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

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当时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通过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揭露其反动实质,维护了新三民主义和国共合作,打击国民党新右派的反共宣传,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瞿秋白对此作了深刻地批判,揭露了戴季陶主义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歪曲。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之间的合作。当时中国国民党的内部组成颇为复杂,由于历史的原因,参加其中的有地主阶级的反满派、大资产阶级中反封建帝制或封建军阀中的某些派别,他们是国民党的右派,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但在国共合作建立后,尚未立即从统一战线分裂出去,然其反共活动日益发展。随着革命运动的发展,国民党右派分化为老右派和新右派,戴季陶就是新右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戴季陶主义成为国民党新右派的理论旗帜,是新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思想武器。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当时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通过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揭露其反动实质,维护了新三民主义和国共合作,打击国民党新右派的反共宣传,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

1.戴季陶主义的出现及其主要内容

在五四前后,戴季陶曾介绍和研究过马克思主义,但其反动的阶级立场决定他不可能信仰马克思主义,而是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事实也是如此,在国民党改组期间,他就不赞成国共合作,但慑于孙中山的威望和坚决的态度,他未敢公开反对。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他便无所顾忌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运动继续高涨的形势下,便暴露出反动的面目。他认为国民党老右派的反共不彻底,方法和理论都不得力,要自己发明一套反共理论。在同年5月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上,戴季陶向会议提出建议,要确立以所谓“纯正的三民主义”为中心思想的国民党“最高原则。”之后,他继续从事反共著作的写作,在1925年6至7月间,连续写了《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以阐述三民主义为名,攻击中国共产党,从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提出了一套反动理论,即戴季陶主义。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提出唯心主义的“道统说”。戴季陶歪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革命实质,说三民主义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认为只有坚持了这一点,才是“纯正的三民主义”。他在这一幌子下,抽掉了孙中山学说中一切革命的内容,歪曲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把孙中山思想置于中国封建主义思想体系之中。他说:“中山先生的思想,完全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就是继承尧舜以至孔孟而中绝的仁义道德的思想。在这一点,我们可以承认中山先生是二千年以来,中绝的中国道德文化复活。”[101]他还提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原理,“全部包含在民生主义之内,其全部著作,可总名之曰民生哲学”。[102]而民生主义在哲学上,“是以中国固有之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思想为基础”,[103]而这个“中国固有之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基本点是“中庸”思想,这个正统思想到孔孟之后中绝了,而孙中山却又继承和发扬了这个正统思想。因此,他断定,孙中山的思想“完全渊源于中国正统思想的中庸之道,先生实在是孔子以后,中国道德文化上继往开来的大圣”。[104]

第二,宣扬超阶级人性论和阶级调和论,抵毁马克思主义。戴季陶惧怕工农阶级革命斗争,企图用资产阶级的超人性论和封建主义的“仁”的思想来缓和工农群众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他提出所谓“仁爱为革命道德的基础”的谬论。他说,孙中山主张的国民革命,“在事实上,是联合各阶级的革命”。他又进一步发挥道:“但是这一个联合各阶级的革命,一方面是要治者阶级的人觉悟了,为被治者阶级的利益来革命”;“一方面是要被治者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好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革命”。[105]他还说:“中国的革命与反革命势力的对立,是觉悟者与不觉悟者的对立,不是阶级的对立。所以我们是要促起国民全体的觉悟,不是促起一个阶级的觉悟。”[106]因此,他要求工人不要罢工,农民也不要反抗地主,要用“诱发仁爱性能”的办法,使地主、资本家抛弃自己特殊的阶级地位。同时也虚伪地表示,希望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也实行“仁爱”。他还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他声称:“我们今天在国民革命进程中,为农民工人而奋斗,绝不须用唯物史观为最高原则”。他还攻击中国共产党“制造”阶级斗争,“争得一个唯物史观,打破了一个国民革命”。[107]

