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金融业向混业经营发展

美国金融业向混业经营发展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20年来,美国金融市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金融市场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特别是各类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在贷款方面的竞争更趋白热化,使得商业银行存款利差不断萎缩,在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一方面迫使立法者最终放弃利率上限,并允许银行对交易账户付息;另一方面影响了金融机构之间的分工壁垒,并引发了加快放松监管的步伐。

二、美国金融业向混业经营发展

1.金融证券化

金融证券化在这里指的是投资者—融资者框架下的“广义金融证券化”,指的是证券业对金融各个主体的渗透所造成的金融业分工形态和格局的变化。证券市场与金融中介机构之间既相互替代又相互补充。美国的金融市场中介机构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以传统的商业银行为代表,包括储蓄银行、储蓄贷款协会信用社等,当通过其负债业务——吸收存款和资产业务——发放贷款,直接参与到投资者和融资者的债权债务关系当中,在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起到“信用中介”作用。

第二类是其他的金融中介机构,包括投资银行、投资公司、各种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以及信用评级机构等,它们没有参与到投资者与融资者的信用中去,而是为二者提供各种服务,使二者直接确立某种信用关系,它提供了一种服务性中介,表现为一种“金融非中介化”。

我们很容易发现:第一类金融市场中介机构与证券市场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金融“证券化”,金融“非中介化”实际上也表现为这两类金融中介机构在从第一类中介机构手中争夺顾客和资金。而在现实的情况下,在“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通过更加积极的资产负债管理、提供表外业务、收购证券公司、收购投资基金,仍然可以维持它们在金融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在今天的国际金融市场上,随着商业银行介入投资银行,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信用中介服务和服务性中介服务之间的区别日益模糊。

2.资产负债表内外的战争

近20年来,美国金融市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金融市场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特别是各类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在贷款方面的竞争更趋白热化,使得商业银行存款利差不断萎缩,在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争夺分工经济可以主要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在资产(以贷款为主)方面的竞争。垃圾债券拉走了众多中小企业借款人;商业票据市场吸引了相当数量的优质公司客户。

其次是在负债(以存款为主)方面的竞争。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曾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当时的年平均通胀率为8%~12%,而银行等储蓄机构的法定存款利率上限仅为5.25%。消费者将资金投向高收益的投资项目,如1973年由美林等几家较大的投资银行首创的货币市场基金(MMF)。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一方面迫使立法者最终放弃利率上限,并允许银行对交易账户付息;另一方面影响了金融机构之间的分工壁垒,并引发了加快放松监管的步伐。

3.金融创新

金融机构功能多样化、同质化是市场深化所带来的金融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所引起的。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商品生产越来越多样化、分散化的前提下,市场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化和细化。市场结构的深化会在客观上促使企业对金融机构产生多样化的融资要求和金融服务需求。这种需求一方面会使市场创造出新的多样化的金融机构来满足它,另一方面则更会使现存的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金融创新是分工网络不断扩大、整个市场不断深化的产物,而金融创新本身则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市场的深化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