否认事物的对立统一,设想事物无矛盾的绝对同一。《矛盾论》中所说的同一,就是指这个意思。矛盾着的事物由此达彼,反映了矛盾双方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联系,包含着矛盾双方的同一性。

1.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可以用不同的术语来表示,“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118],具体体现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同一性的不同理解

哲学史上,存在着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同一性,一类是辩证法的同一性,亦称矛盾的同一性、具体的同一性;另一类是形而上学的同一性,又称抽象的同一性。先说形而上学的同一性。它主张绝对地看待事物的同一,排除任何差别和对立,因而也就排除了事物内部的矛盾,排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恩格斯说,旧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同一律是旧世界观的基本原则:A=A。每一个事物和它自身同一。一切都是永久不变的,太阳系、星体、有机体都是如此。我们在前文提到过,同一律作为形式逻辑的一条基本定律,在思维过程中要求保持思维对象的确定性和无矛盾性,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把同一律越过形式逻辑的边界加以普遍化和绝对化,从而把它当作一种普遍的宇宙观和基本的方法论,那就会走向反面,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所谓形而上学的同一性,是指否认事物的对立统一,设想事物无矛盾的绝对同一。这种宇宙观停留在事物表面和形式上看待事物的同一,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而不是深入考察事物内部的差异和矛盾,不研究对立面是怎样转化和同一,事物又是如何运动发展的。它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相对静止的状态完全地纳入形式逻辑的框架中,并无条件地予以普遍化和绝对化,认为事物的同一状态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黑格尔最先区分了形而上学的抽象的同一性和辩证的具体的同一性。他认为同一是具体的,是包含着本质差别的同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并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同一性的思想,并使它立足于唯物主义基础之上,认为任何事物内部,均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因素,肯定意味着现存事物的存在,否定则表示在事物肯定存在的因素中,包含着自身走向自己的反面并最后趋于灭亡的趋势。因此辩证法的同一性要求人们在事物的同一和暂存状态中,把握其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发展及其规律。

辩证法的同一性与形而上学的同一性的根本差别,在于是否承认同一中包含着对立、差异、斗争,以及事物的对立统一是否将导致矛盾的转化和事物的质变。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同一”这个词并不是“等同”,而是指对立面的统一,是包含差别、矛盾的同一。《矛盾论》中所说的同一,就是指这个意思。

(2)矛盾同一性的基本情况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思想,总结中国革命的生动的实践经验,加上深刻而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明确提出了矛盾同一性的基本内涵,并结合中国革命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对它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证。

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119]

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120]

矛盾同一性的第一种情况是指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即“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121]。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为前提,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现实生活中一切事物、一切矛盾都是如此。《矛盾论》列举生死、上下、祸福、顺利和困难、地主和佃农、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等矛盾对子加以论证,并概括性地指出:“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122]就是两个不同的事物、方面、属性在一定条件下构成一个矛盾统一体,互为对方存在的前提条件,也就获得了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同一性的第二种情况是矛盾双方彼此相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方向转化,即“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了去”[123]。在毛泽东看来,较之矛盾同一性的第一种情况,矛盾双方或矛盾着的事物的相互转化更是不可忽视,“事情不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着的事物的互相转化”[124]。毛泽东明确地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视为矛盾同一性的更重要的表现,这一论点非常值得注意,因为毛泽东就是用这种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转化学说,来分析和观察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的矛盾的状况、特点和规律,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的。毛泽东说:“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125]

为什么相互转化也是同一性呢?因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联系,矛盾着的事物从此一个变为彼一个,其间“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哲学上名之曰同一性,或互相转化,互相渗透”[126]。比如,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被统治的无产阶级转化为统治者,资产阶级则由统治者转化为被统治者,转化到对方原来所占的地位,这就表现了事物由于一定的贯通性转化为其自身的“他物”。

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够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127]

原因就在于这些矛盾的双方没有贯通性,鸡子不是石头“自己的他物”,战争也不是石头“自己的他物”,两者不存在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着的事物由此达彼,反映了矛盾双方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联系,包含着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因此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鲜明地表现出矛盾同一性生动的、能动的辩证本性。

