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升是个很有贡献的人

朱升是个很有贡献的人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一生多次阅读《明史》。毛泽东多次谈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仅20万人,又都是小船。鄱阳湖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成年后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朱元璋刚做皇帝时,还能虚心向朱升等人请教治国的策略。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在群雄中已无敌手,自己称了王。我看朱升是个很有贡献的人。毛泽东的这些看法见于他对《明史》若干本纪、史传的批语。这是有悖于我的意旨的,结果使人们享受不了皇帝的恩泽。

朱升是个很有贡献的人

毛泽东一生多次阅读《明史》。现见的那部据乾隆武英殿版的同治刻本,若干封面上有密密麻麻的读书记录,如每册录出其中卷数,列出本卷列传传主姓名:“60册,列传107,张四维、马自强”,“67册,131—132,东林党传”。在部分传主姓名下加圈,或在姓名后括弧加注,等等。

朱元璋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成功的一个典范

毛泽东多次谈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964年2月,在春节座谈会上纵论中国历代皇帝。他说:明朝皇帝搞得好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太祖,一个是成祖。明太祖朱元璋皇帝做得最好,他一字不识,是个文盲。

1954年5月,毛泽东在和随行人员谈朱元璋时,介绍了《明史·太祖本纪》中所载的“鄱阳湖之战”以少胜多的战例。

毛泽东说:朱元璋在平定江南的关键之敌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中,充分发挥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当时,陈友谅拥兵60余万、楼船数百艘,包围洪都(今江西南昌),企图一举消灭朱元璋。朱元璋仅20万人,又都是小船。朱元璋亲临前线,亲自督战,他临危不惧,终于取得胜利。鄱阳湖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朱元璋在十三年的统一战争中,屡败强敌,消灭了割据势力,并出军北上,建都南京。在执政的三十年中,表现了他光辉的一生,真不愧为一代英豪。他是个放牛娃,开创了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上无惯例。他没有什么文化,完全靠他的聪明才智,是他个人努力奋斗的结果,可以说他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成功的一个典范(《红墙内的警卫生涯》第145页)

毛泽东在读《明史·太祖本纪》这段火攻水战的文字时,为朱元璋艰辛作战所激奋,写下批语:“此役打了两月余。”(《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83页)

毛泽东对朱元璋在处理某些问题的不足之处,也提出了批评。朱元璋前半生戎马生涯,东征西战。在称吴王后,又亲征武昌,此后用兵也是任用诸将帅。毛泽东认为,朱元璋不让子孙从军、致使子孙得不到沙场锻炼的做法,很不妥。写有批语:“不令诸子、诸孙统兵作战,失策。”(《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84页)

朱元璋能由弱转强、由小变大,主要是审时度势、善于用人、倾听高见。毛泽东非常肯定朱元璋采纳朱升的三句话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明史》卷一百三十六有《朱升传》:“朱升,字允升,休宁人。元末举乡荐,为池州学正,讲授有法。蕲黄盗起,弃官隐石门,数避兵逋。窜,卒未尝一日废学。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善之。吴元年,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以年老特免朝谒。”

这篇小传,在《明史》中篇幅极小,极易忽略过去,但毛泽东看得很仔细,对朱升所说的九个字大加欣赏,多次提及,并要人去读《明史·朱升传》。

1953年2月,毛泽东在视察南京参观明孝陵时,对陪同的陈毅、杨尚昆等人说: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父母、兄长早亡,幼时以沿街讨饭为生,后来他给地主放牛混饭吃,不久跑到大觉寺当和尚,跟师傅习武。成年后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他勇敢杀敌,郭子兴重用他。郭子兴死后,他当上了红巾军的头领。又说:他在徐达和谋士朱升等人的帮助下,率领红巾军先后打败和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部。他能团结群众、善用人才,经过长期的艰苦作战,打下了江山。他三十二岁时当上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刚做皇帝时,还能虚心向朱升等人请教治国的策略。朱升讲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又经过浴血奋战,扩大了疆土,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在毛主席身边二十年》第55—56页)

1954年5月,毛泽东参观北京观象台,在古城墙行走时,和随行人员又谈起了朱元璋和朱升。他说,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明朝的开国皇帝,由于他出身贫穷,为了谋求生机,出家为僧。朱家生了八个孩子,只活下六个,四男二女,朱元璋排行最小,小名叫重八。这一年遇上百余年罕见的干旱和瘟灾,他的父母和兄长都被夺去了生命。当时年仅17岁的朱元璋,埋葬了双亲,便离开濠州开始了他的游荡生涯。他为生活所迫,常到安徽、河南,往返七八次,往返搬家,接触了社会,又经游历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生涯。当时河南南阳和安徽淮南,是白莲教内两大教派活动的中心,出游期间,他不可能不接触白莲教。出游返乡后,又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初为步卒,由于他作战勇敢、才智过人,很快被郭子兴收为心腹。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就把这支义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了。当时他采纳了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在群雄中已无敌手,自己称了王。朱元璋缓称王的做法,既避免了成为众矢之的,又赢得了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卓越的谋略和胆识、才气。(《红墙内的警卫生涯》第144—145页)

毛泽东晚年又多次谈到朱元璋和朱升。1969年8月,他重读《明史·朱升传》。面对有可能爆发的核战争,对周恩来说:恩来,你读过《明史》没有?我看朱升是个很有贡献的人。他为明太祖成就帝业立了头功。对了,他有九字国策定江山:“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我也有九个字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你看能不能对付超级大国?未等周恩来回答,又说:有没有定心丸作用?两年后,1971年12月,中共中央在转发国务院《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时,传达了毛泽东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