第三,宣传团体有“排拒性”,反对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戴季陶对共产党进行诬蔑,说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后,“事实上以一个大团体当中,包着一个小团体,这个小团体尽力地发挥他的组织力和排他性,旧的细胞是失了生活力,新的营养又被小团体尽量地吸去。”于是,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成了一个畸形的团体。他诬蔑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是采取“寄生政策”,“不把国民革命当作真实目的,不把三民主义认作正当的道理,只借中国国民党的躯壳,发展他自己本身组织”。[108]他认为,国民党要生存,一定要充分发挥国民党必须具备的独占性、排他性、统一性和支配性,并提出要以“共信不立,互信不生;互信不生,团结不固;团结不固,不能生存”作为处理国共合作的信条。他断言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和信仰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员不可能合作,提出参加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必须放弃共产主义而信仰三民主义,做一名单纯的国民党员。否则,就退出国民党。

2.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戴季陶主义批判的内容及意义

戴季陶主义的出现,是革命高潮即将到来之际国民党新右派反共、篡权的宣传和理论的准备,加速了新右派的形成。同时,也助长了国民党老右派的反共气焰,在思想上将新、老右派联合起来,对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因此,从理论上开展反击戴季陶主义的斗争显得极为迫切。为了维护革命统一战线,继续推动国民革命的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戴季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回击,陈独秀、瞿秋白、毛泽东、恽代英、萧楚女等发表文章,批判戴季陶主义的反动观点。

第一,批判戴季陶主义的唯心主义“道统说”。瞿秋白对此作了深刻地批判,揭露了戴季陶主义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歪曲。他指出,戴季陶主义根本点“是一种唯心论的道统论”。“所谓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哲学,竟只是仁慈忠孝的伟大人格,竟只是继承尧、舜、禹、汤、周、孔的道统——戴季陶又继续孙中山的道统!这算是中国的特殊文化,国民党三民主义的责任,竟只在‘发扬光大这种中国文化’。这完全是想把革命当作慈善事业,当作孙中山、戴季陶等一些‘君子’爱民的仁政。”他明确指出,其实三民主义是很简单明了的,是中国各阶级所共同的政治要求,“中国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工人等一致要求民族独立、民权政治及所谓民生问题的解决(经济及生活的改善),很明显的是因为帝国主义军阀的压迫和侵略,是因为中国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各阶级要求脱离共同的束缚,而有这一联合战线的共同政纲”。[109]恽代英也批判了戴季陶提出的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继承了孔孟道统的谬论,驳斥了戴季陶提出的不相信中国固有文化价值,就不能进行革命的反动观点。恽代英指出:“孙先生有时亦讲到中国固有文化,这是不错的;但若因此便说不相信中国固有文化的价值,便没有民族的自信力,便不能创造文化,那便中国人只好束手待毙,没有存在于世界的权利,甚至于说便在全世界社会革命成功之后,中国民族亦只有化为真正的弱小民族,以至于灭亡,这些话未免太过火而不近情理了。”[110]

第二,批判戴季陶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抵毁。瞿秋白批判了戴季陶鼓吹的“仁爱性能说”。他指出,国民革命的成功,民生问题的解决,必须要实行阶级斗争。他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才真正是中国一般民众现时要求权及民生政策的实际政纲的方针和指导,“中国工人农民的觉悟,必然要实行阶级斗争,必然要现在就争自己生活的改善,不能等戴季陶诱发资本家地主的仁爱性能,不能等三民主义国家成立之后。中国的工人农民已经亲身受到中国资本家地主的压迫,假使中国的工人农民没有阶级觉悟和斗争,他们的团结如何可能?退一步说,他们即使能团结,即使能帮助三民主义国家的成立,如何能保证那时的资本家地主便有‘仁爱的性能’?如何能保证民生主义的实现?保证他们的需要能和资本家、地主有‘均等的满足’?”[111]瞿秋白进一步揭露道:“戴季陶虽然理论上反对阶级斗争,主张资本家的仁慈主义,然而他在实践方面——发行那《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的小册子,自己就实行思想上的阶级斗争,不过是资产阶级压迫无产阶级的一种斗争罢了,并且他一点也不‘仁慈’。”[112]恽代英也批驳了戴季陶企图纠正阶级斗争思想的言论,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思想是不能取消的。因为外国资本家牢牢地控制着中国经济的命脉,只有打倒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势力,才能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他说:“解决民生问题必定要人民自身来解决,才是切实,才是正确。”那种“靠生活优裕的人去‘为’人家革命,十余年的经验已证明是靠不住的了”。[113]

