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核算生产损失

核算生产损失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确定废品损失,进行会计处理。停工损失是企业生产部门因停工所造成的损失。停工损失由停工期间消耗的燃料及动力、职工薪酬和制造费用等构成。由过失方或者保险公司支付的赔偿款应冲减停工损失。为了简化核算工作,停工不足一个工作日的,通常不计算停工损失。为了单独核算停工损失,可以专设 “停工损失”账户,并在产品成本计算单中增设“停工损失”成本项目。

2.5.1 废品损失的核算

废品是指不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不能按照原定用途使用,或需要加工修理后才能正常使用的产品,包括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的在产品、入库时发现的不合格的半成品或完工产品,但不包括可以降价销售的次品或等外品;合格品入库后因保管不善发生损坏变质的产品;实行 “三包”的企业在产品销售后发现的废品。

废品按照是否可修复划分为可修复废品与不可修复废品两类。可修复废品是指经过加工修理后可以按原定用途进行使用,而且所花费的修复费用在经济上是合算的废品;不可修复的废品是指在技术上无法修复,或修复成本过大,所花费的修复费用经济上不合算而放弃修复的废品。

废品损失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造成的产品质量不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而发生的报废损失和修复费用。对可修复废品而言,废品损失是追加的修复成本扣除收回的废品残值及责任人赔款后的差额。对不可修复的废品而言,废品损失是废品成本扣除收回的废品残值及责任人赔款后的差额。

企业为了加强对废品损失的管理,可以增设 “废品损失”账户,用以单独核算废品损失。“废品损失”账户的借方登记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和可修复废品的修复成本,贷方登记废品残料收回价值、责任人赔款及分配转出的废品损失,分配转出后该账户无余额。“废品损失”账户按生产车间设置明细账,按产品品种分设专户核算。

1.可修复废品损失的核算

可修复废品损失是对废品进行修复所支付的修复费用。经修复后,其产品成本由修复前的生产成本和修复费用构成。如果有废品残值收回或赔偿收入,则冲减可修复废品的损失。其计算公式为

对发生的修复费用,从各种费用分配表中取得,并据以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1)发生修复废品的材料费用 (人工费用、制造费用)时:

借:废品损失——××产品

贷:原材料 (应付职工薪酬、制造费用等)

(2)收回废品残值或应收责任人赔偿款时:

借:原材料 (或其他应收款)

贷:废品损失——××产品

(3)结转可修复废品损失时: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产品

贷:废品损失——××产品

【例2-25】20××年4月,东方公司的基本生产车间生产A产品800件,生产过程中发现其中有可修复废品20件。本月生产A产品的生产费用为:材料费用160000元,人工费用39500元,制造费用22910元,合计222410元。在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为:原材料180元,人工费用320元,制造费用90元,收回材料价值70元,应由过失人赔偿100元。

(1)结转修复费用时,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废品损失——A产品 590

贷:原材料 180

应付职工薪酬 320

制造费用 90

(2)收回废品残值及应收责任人赔偿款时,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 70

贷:废品损失——A产品 70

借:其他应收款 100

贷:废品损失——A产品 100

(3)结转可修复废品损失时,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A产品 420

贷:废品损失——A产品 420

东方公司20××年4月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如表2-22所示。

表2-22 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

企业对发生的废品损失若不单独设置 “废品损失”账户进行核算,则在 “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户中也不必单设 “废品损失”成本项目。为此,对发生的可修复废品损失如同正常的生产费用处理,对收回的废品残值及赔偿款,做冲减 “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处理。

2.不可修复废品的核算

对不可修复的废品损失进行核算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计算发生的不可修复废品损失;二是进行不可修复废品损失的核算。

计算不可修复的废品损失,就是要将废品应负担的生产费用从全部生产费用中分离出来,即将废品与合格品合在一起的总成本在废品与合格品之间进行分配。分配方法有两种:按实际成本计算和按定额成本计算。

(1)按废品实际成本进行废品损失的核算。采用的方法是将全部生产费用在合格品与废品之间进行分配,分配公式为

公式中涉及的 “约当产量”计算方法,见项目3的 “按约当产量计算在产品成本法”有关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期末存在未完工产品,则上述公式的分母中还应包括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