1964年2月,在北京春节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他提到了明太祖、明成祖,也提到其余的几个皇帝。说:除明武宗、明英宗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等等。毛泽东的这些看法见于他对《明史》若干本纪、史传的批语。从这些批语中可以看出他对明朝几个皇帝的定论。

《明史》卷九《宣宗纪》中称,宣德七年(1432年),明宣宗“下诏行宽恤之政”。翌日,皇帝对礼部说:过去由于官田赋税太重,我曾下诏减去十分之三,可是诏旨下达后,听说户部没有执行呢;有的户部大员还对执事官说,不必以有皇帝诏书为据减少征收赋税。这是有悖于我的意旨的,结果使人们享受不了皇帝的恩泽。从今开始,要做到按旨办事,不许阳奉阴违。

毛泽东在读《宣宗本纪》这段文字时,写有批语:“今犹存此弊。”(《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84页)

《明史》卷二百〇九《杨爵传》,写嘉靖帝治国有始无终,视国事如儿戏。御史杨最、杨爵几次上书,规劝。嘉靖帝应勤于国事。但嘉靖帝为求长生膜拜邪道,设斋建蘸,和道士们一起学所谓的神仙之术以求长生。毛泽东在此处写下批语:“靡不有初。”(《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85页)

明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民众造反最多的一个朝代。晚明天启二年(1622年),山东白莲教活动频繁,毛泽东也特别在《明史》卷二百五十七《赵彦传》上写有批语:“白莲教史。”(《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86页)

晚明崇祯帝朱由检主政时,王朝已面临崩溃。他任命陈新甲为兵部尚书,指使陈新甲与清王朝密谈议和,但由于陈新甲的疏忽,竟然将经办人送来的议和报告,被家僮误认为塘报传抄出去,朱由检对此十分尴尬,只好处死了陈新甲。毛泽东读《明史》卷二百五十七《陈新甲传》此段文字,写下批语:“不负责任。”(《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87页)

广东出了个海瑞,很有荣誉

毛泽东多次读《明史》卷二百二十六《海瑞传》。

由于明清公案小说《海公案》、《海公大红袍》、《海公小红袍》等流传于民间,“海青天”之名人人皆知,也出现了各路戏剧平话。

1959年3月下旬,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上海召开期间,毛泽东观看了湘剧《生死牌》(《三女夺牌》),结尾时海瑞出场,惩办了仗势欺女的花花公子,理清了冤案,引起了毛泽东对海瑞的兴趣。回到住处,毛泽东专心阅读了《明史·海瑞传》,还对卫士长李银桥说:海瑞是个人物呢!在封建社会里,他的官不算很大,也只是个专员或地委书记吧!但他很有一身刚直之气,敢骂嘉靖皇帝,是要有些胆量的。

《明史·海瑞传》写海瑞为户部主事,给嘉靖帝朱厚熜写了一篇长疏,劝说皇帝不要迷信道士,应努力勤政。全文1201字,《明史·海瑞传》全传文字为2575字,长疏几占二分之一。

毛泽东在1959年4月上旬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提出,要敢于讲真话,敢于批评他的缺点,为此还专门讲了海瑞的故事。提倡要有“五不怕”精神(不怕撤职、不怕开除党籍、不怕老婆离婚、不怕坐牢、不怕杀头),并与海瑞的直言敢谏联系在一起。他说:明朝皇帝对臣下十分严酷,经常廷杖至死,但还是堵塞不了言路。因此要学习海瑞精神,敢于批评嘉靖。海瑞给皇帝的那封信,那么尖锐,那是很不客气的。海瑞比包拯不知道高明多少,广东出了个海瑞,很有荣誉。

铁铉这个人很有气节

1952年10月27日,毛泽东在视察济南时,游览大明湖,来到铁公祠。铁公祠是后来人们为纪念铁铉的专祠。铁铉在明初朱棣靖难之变时,站在建文帝的立场,坚持臣节的济南地方官。

毛泽东就《明史》卷一百四十二《铁铉传》的记载,向身边的随行人员介绍了铁铉的事迹:铁铉这个人很有气节。他是河南郑州人,官至兵部尚书。明朝惠帝建文初年,铁铉是山东参政。当时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在北平(今北京)起兵造反,带领燕兵南下,想打到京师(今南京),夺取他侄子朱允炆的帝位。当他围攻济南时,遭到铁铉的抵抗,屡攻不下。铁铉以计焚毁了燕王兵的进攻武器,又使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对此非常气愤,百般进攻,凡三月仍攻克不下。惠帝知道这个消息后,提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不久又提升为兵部尚书。后来,燕兵绕道南下,渡过长江,攻破京师,铁铉陈兵崖上,兵溃被俘。燕王在南京称帝,铁铉被押到南京,反背坐于朝廷大骂燕王,遂被处死,时年三十七岁。(《毛泽东与山东》第27页)

《铁铉传》全篇仅594字,主要内容就是济南抗燕和宁死不屈。毛泽东称赞铁铉“很有气节”。与铁铉同时、同地抗击朱棣的武人平安、盛庸等人,虽引兵作战,相当果敢,屡败燕兵,但在朱棣做皇帝后,都乖乖地认罪投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