那么,为什么说矛盾着的事物的相互转化,是更重要的同一性呢?因为对立面的转化表现出事物发展进程中的质变,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具体地说,事物矛盾对立面转化的重要意义表现在:第一,量的变化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而不是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对立面的转化才是事物的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才能从根本上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第二,虽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如果没有质变,没有对立面的转化,变化只能是同质事物的重复或增减,量变最终也会局限于旧质的框框而陷于停滞。只有对立面的转化才能打破这一限制,以质变体现出量变的具体结果。这在无产阶级革命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虽然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造成它的掘墓人即无产阶级,但如果没有社会革命,没有“飞跃”,就不可能触动资本统治,就不能从根本性质上改变事物的状态。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改变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才能创建社会主义新制度。第三,对立面的转化是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通过自身否定而实现了“自己运动”、自我发展。它不仅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而且是联系的环节,是既克服又保留,即“扬弃”。新事物是以吸取、保留并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抛弃的是旧事物中的消极成分和过时的东西,从而使事物在新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可以认为,是否承认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重要标志之一。

客观事物中矛盾着的诸方面的统一或同一性,本来不是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暂时的、相对的东西,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这种情况,反映在人们的思想里,就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只有现在的和历史上的反动的统治阶级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形而上学,不是把对立的事物当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去看,而是当作死的、凝固的东西去看,并且把这种错误的看法到处宣传,迷惑人民群众,以达其继续统治的目的。[128]

为了揭穿和批判这种欺骗的宣传,《矛盾论》从理论上强调事物本来的辩证法,强调矛盾双方的积极转化在达到革命目的方面的重要意义。

(3)具体的同一性和幻想的同一性

在论述同一性原理时,《矛盾论》还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区分具体的同一性和幻想的同一性。

何谓具体的同一性?

所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矛盾乃是现实的矛盾,具体的矛盾,而矛盾的互相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129]

这就是说,由现实的矛盾产生的现实的、具体的同一性,是客观的、真实的、有条件的,而不是主观的、虚构的、超越时空的。就此而言,没有现实的条件,就不会有现实的矛盾,也就不可能有现实矛盾的转化。

至于幻想的同一性,则是主观臆想或推断的同一性。对此,《矛盾论》以中国神话故事《山海经》中“夸父逐日”、《淮南子》中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孙悟空七十二变以及《聊斋志异》中的鬼狐变人等为例加以阐述。

这种神话中所说的矛盾的互相变化,乃是无数复杂的现实矛盾的互相变化对于人们所引起的一种幼稚的、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神话并不是根据具体的矛盾之一定的条件而构成的,所以它们并不是现实之科学的反映。这就是说,神话或童话中矛盾构成的诸方面,并不是具体的同一性,只是幻想的同一性。科学地反映现实变化的同一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130]

可见,毛泽东在这里意在说明,幻想的同一性离开现实的、具体的矛盾,离开具体的、现实的条件谈矛盾的存在和转化,因而只存在于人的观念世界,只在观念领域里表现出人对自然的征服力,促使人类与自然界矛盾关系转化的向往和赞美,而不是现实矛盾的客观反映。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主观背离客观,也容易产生只凭主观臆测而违反客观规律的幻想的同一性。这种思想方法脱离实际,脱离矛盾存在和转化的一定条件,把想象的或幻想的同一性混同于甚至冒充为具体的同一性,只能导致对现实事物和具体矛盾的错觉与幻想,提出不切实际的解决矛盾的方法。

只有同时考察具体的历史条件,才能明白旧矛盾的解体和旧矛盾向新矛盾的转化,才能明白在不同的条件作用下,矛盾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形式,事物性质又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前途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关于选择国家前途的论述特别值得重视:

为什么俄国在一九一七年二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同年十月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直接地联系着,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直接地联系于社会主义的革命,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公社终于失败了呢?为什么蒙古和中亚细亚的游牧制度又直接地和社会主义联系了呢?为什么中国的革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可以和社会主义直接联系起来,不要再走西方国家的历史老路,不要经过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时期呢?没有别的,都是由于当时的具体条件。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具备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就发生一定的矛盾,而且这种或这些矛盾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否则,一切都不可能。[131]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究竟选择何种发展道路,都与当时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关,这些社会历史条件也就是这个国家社会矛盾的具体同一性,它既规定着这个国家社会矛盾的存在以及这种矛盾的特殊性质,又规定着这一矛盾向什么方向转化,以及如何转化。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对自己发展前途的选择,都是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表面看来纯属偶然的事件,其实蕴涵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而且在具体的条件下,它们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这个观点就是具体同一性的观点,它不但要求人们理解同一性的普遍性含义,更要求人们认识矛盾的具体同一性,矛盾存在和转化的特殊条件。依据这个观点来认识中国革命及其前途问题,毛泽东指出,由于中国有自己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国际的和国内的),有自己特殊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因而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而和社会主义直接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在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中国可以不再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老路,可以绕过资产阶级专政的历史阶段。这是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矛盾具体同一性的观点,在认识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前途这一重大问题上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2.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和矛盾的斗争性始终联结在一起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辩证矛盾的两种根本属性。在懂得了矛盾的同一性原理之后,必须进一步理解矛盾的斗争性原理,才能全面把握《矛盾论》的精神实质。