第三,驳斥了戴季陶主义的团体“排拒性”及“共信不立”的谬论。瞿秋白指出,戴季陶提出的团体“排拒性”及“共信不立”的真实目的“是资产阶级排拒无产阶级。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思想‘独立’,不受无产阶级的‘牵制’,要鲜明自己的阶级旗帜。”[114]他说,不同阶级所以能够合作,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能够成立,“是因为国民党的政纲,三民主义的政治经济要求,能一部分的代表工农阶级的利益。换句话说,就是国民党所提出的民族的总要求里,还能容纳农工阶级的要求。”[115]陈独秀驳斥了戴季陶主义的“共信不立”的论调,他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理想不应当离开国民革命运动中的事实需要,国民革命需要阶级斗争,这便是两党的共同之处。国共两党是有“共信”的,即“对外谋民族解放,对内谋政治自由,换句话说,就是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他也指出在“共信”之外存在着“别信”的事实,“中国国民党既非一阶级的党,而是各阶级联合的党”,那么,于“共信”之外,便应该有“别信”的存在。但是,“若以为这别信存在有害于党的理想统一与组织强固,主张全党只许有一个共信,不许有别信存在,这分明是想把全党中各阶级的分子成为某一阶级化。”[116]

共产党人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在思想理论战线上打击了国民党新右派,划清了真三民主义与戴季陶假三民主义的界限,揭破了戴季陶“三民主义真诚信徒”的假面具,暴露了他的所谓“纯正的三民主义”的反动本质,维护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同时,教育了广大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帮助他们克服了戴季陶主义的反动思想的影响,对捍卫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理论,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注释】

[1]《胡适文存》二集,卷三,亚东图书馆1924年版,第96页。

[2]《李大钊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5页。

[3]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魏宏运:《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第1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1页。

[4]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魏宏运:《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第1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0页。

[5]《再论问题与主义》,《李大钊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页。

[6]《再论问题与主义》,《李大钊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5-36页。

[7]《再论问题与主义》,《李大钊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页。

[8]《再论问题与主义》,《李大钊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页。

[9]《再论问题与主义》,《李大钊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38页。

[10]《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11]黄凌霜:《马克思学说的批评》,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1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94页。

[12]黄凌霜:《讨论无政府主义》,林代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72-273页。

[13]《马克思主义派社会主义》,《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2页。

[14]《谈政治》,《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7页。

[15]《谈政治》,《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8页。

[16]《自由与秩序》,《李大钊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437页。

[17]《答区声白的信》,《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3-294页。

[18]《三答区声白》,《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6页。

[19]《社会革命的商榷》,《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9页。

[20]《社会革命的商榷》,《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1页。

[21]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一大前后”》第1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7页。

[22]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上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8页。

[23]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上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8页。

[24]《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1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5-246页。

[25]《一个申说》,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1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32页。

[26]《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1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8-249页。

[27]《复东荪先生》,《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7页。

[28]《发展中国的实业究竞要采取什么方法?》,《何孟雄文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9页。

[29]《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66页。

[30]《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68页。

[31]《社会主义批评》,《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96页。

[32]《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72-73页。

[33]《社会主义批评》,《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96页。

[34]《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4页。

[35]《复东荪先生》,《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7页。

[36]《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74页。

[37]《马克思底共产主义》,《“一大”前后》,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26页。

[38]《共产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26-330页。

[39]林茂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第21页。

[40]《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41]林茂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第21页。

[42]林茂生,王维礼:《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6页。

[43]《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44]张君劢:《人生观》,《科学与人生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45]梁启超:《人生观与科学》,《科学与人生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页。

[46]丁文江:《玄学与科学》,《科学与人生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3页。

[47]丁文江:《玄学与科学》,《科学与人生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48]张君劢:《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科学与人生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7页。

