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破产闻所未闻

国家破产闻所未闻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在雷曼宣布破产的当天,欧洲央行即宣布向商业银行系统共注资300亿欧元,期限为一天,平均利率为4.39%,高于欧洲央行主导利率4.25%的水平。2008年10月8日各国央行同时行动,对金融市场的动荡作出明确的回应,接连宣布降息。澳大利亚当地时间10月7日下午,澳大利亚联邦储备银行将银行基准利率下调1%至6.00%。尽管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多种应对措施,但次贷危机仍不断向其他国家传递。冰岛是受金融危机影响第一个陷入“国家破产”的国家。

国家破产闻所未闻

以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为起点,2008年9月15日后世界经济一片恐慌与萧条,尤其是信用危机进一步蔓延。

就在雷曼宣布破产的当天,欧洲央行即宣布向商业银行系统共注资300亿欧元,期限为一天,平均利率为4.39%,高于欧洲央行主导利率4.25%的水平。这是欧洲央行自去年夏季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危机以来首次采取这种干预方式。接着,2008年9月22日德国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在与G7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电话磋商后表示,G7其他成员国拒绝参与美国金融救援计划。

2008年10月8日各国央行同时行动,对金融市场的动荡作出明确的回应,接连宣布降息。美联储宣布降息50个基点至1.5%,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瑞典央行和瑞士央行也纷纷降息50个基点。澳大利亚当地时间10月7日下午,澳大利亚联邦储备银行将银行基准利率下调1%至6.00%。以色列央行也宣布,由于全球金融市场急剧下降,下调利率50个基点至3.75%,新利率将于10月12日生效。10月9日步美国的后尘,韩国、日本、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和印度尼西亚等有关当局,纷纷采取措施放松了货币政策,向银行注资。

应该说在2008年9月15日以前,次贷危机多发生在美国本土,或与美国华尔街金融业有业务来往的金融界。但是很明显,自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形势急转直下,全球都被震动,甚至都纷纷被卷入这场旷日持久的灾难。今天看来,次贷危机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因其源自于世界经济的心脏——美国,所以世界各国与地区只要与“美元”有关,就无一幸免。包括美国自身。

金融危机爆发后,曾经大举进军东欧市场的西欧银行纷纷抽逃资金,以满足本国业务需要,使东欧国家货币汇率承压急剧下行,从而导致一些实行浮动汇率制的东欧国家,本国货币汇率急剧动荡。

华尔街的金融海啸对世界其他地区经济的影响更为严重。尽管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多种应对措施,但次贷危机仍不断向其他国家传递。传递的路线即“金融蔓延”,从加拿大到中国,包括整个欧洲,全球都出现了投资次级债的损失。

在过去曾经发生的历次金融动荡中,新兴市场经济体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但这一次却有所不同,因为发达国家,尤其是银行业涉入美国次级贷款业务最深的多是欧洲国家与银行。在欧洲发达国家,投资次级债的损失和投资者的紧张情绪可能会迫使银行勒紧腰带,削弱国内支出的增长。2008年8月份德国反映商业信心的IFO指数连续第三个月下降,消费者信心也有所下降。有人预言目前即使控制了直接的金融蔓延,美国的次贷危机也可能产生心理蔓延,对经济形成进一步的打击。所以美国次贷危机直接打击最深的却是欧洲——“欧元区”经济!

国家破产!这个闻所未闻的话题,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却真实地出现了:冰岛面临“国家破产”的危险!冰岛是一个人口仅32万的迷你型北欧小国,但金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远远超过其他产业,该国金融业在这次全球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如今其金融业外债已经超过1383亿美元,而冰岛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此刻要是债主来要债,冰岛已无钱可还。

冰岛是受金融危机影响第一个陷入“国家破产”的国家。由于近年来冰岛的银行业过度发展,其银行资产相当于本国GDP的6—7倍,所以面临金融危机,银行业全体破产,即相当于所有的存款都无法提现,而所有的贷款都将移交给清算委员会,这样一来,相当于全体冰岛国民的存款都没有了,只剩下欠银行的贷款。所以从此意义上说,冰岛整个国家破产了。

为此,冰岛政府与英国政府正式就英国储户在冰岛银行业存款问题进行对话。冰岛政府在接管国内三大银行后,这些银行的数十万海外储户的取款服务被中止。受影响最大的则是英国储户。英国首相布朗批评冰岛的这一做法“难以接受”,威胁通过法律行动维护本国储户利益。两国经会谈后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中说,双方谈判取得“重大进展”,原则上同意加速冰岛第二大银行Landsbanki下属网络银行“冰储银行”向储户的存款兑现进度。

与此同时,冰岛与荷兰也达成协议,冰岛政府同意向“冰储银行”的每个荷兰储户偿还最高2.0887万欧元(2.824万美元)存款。根据协议,荷兰政府将首先向冰岛提供一笔贷款,确保还款进程能够顺利展开。同时,荷兰中央银行将汇总荷兰个人储户的取款申请。“冰储银行”提供的数据称,银行大约有超过12万储户。