(1)矛盾斗争性的基本含义

与同一性对应的是斗争性。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矛盾的斗争性一般用“反”“交”“争”“仇”“分”等概念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矛盾的斗争性的解释是:斗争性是矛盾双方互相分离、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倾向。任何矛盾作为对立面的统一,矛盾的双方就不仅存在着同一性,而且必然存在着斗争性。试想,如果对立面之间没有相互排斥的属性,怎么能称之为“对立面”呢?对立面之间如果没有互相否定的趋势,就只能是僵死的统一,就不能构成活生生的矛盾,也就无所谓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实上,凡矛盾均自始至终地处于相互排斥的斗争之中。

应当注意的是,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相当广泛的哲学范畴,必须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去加以深刻把握。任何具体的矛盾,都是由相反的、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132]。这是一切矛盾的共性、绝对性,但是,互相排斥和互相斗争的形式和情形又是多种多样的,这是矛盾的特殊性、相对性。机械运动中的作用和反作用,物理运动中的吸引和排斥,化学运动中的化合和分解,生物体的同化和异化,社会领域内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人民内部和风细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学术领域里不同观点的争鸣,等等,都是矛盾斗争性的具体表现。哲学上的斗争性这一概念的涵盖面极为广泛,理论抽象程度很高,我们不应当把哲学上矛盾双方的斗争或斗争性,仅仅狭隘地理解为政治上的敌我斗争,同样的,我们也不应当把某一种矛盾斗争的具体形式,无边界地泛化为矛盾斗争性的一切形式。

不但在不同的事物中矛盾的斗争性有不同的情况,就是同一个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或不同的条件下,斗争的形式、特点、规模、尖锐的程度等也具有不尽相同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在矛盾发生的初始阶段,矛盾斗争性表现为对立双方的差异,它们的对立性质尚处于萌芽阶段,尚未充分、完全展开。随着矛盾的进一步发展,差异逐渐显露和展开,矛盾双方的对立性质日益明朗化、公开化,相互斗争也随之激烈起来,最后相互之间的斗争达到激化的程度,导致矛盾的转化和解决。这就是说,随着矛盾的发展,贯穿于其中的斗争性也会经历一个从不明显到较为明显,再到激化的过程。我们不能把斗争性等同于冲突和对抗,因为“差异就是矛盾”,事物的差异性也是一种斗争性。

概括地说,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互相否定等就是斗争性。尽管不同矛盾有不同的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其发展过程中斗争性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但这只是斗争性的方式、程度、作用、规模的差别问题,而不是斗争性的有无问题。当我们研究矛盾斗争性时,既要注意矛盾斗争性的普遍意义,又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有可能错误理解斗争性的哲学含义,导致对辩证矛盾的错误认识,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实践上产生“左”的过火的错误行为。

(2)矛盾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的关系

在分别论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之后,《矛盾论》就转入对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论述。两种矛盾的根本属性之间的相互结合与相互作用,推动了矛盾着的事物的向前发展,是事物矛盾运动的根本动力。因此,在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时,应当从“动力”和“源泉”的角度去把握。

①“相反相成”

对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分别进行考察,是为了逻辑阐述和表达顺序的需要,但任何逻辑上的区分都不能等同于现实事物本身。作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任何一个具体的矛盾体中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的。为了阐明这一道理,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以“相反相成”来描述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相互关联。

“相反相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哲学命题。

我们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这句话是辩证法的,是违反形而上学的。“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133]

②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作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揭示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关系的深刻内涵。现在我们要进一步弄清楚的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矛盾中的地位如何?它们各自具有什么特点?考察这一问题,将有助于加深对矛盾问题的认识。

首先应当确定,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是“相反相成”的,也就是说,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样,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和同一性作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无论失去哪一种,都会使矛盾不成其为矛盾。因此,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而对立则是同一中的对立。

《矛盾论》明确地阐发了为什么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第一,“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134],故同一性是相对的、暂时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135],故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这就从矛盾根源上揭示了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二种状态的时候,它已由第一种状态中的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引起了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事物总是不断地由第一种状态转化为第二种状态,而矛盾的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中,并经过第二种状态而达到矛盾的解决。所以说,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除的斗争则是绝对的。[136]

第二,对立面的同一是有条件的,所以是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无条件的,所以是绝对的。

