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争功劳,不矜成就

不争功劳,不矜成就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郭子仪接到圣旨二话不说,马上将事务移交清楚,坦然离去。等国家有难时,一接到命令,他又不顾一切,马上就位。郭子仪心里明白,自己功劳越大,麻烦就越大。三国时的许攸,本来是袁绍的部下,虽说是一名武将,却足智多谋。与人相处,总是要懂得把握自然的分寸,不争功劳,不矜成就,对人有恩,也不要总想着别人欠自己的情。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

智慧品读

成功的人生不是强调出来的,别人的信任不是施舍得来的。过于积极的人反而让别人觉得做作。

相比之下,自在为人、无愧于心的人显得更为真诚实在。有需要自己去承担的责任时,就尽全力把落在自己肩上的担子挑起来,尽量把事做得完美,成功就来了。别人需要时,出于真诚而非图报地给予帮助,信任就来了。

而古往今来,能将此智慧运用得得心应手的代表人物之一便是中唐时期的郭子仪。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谈典论人”时,曾写下《能进能退的郭子仪》一文,谈到郭子仪一生善用黄老,做人处世既有智慧,又不失自然坦荡。

唐代宗时,天下大乱,郭子仪奉命击退吐蕃和回纥军队。他不负众望,凭借一己之力说服回纥首领,单骑退兵,从此名震千古,传为佳话。在大唐危难之际,郭子仪立下赫赫战功。然而皇帝又担心他功高震主,命其归野。郭子仪接到圣旨二话不说,马上将事务移交清楚,坦然离去。等国家有难时,一接到命令,他又不顾一切,马上就位。如此以往,郭子仪屡黜屡起,四代君主都离他不开。

唐代宗大历二年十月,正当郭子仪领兵在灵州前线与吐蕃军拼杀的时候,宦官鱼朝恩却偷偷派人掘了他父亲的坟墓。当郭子仪从泾阳班师回朝时,朝中君臣包括代宗本人的心都悬着,猜想郭子仪此次归朝一定不会放过鱼朝恩。

所以郭子仪入朝的那一天,代宗主动提了这件事,不想,郭子仪却躬身自责起来。他说:“臣长期带兵打仗,治军不严,未能制止军士盗坟的行为。现在,家父的坟被盗,说明臣的不忠不孝已得罪天地,这是我自作自受,怪不得他人。”朝臣们听了,都由衷地佩服郭子仪坦荡的胸怀。

郭子仪心里明白,自己功劳越大,麻烦就越大。即便当朝皇帝代宗对自己信任有加,但是伴君如伴虎,他不得不处处谨慎小心,不过度地要求,对自己的职责也丝毫不懈怠。每次代宗给他加官晋爵,他都恳辞再三,实在推辞不掉,才勉强接受。

广德二年,代宗要授他“尚书令”,他死也不肯,说:“臣实在不敢当!当年太宗皇帝即位前,曾担任过这个职务,后来几位先皇为了表示对太宗皇帝的尊敬,从来没有把这个官衔授给臣子,皇上怎能因为偏爱老臣而乱了祖上规矩呢?况且,臣才疏德浅,已累受皇恩,怎敢再受此重封呢?”代宗没法,只得另行重赏。

做官如此,做人亦如此,有功不争功,有祸不畏惧,这样的智慧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相反,如果任何事都要争个说法,逞强好胜不可一世,就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最终输掉的还是自己。在历史上,就有一些人在取得了一些成绩以后,不知道收敛自己的锋芒,居功自傲,终于给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

三国时的许攸,本来是袁绍的部下,虽说是一名武将,却足智多谋。官渡之战时,他为袁绍出谋划策,可袁绍不听,他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曹操听说他来,没顾得上穿鞋,光着脚便出门迎接,鼓掌大笑道:“足下远来,我的大事成了!”可见此时曹操对他很看重。

后来,在击败袁绍、占据冀州的战斗中,许攸又立了大功。他自恃有功,在曹操面前便开始不检点起来。有时,他当着众人的面直呼曹操的小名,说道:“阿瞒,要是没有我,你是得不到冀州的!”曹操在人前不好发作,只好强笑着说:“是,是,你说得没错。”但心中已十分忌恨。许攸并没有察觉,还总是信口开河。

又一次,许攸随曹操进了邺城东门,他对身边的人自夸道:“曹家要不是因为我,是不能从这个城门进进出出的!”曹操终于忍耐不住,将他杀掉。一代谋臣,终成了刀下亡徒。

所以,我们做人一定要以此为戒,不管功劳有多大,都不能心高气傲,没有规矩。与人相处,总是要懂得把握自然的分寸,不争功劳,不矜成就,对人有恩,也不要总想着别人欠自己的情。

人际交往也好,职场相处也罢,如果我们表现得过于刻意和急功近利,就会让别人认为我们是有目的地接近他们,从而让自己的人际和工作陷入一种尴尬境地。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不自以为能够看得见,因此能够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对的,所以能够是非分明;不为自己求名利,因而能够功德圆满;不自高自大,所以能成为天下之王。如果我们处世时做到有功劳而不争,有成就而不矜夸,谦退坦荡,就能让自己的生活像一泓活水一样,永远不盈不满,来而不拒,去而不留,除故纳新,流存无碍而长流不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