依据目前形势,冰岛可能最后不得不求助于IMF。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说,接受IMF金融援助存在前提条件,即受援国必须接受这一组织就恢复财政货币稳定而提出的严格措施,相关政策施行将受到干预。因此,一旦迈出求援这一步,冰岛将成为第一个被金融风暴刮倒的“主权国家”。

冰岛总理吉尔·哈尔德曾无奈地表示,冰岛经济形势“正缓慢恢复正常”,但承认部分民众和行业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遭受打击。对冰岛人来说,任何时候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孤立无援:主要银行倒了、货币急剧贬值、股市暂停交易,等等。最关键的是,面对危机他们还不知道究竟应该找谁救助。

继冰岛之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同样面临国家银行体系崩溃的威胁。据IMF总裁卡恩2008年10月14日晚发表声明指出,波罗的海三国金融体系可能很快也会遭受与冰岛类似的危机。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和冰岛一样,在较大程度上依靠廉价的外国信贷资本。这种对外资的高度依赖使波罗的海三国的金融体系非常脆弱。现在冰岛危机的后果已在其他国家,特别是波罗的海三国的银行体系中得到越来越清晰的反映。

波罗的海三国随后也相继公布了2009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三国经济都出现了严重萎缩。立陶宛第一季度经济萎缩12.6%,爱沙尼亚萎缩15%,拉脱维亚的经济萎缩则达到18%,均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国最糟糕的历史纪录。自2008年9月陷入经济危机以来,波罗的海三国在IMF和欧盟的援助下,经济和财政状况至今仍不见起色,三国国内经济依然危机重重。

波罗的海三国曾因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被称为“波罗的海三虎”。自20世纪90年代三国脱离苏联独立后,由于政局相对稳定,再加上紧邻北欧、东欧的优越地理位置,经济发展迅速。由于这一地区的经济基础、科技水平和居民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劳动力价格又比较低廉,2004年三国加入欧盟后,大量外资涌入波罗的海地区,拉动了当地金融业、房地产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欧洲发达国家也将一部分产能转移到了波罗的海三国,三国出口的增长为该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2002年至2007年,三国年均经济增长率都在9%左右,位居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行列。

但波罗的海三国过于依靠外资的“举债发展”之路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缺陷,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外资的大量撤离使得三国信贷市场陷入流动性短缺,银行体系遭遇重创,再加上贸易逆差的急剧扩大,三国面临严峻的债务危机。尤其是西欧消费市场因金融危机而大幅萎缩使得波罗的海三国大量的出口企业倒闭,失业率急剧上升,实体经济陷入深度衰退。2008年11月,拉脱维亚成为第一个向IMF求援的东欧国家。尽管得到IMF以及欧盟75亿欧元的资金援助,但拉脱维亚的经济困境在2009年第一季度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该国央行预计2009年经济将大幅下降16.5%。爱沙尼亚和立陶宛两国的经济下行趋势也同样悲观,两国2009年的经济萎缩程度预计都超过12%。统计数据还显示,拉脱维亚今年第一季度零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25%,4月份政府税收减少80%。爱沙尼亚第一季度人均纯收入同比缩水4.5%。

三国的国家财政状况更是令人担忧,其外债占各自国内GDP的比重都接近或超过100%。立陶宛本月27日表示将发行3亿至6亿欧元的政府债券,以吸纳资金弥补巨额财政赤字。拉脱维亚将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削减20%至30%,还计划关闭大约三分之二的医院和学校以减少公共支出。爱沙尼亚要求所有政府部门压缩经费,其外交部为此不得不公开出售其驻英国大使位于伦敦的官邸。

居民收入减少,税负增加以及失业率的上升,也引发了波罗的海三国民众对政府的不满,经济危机转变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压力增大。2009年初,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相继爆发了反政府示威游行。拉脱维亚的示威活动最终演变为暴力骚乱,并导致时任政府下台。在立陶宛总统选举中,如何带领国家走出经济危机成为选举的核心议题,在经济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前财政部长格里包斯凯特最终胜出。而爱沙尼亚的三党执政联盟由于在应对危机问题上存在分歧而发生分裂,总理安德鲁斯·安西普领导的政府成为少数派政府。

政府的更迭以及新领导人的上任,使得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社会危机暂时得到了缓解,但在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如何避免再次引发民众不满和社会动荡,是三国政府面临的难题。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日前就警告说,经济的快速萎缩以及民众不满情绪的积累,会给包括波罗的海三国在内的东欧地区带来复杂和严重的社会危机。

欧洲智库Bruegel与欧洲经济顾问组织(EEAG)25日共同发表的报告《未来展望:欧洲衰退》预计新成员国中面临负增长的国家是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波罗的海三国是过去数年中经济增速快跑的前沿。但是,金融危机已经使它们巨额的赤字变为了严重问题”。