《矛盾论》反复阐明这样一个道理:两个互相排斥的、相反的东西之间有同一性,所以两者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相互转化。但是,这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137]。由于一定的条件才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则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这一过程向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

第三,“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138]

因为辩证法所说的同一性是矛盾的同一性,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性,而不是绝对等同的形而上学的抽象的同一性。如果绝对等同就构不成矛盾,也就没有运动和变化可言。如果把相对的同一性绝对化、无条件化,最终只能陷入形而上学。

总之,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暂存性、有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则指它的永恒性、无条件性,即指它能冲破特定条件的限制,将自身贯彻到底的趋势。然而两者都不能孤立存在或单独发生作用,而必须联结起来才能推动事物矛盾的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我们已经知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弄清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各自在矛盾体中的地位和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后,对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思想,应当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这就涉及同一性和斗争性对事物发展所起作用的问题。

那么,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各起什么作用呢?

首先,矛盾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其存在的条件,由此而连成一体。因此,任何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发展过程都是在矛盾统一体中形成的,它规定了矛盾统一体的发展不是脱离对立面的发展,也规定了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发展中的同一。任何矛盾的一方都不能脱离它的对立面而孤立发展,总是以另一方的发展为前提的。就以旧中国的社会矛盾来说,反动势力和革命力量因矛盾同一性而联结起来,构成矛盾统一体,反动势力为巩固和发展自身,必然要限制革命力量的发展,而反动势力的发展同时又必然要促进革命力量的发展。可见,矛盾着的双方力量对比的此消彼长,是在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对方存在和发展前提的条件下实现的。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作用不仅表现在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方面,也表现在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表现于在互相作用、互相促进中得到各自的发展上。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是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但社会主义在排斥、否定资本主义的同时,并不全盘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肯定成果和积极因素,相反,社会主义必须吸取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吸收由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所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特别是吸取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规范的法制意识和健全的法治秩序。只有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互相依存、互相吸取、互相开放中,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而社会主义之所以要吸取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之所以能吸取这些合理因素,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贯通的同一性。这也是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哲学依据之一。

最后,矛盾的同一性作用还在于,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由此达彼,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造就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转化为向着自己对立面的变化和发展。例如,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过于强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过于软弱,规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只能是以武装革命摧毁反革命势力,议会道路走不通,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也走不通,因而革命力量对反革命力量的胜利,决定了发展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换句话说,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斗争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概言之,矛盾的同一性为矛盾的转化提供了内在的根据,使得事物能够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如果矛盾双方没有同一性,没有由此达彼的条件、桥梁或中介,矛盾双方是不能相互转化的,事物也就没有发展和飞跃可言。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什么积极作用呢?

矛盾双方的同一不是僵死的、固定不变的同一。就发展趋势而言,它最终必然被矛盾的斗争性所打破,使旧的矛盾体转化为新的矛盾体,因此,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集中体现了辩证法的革命性质,一切事物矛盾的变化要靠矛盾双方的斗争来推动,一切矛盾的解决离不开矛盾双方的斗争。如果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只能是形而上学的僵死的统一。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根本作用,表现在它引起并推动矛盾着的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造成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和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中国革命的历程,就是在矛盾斗争性的作用下,革命力量由弱到强,反革命力量由强到弱并最终被消灭的过程。如果没有矛盾斗争性所引起的对立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事物的根本性质就不可能改变,旧事物也就不可能转变为新事物。

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更加明显,当矛盾双方力量沿着各自的方向发展到极限时,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斗争性才会成为现实,只有矛盾斗争性才能突破事物原有的极限。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于1947年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又经过近两年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斗和战役,至1949年前后,蒋介石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已处于朝不保夕的崩溃边缘。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完成,则最终结束了蒋家王朝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可见矛盾斗争性在促成旧中国向新中国的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

概括地说,矛盾的斗争性无论是在事物的量变阶段还是质变阶段,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矛盾同一性的具体形式,如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结构的变化,直至相互转化,实际上都是斗争性促成的。

要正确认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几点是必须注意的:其一,为了认识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我们才分别对它们进行考察,但事实上同一性和斗争性对于事物的推动作用,是在两者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共同发生和进行的。其二,说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是为了说明两者在推动事物发展过程中各自的特点,但绝不能因此而认为“相对”就是次要的、可有可无的,“绝对”就是主要的、唯一的。因为重视斗争性忽视同一性,或重视同一性忽视斗争性,都违反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其三,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会因矛盾的特点、矛盾发展的阶段、矛盾所处的具体条件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具体形式也会各具特殊性,这都需要做具体分析,切忌抽象地、千篇一律地一概而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