【例2-26】20××年4月,东方公司的基本生产车间生产A产品800件,生产过程中发现其中有不可修复废品20件。本月生产A产品的生产费用为:材料费用160000元,人工费用39500元,制造费用22910元,合计222410元。废品残料1000元入库。分配材料费用时,废品按完工产品计算,分配其他生产费用时,废品折合约当产量为10件。确定废品损失,进行会计处理。

根据资料编制不可修复废品损失计算表,如表2-23所示。

表2-23 不可修复废品损失计算表

根据表2-23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1)结转废品生产成本的会计分录:

借:废品损失——A产品 4790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A产品 4790

(2)回收残料入库的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 1000

贷:废品损失——A产品 1000

(3)将废品净损失转入合格品成本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A产品 3790

贷:废品损失——A产品 3790

根据资料及会计分录 (记账凭证)登记 “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A产品”账户,如表2-24所示。

表2-24 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

从表2-24中可以看出,从A产品基本生产成本中转出的废品不可修复成本4790元,转入A产品成本中废品损失3790元,两者差额1000元是不可修复废品的残料收回的价值。从数字上看,产品成本因发生废品而减少成本1000元,成本降低;实际上降低的只是产品的总成本,提高了合格品的单位成本

如果产品完工后入库时发现废品,此时废品的单位成本与合格品的单位成本一致,可按合格品数量与废品的数量比例分配各项生产费用,计算废品的实际成本。

(2)按废品定额成本进行废品损失的核算。这是按废品数量和事先核定的各项定额费用计算出废品的定额成本,再扣除废品残值及责任人赔偿款后确定废品损失的方法。其特点是不考虑废品实际发生的费用。

【例2-27】东方公司基本生产车间生产B产品,本月发生不可修复的废品20件,采用定额成本计算废品损失。该企业核定B产品单位直接材料成本260元;核定定额工时20小时,每小时定额人工费用5.5元,每小时定额制造费用4元。该产品所耗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废品的平均完工率为50%。废品残值共计500元,责任人应付赔偿款1000元。计算该企业的废品损失如表2-25所示。

表2-25 不可修复废品损失计算表

根据表2-25,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1)结转废品生产成本的会计分录:

借:废品损失——B产品 7100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B产品 7100

(2)回收残料入库的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 500

贷:废品损失——B产品 500

(3)结转由过失人赔偿部分的会计分录:

借:其他应收款——某过失人 1000

贷:废品损失——B产品 1000

(4)将废品净损失转入合格品成本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B产品 5600

贷:废品损失——B产品 5600

2.5.2 停工损失的核算

停工损失是企业生产部门因停工所造成的损失。造成停工的主要原因是停电、待料、机器故障或大修、灾害或事故、计划减产等。停工损失由停工期间消耗的燃料及动力、职工薪酬和制造费用等构成。由过失方或者保险公司支付的赔偿款应冲减停工损失。为了简化核算工作,停工不足一个工作日的,通常不计算停工损失。

企业发生停工时,由生产车间将停工范围、起止时间、停工原因、过失方等情况在“停工单”中加以记录,并送财会部门经审核后,作为计算停工损失的原始依据。

为了单独核算停工损失,可以专设 “停工损失”账户,并在产品成本计算单中增设“停工损失”成本项目。“停工损失”账户的借方归集本月发生的停工损失,贷方登记分配结转的停工损失,分配后该账户一般无余额。该账户按生产车间分别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在会计处理上,针对不同原因产生的停工损失,采用不同的分配结转方法。由过失方或保险公司赔偿的停工损失,转入 “其他应收款”账户;属于非常损失引起的停工损失,记入 “营业外支出”账户;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停工损失,应由本月产品成本负担,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及 “停工损失”成本项目。如果停工的车间生产多种产品,则应采用适当的方法 (一般采用制造费用分配的方法)分配计入各产品成本中,该账户期末无余额。

停工损失归集与分配的核算如下:

(1)归集发生各种停工损失时:

借:停工损失——×车间

贷:应付职工薪酬 (或制造费用等)

(2)分配结转停工损失时 (分不同原因):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产品

其他应收款

营业外支出

贷:停工损失——×车间

企业也可以不单设 “停工损失”账户和 “停工损失”成本项目,而将发生的停工损失直接列入 “制造费用”、“其他应收款”和 “营业外支出”账户。

季节性生产企业在季节性停工期间所发生的费用,不作为 “停工损失”,可以采用待摊或预提方式处理,由生产期间的产品成本负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