根据该报告,欧元区经济2009年将增长0.3%。而作为欧元区内最大经济体,德国由于依赖全球贸易,可能会推迟经济复苏的时间,德国经济将在今年负增长2.2%的基础上于明年继续负增长0.2%,成为2009年欧元区16国中唯一一个经济继续缩水的国家。德国联邦统计办公室数据显示,该国出口2008年四季度继续下滑,并已创下了22年来的最严重的经济萎缩。

同时,“欧元区大部分成员国已经或即将出现衰退”,报告称,“这意味着,同以前不同,国内需求下滑不能被欧元区内的其他国家的需要对冲,最终,欧盟内需将会达到历史最低”。

英国也难逃厄运,下落的房价、大幅提升的失业率及疲惫的外需将使英国2009年的GDP缩减。而虚弱的价格压力、较低的利率、更有竞争力的货币以及外需的逐步改善可能为2010年提供一些经济复苏活动,但经济增速会十分缓慢。

意大利经济增速则会迎来第二年的下滑。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不考虑世界经济下滑,意大利经济也因为缺乏竞争力而进入衰退。

金融危机还进一步引发了社会动乱,2009年1月29日,法国各地发生近200起抗议政府当前经济政策的罢工游行。据法国劳工总会统计,全国当天有250万人参加了各类抗议活动。法国八大工会联合倡议发起了这次活动。法国总统萨科齐2008年底起草了一份总额约为34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旨在鼓励投资、保护关键行业。法国工会团体认为,法国应效仿英国,为消费者提供帮助。法国反对党社会党也呼吁萨科齐重新考虑减税方案,称其只会对富人有帮助。

罢工活动中,首都巴黎的火车停运,一些职员徒步或者骑自行车甚至乘船上班。一些私企经理说,他们的一些员工参与了罢工,另有许多员工当天请假。罢工还迫使戴高乐机场取消了10%的航班;著名景点凡尔赛宫停止接待游客;许多学校、邮局、医院被迫关闭。示威者打出的横幅有:“我们拒绝为资本主义危机付账”、“资本主义经济‘有病’……我们让它死掉吧”等。当天的示威还演变成骚乱,示威者在商业大街掷玻璃瓶、放火,并与警方发生冲突。

法国预算部长埃里克·韦尔特在一档电台节目中回应了罢工活动,并为萨科齐在公共服务部门裁员的计划作了辩护。韦尔特说:“我们有一项改革政策和复苏方案。罢工不是化解危机的方案。”不过,据媒体称,罢工不仅是对政府现行刺激经济计划的抗议,同时也是对政府企图限制罢工的回应。萨科齐在1月29日当天一直保持沉默,在爱丽舍宫内“静观其变”。至29日晚,他才发表声明说,全球经济面临的危机史无前例,法国民众为此感到担忧是合情合理的。这场危机要求政府必须倾听民众的声音并与之对话,同时还需具有行动的决心。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法国的失业率持续攀升,失业总人口已突破200万。法国《解放报》写道:“当法兰西的轮船放缓前行的速度、不停颠簸的时候,船长在船上跑来跑去,事无巨细统统要管,一点权力也不下放,这是不能让人放心的。”报道称,示威者强烈要求的,是尊重、倾听、对话以及重新界定政治优先目标。《费加罗报》则声称:“罢工虽然是宪法保障的自由,但出行和工作自由也应获得我们最高法官的相同保障。”人们的罢工要求多种多样,不过在工会看来,这才是正确的。因为如果大家希望自己的问题得到重视,就会有更多人参与罢工。

2009年3月底正值G20峰会在英国召开前夕,欧洲更是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大示威。欧洲多个城市市民借周末举行了大示威,要求与会各国领袖采取行动,解决贫困、就业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3月28日,35000名工会、环保与反全球化人士走上伦敦街头,要开展一连五天的示威游行。示威者挥舞着写上“以人为本”等字句的布条,高喊着“向富人征税,让他们付代价”的口号,一路经过唐宁街10号、特拉法加广场,最后游行到海德公园,并在该处举行大集会。

另外,德国也有大约数万名示威者走上柏林街头抗议,一些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结果遭镇暴警察以催泪弹驱散。在意大利的罗马,大约6000名抗议民众在银行大门纵火,还使用油漆喷洒抗议标语泄愤。在法国的巴黎,示威者则在街头演出行动剧,要求G20负起政治责任,让避税天堂消失。

金融危机正在向经济危机蔓延,更在引发凶猛的社会危机。整个欧洲受华尔街“金融海啸”的拖累已遍体鳞伤,人们甚至预计如果金融危机有第二波的话,爆发地一定会是在欧洲的东部。显然,从目前的政治、经济、社会动荡局势看,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欧洲的受害程度已远超美国。而多年来美国一直试图打击的目标:欧元区,终于借这场大洋彼岸刮来的金融风暴被吹得摇摇欲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