[49]《〈科学与人生观〉序》,《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7页。

[50]邓中夏:《中国现在的思想界》,转引自袁伟时:《中国现代哲学史稿》上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47页。

[51]《答张君劢及梁任公》,《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91页。

[52]《〈科学与人生观〉序》,《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51页。

[53]《〈科学与人生观〉序》,《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52页。

[54]《答适之》,《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3页。

[55]《〈科学与人生观〉序》,《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54页。

[56]《答适之》,《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3页。

[57]《答适之》,《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4页。

[58]《答适之》,《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6页。

[59]《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5页。

[60]《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7页。

[61]《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页。

[62]《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7页。

[63]《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6页。

[64]《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3页。

[65]《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7页。

[66]《答张君劢及梁任公》,《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85-686页。

[67]《答张君劢及梁任公》,《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87页。

[68]《答张君劢及梁任公》,《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93-694页。

[69]陈启天:《国家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分歧点》,李义彬:《中国青年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9页。

[70]余家菊:《国家主义概论》,转引自林茂生:《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3页。

[71]李璜:《释国家主义》,方庆秋:《中国青年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36页。

[72]《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时局宣言》,方庆秋:《中国青年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02页。

[73]陈启天:《反俄与反共》,李义彬:《中国青年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29页。

[74]李璜:《谈谈我们》,方庆秋:《中国青年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75]《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全国代表大会对时局宣》,方庆秋:《中国青年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页。

[76]灵光:《中国的国家抵抗及其步骤》,李义彬:《中国青年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3页。

[77]陈启天:《为北京惨案再告全国教职员》,方庆秋:《中国青年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54页。

[78]曾琦:《为上海总工会鸣不平》,李义彬:《中国青年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72页。

[79]德郎:《广州国民政府之剖析》,李义彬:《中国青年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73页。

[80]曾琦:《论蒋介石北伐不能成功之六大原因》,李义彬:《中国青年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75页。

[81]《中央通告第六十五号》,《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525页。

[82]《国民革命运动中之阶级分化》,《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2-483页。

[83]《全民政治与全民革命》,《陈独秀文章选编》下册,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62页。

[84]《国民革命运动中之阶级分化》,《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2页。

[85]《中国青年》社评:《革命与文化自由》,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1集第12册,辽宁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4页。

[86]求实:《近来颇有些妄言家》,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1集第12册,辽宁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3页。

[87]《中国青年》社评:《革命与文化自由》,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1集第12册,辽宁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4页。

[88]周淑真:《中国青年党在大陆和台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2页。

[89]《〈醒狮〉与〈诚言〉》,《陈独秀文章选编》下册,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68页。

[90]《国家主义者那里去了?》,《陈独秀文章选编》下册,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68页。

[91]《令人肉麻的国家主义者》,《陈独秀文章选编》下册,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59页。

[92]昌群:《破产的国家主义》,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1集第12册,辽宁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3页。

[93]李义彬:《中国青年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1页。

[94]《答〈醒狮〉周报三十二期的质难》,《恽代英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84页。

[95]《再论中国共产主义者之加入国民党问题》,《周恩来早期文集》下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81-482页。

[96]《世界革命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陈独秀文章选编》下册,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14页。

[97]《从梅雨时期到暴风雨时期》,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1集第12册,辽宁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4-75页。

[98]《恽代英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85页。

[99]《国民革命运动中之阶级分化》,《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3页。

[100]《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

[101]《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02页。

[102]《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09-610页。

[103]《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99页。

[104]《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09页。

[105]《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03页。

[106]《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01页。

[107]《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84页。

[108]《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87页。

[109]《中国国民党与戴季陶主义》,《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21页。

[110]《读〈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恽代英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02页。

[111]《中国国民党与戴季陶主义》,《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24页。

[112]《中国国民党与戴季陶主义》,《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4页。

[113]《读〈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恽代英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04-705页。

[114]《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29页。

[115]《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29页。

[116]《给戴季陶的一封信》,《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