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界研究回顾与本章研究的问题

学界研究回顾与本章研究的问题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利用现代媒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献资料在我国已经不少。[9]学者们的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范围内,从不同角度解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些成果对进一步进行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关于利用现代媒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献资料在我国已经不少。学者从多个角度开展了关于新媒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唐晓燕的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90年:历程、经验与规律》一文,通过历史经验启示,阐明宣传与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宣传和教育必须不断创新载体方法和路径,提高实效性,这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启示。[2]徐荣梅的《传播视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传播学视阈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探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传播的路径。[3]杨晓苏的《新时期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互作用研究》指出,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新时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作用。[4]郝儒杰的《大众传媒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作用》指出,通过创新传播模式,建立和完善大众传媒的体制机制,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等途径,进一步发挥大众传媒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过程中的重要作用。[5]王磊、王仕勇在《新闻传媒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中指出,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大众传媒的重要使命,也是新闻传媒健康发展、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新闻传媒要充分发挥信息传播功能、舆论导向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道德养成功能,改革传播方式方法,增强传播实效性。[6]冯培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提出研究群众心理、个性化趋势以及内在需求,努力提升传播方式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是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获得最佳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7]

伴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媒体环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与时俱进的媒介载体。周小华在《论新媒体技术环境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创新》中指出,新媒体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丰富和扩展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传播信息与传播环境的互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在传播学上得以充分体现;新媒体的传播手段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普及增加了新的传播平台和途径,将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向着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深层次方向发展。[8]杨文亚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代传媒策略》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是现代传媒发挥功能的前提,现代传媒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宣传、教育和普及过程中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应充分尊重传播学规律、受众接受规律及受众需求,积极承担起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功能。[9]

学者们的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范围内,从不同角度解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些成果对进一步进行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进一步从哲学反思的角度,去把握新媒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规律,就是本章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