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论研究的批判与建构

理论研究的批判与建构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固然是以批判为其显明特点的,但这种批判从总体上看,并不是对现代性的简单否定,而是包含建构于其中。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迫切需要采取这种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方法,尤其需要这种内涵批判活力的社会建构视野。总之,坚持批判与建构的统一,这才是我们应对现代性的合理方式。

四、理论研究的批判与建构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固然是以批判为其显明特点的,但这种批判从总体上看,并不是对现代性的简单否定,而是包含建构于其中。从学派内在的发展逻辑来看,其理论趋向也恰好经历了从批判向建构的重点转移。学派第一代学者的思维方式是以批判为主,兼有建构的指向;而第二代、第三代学者则转为以建构为主,内涵批判的活力。霍克海默、阿多诺和马尔库塞等人发展起来的社会批判理论,在理性的地基上对理性展开全面批判,因而揭示了理性的自我分裂与内在悖论,展开了对现代性的全面反思与总体批判。此时的批判理论表现为一种对现代性的激进否定姿态,按照马尔库塞的观点,“社会批判理论并不拥有能在现在与未来之间架设桥梁的概念;它不作许诺,不指示成功,它仍然是否定的。它要仍然忠于那些不抱希望,已经并还在献身于大拒绝的人们”。[14]而哈贝马斯则认为,这种对现代性采取否定态度的“总体化批判”缺乏确凿的价值标准与规范基础,因而陷入了难以克服的悖论:“霍克海默、阿多诺与尼采一样身陷尴尬:如果他们不想放弃揭露的终极性,仍想继续批判,他们就必须保留一种标准,用来解释一切理性标准的堕落。面对这一悖论,批判在自我兜圈子过程中迷失了方向。”[15]没有明确的规范基础就无法确立社会建构的目标和方向,就无法在社会批判视野中发展出明晰的社会建构意向。为此,哈贝马斯在理性概念的内部进行了类型区分,区分出了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并将交往理性以及启蒙规划确立为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由此将批判理论的重心从既有现代性的批判转向新现代性的建构。

现代性作为特定的矛盾体,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包含着彼此对立的要素与倾向,由此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发展方向。批判与反思现代性,旨在探寻现代性发展的正确方向。法兰克福学派众多学者的批判理论恰恰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富于启发性的思想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合理之处,就在于区分了现代性所具有的“压抑—异化内涵”和“解放—调和内涵”[16],并在批判现代性的异化形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解放潜能,使之服务于社会的建构与发展。

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迫切需要采取这种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方法,尤其需要这种内涵批判活力的社会建构视野。首先,面对资本逻辑的全球扩张对中国的自主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应当采取积极的应对态度。一方面,应当从社会批判视野出发,警惕资本扩张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自觉抵制西方资本对中国市场和社会的操纵控制,在对资本全球化的清醒认识中捍卫中国现代性发展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又必须遵循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积极利用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经过消化吸收,加速现代化发展进程。因而,要“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17],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来发展我们的现代性。其次,对于市场经济发展引发的各种矛盾、问题,应当给以理性的思考和对待。既要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物化现象、两极分化现象等给以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泛滥,又不能对市场的作用和资本的作用作片面的否定,应当在国家的合理调控下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效,使之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总之,坚持批判与建构的统一,这才是我们应对现代性的合理方式。

【注释】

[1]特别是该刊当年第5期和第6期,第5期刊有评介文章,第6期设“法兰克福学派及对它的批判”专栏,刊有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原作译文。

[2]参见彼得·毕尔格:《主体的退隐》,陈良梅、夏清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5页。

[3]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4]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

[5]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6]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

[8]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页。

[9]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10]许纪霖等著:《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3页。

[11]许纪霖等著:《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2页。

[12]哈贝马斯:《现代性对后现代性》,载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147页。

[13]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1~32页。

[14]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页。

[15]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16]参见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82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