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贸关系的现状与重塑

银贸关系的现状与重塑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目前的银贸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尚未完全摆脱旧体制的束缚,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上目前中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外贸企业生产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绝大部分依靠银行,银贸关系日益密切,业务往来频繁。由于中国国有外贸企业享受软预算约束,引起低效率经营及资金滥用。中国的金融抑制大致从资金供给、资金价格、资金流动三个方面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

第三节 银贸关系的现状与重塑

一、中国银贸关系的现状

中国目前的银贸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尚未完全摆脱旧体制的束缚,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1.银贸双方改革步调不协调

中外金融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银行与外贸企业的繁荣与衰退往往同步,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如果外贸企业改革不以金融改革为基础,就不能确保贷款资源得到最有效的运用;金融改革若不伴随企业改革,同样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现有的信贷资金体制和利率体制存在严重缺陷,主要表现为各专业银行信贷资金基本上仍由计划控制,既不反映资金存贷价值,也不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刚性的固定利率排斥了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而且,目前的金融改革尚未触及微观层面。各专业银行基本上仍按旧体制运作,银企只是政府宏观政策目标的两种工具,银行为企业发放救济性的安定团结贷款,长期为企业垫付铺底流动资金贷款,发放各种财政性贷款。

2.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下,资产流失严重

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下,不良债权问题严重。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在整个银行信贷资产中,1/3是呆账,1/3被拖欠逾期,1/3在正常运转,某些不良债权还在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流失。加上某些企业先天经营管理差、群体素质低、资产负债率高,银行经营环境日益恶化。

中国外贸企业的资金从来源到运作都和银行的各项业务有紧密联系,中国银贸间的不良债权债务主要是从1988年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产生的,当时企业盲目追求出口额,不顾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国内经营效益的好坏,导致企业超亏挂账和商品大量积压,占压银行贷款;1994年税制改革后,1995年调低出口退税率,1994年和1995年高通货膨胀,外贸企业经营成本的增长幅度高于同期人民币贬值幅度,国有外贸企业自1995年后连续出现亏损。外贸企业的不良资产占押的银行数额较大,主要包括应收账款的呆坏账、进口存货和部分出口商品积压。来源上,外贸企业大部分资金源于银行信贷资金。据不完全统计,70%以上的国有外贸企业资金源于银行信贷资金,银行是外贸企业资金需求的最大供应者;外贸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通过各种渠道把财富转为银行信贷资金,形成新的信贷资金来源。加上目前中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外贸企业生产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绝大部分依靠银行,银贸关系日益密切,业务往来频繁。

3.外贸企业资金预算软约束

由于中国国有外贸企业享受软预算约束,引起低效率经营及资金滥用。企业预算软约束,影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形成外贸企业对银行的拖欠。有的国有外贸企业从向银行借款时起就没有想还,把所借资金视为国家拨款或自有资金。这种软约束及银企间资金供给制“输血”关系的存在,大大制约了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需要构建新型的市场化银贸关系。

二、金融抑制对中国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最近,理论和经验实证表明,一国经济越发达,金融深化程度越高,间接融资的相对比重会下降。中国正相反,金融深化程度和间接融资比重同时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并且,不同所有制企业资本结构差异很大,这种融资机制的严重扭曲与中国政府的金融抑制政策有关。中国的金融抑制大致从资金供给、资金价格、资金流动三个方面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

1.金融市场抑制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

利率管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很大。如果高通胀导致了负利率,居民储蓄就会减少,但若政府同时抑制资本市场的发展,就会迫使居民在负利率下增加储蓄,即金融抑制下居民储蓄对利率变动缺乏弹性。中国改革开放后居民储蓄持续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对持久收入的稳定预期和金融中介率的上升。金融深化导致金融市场的发育,市场的成长又进一步导致储蓄的增长。而中国人储蓄受金融中介率的较大影响是金融机构逐步商业化的结果。政府在抑制信贷市场的同时,还抑制了资本市场,由于投资渠道很少,导致居民被迫储蓄。因此,尽管通过资本市场抑制会达到抑制利率不影响储蓄的目的,但资本市场的抑制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削弱了企业融资能力,导致中国企业过度负债。

2.信贷市场的抑制

信贷市场抑制下,产生一块租金市场,金融机构支出大量经营成本和寻租费用。信贷市场抑制导致银行业兼顾利润最大化和政治利益最大化的双重目标,尤其是向国有企业优惠贷款,由于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低,导致银行坏账损失巨大。1992~1997年的6年间约有25795.83亿元资金流向直接非生产性活动,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严重低下。

3.资本市场抑制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

资本市场是企业融资的重要场所,如果政府不是从经济发展而是政治利益角度进行干预,这些干预会转化为金融抑制,扭曲市场机制,最终伤害到企业的融资能力。资本市场抑制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产生实质性影响,主要表现在B股、H股投资者的作用无法发挥,资本市场的控制功能较弱,从而影响企业融资能力。(5)

三、市场化银贸关系的主要内容

西方发达国家银企关系的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银行业初生阶段,企业主要依靠内部积累积聚资本用于扩大生产规模,这里银企之间是松散的、小范围、低程度的关系;二是银行业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发展,企业内源融资局限性越来越大,只有依靠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外源融资,银行自身也不断扩张,银企之间形成债权债务的借贷关系;三是现代银行阶段,银企规模急剧扩大,企业的巨额融资需求依赖银行供给,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企业提供支持,银企产权交叉融合。具体地有两种代表模式:一是以德日为代表;一是以美英为代表。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金融机构与企业相互持股,法人主体横向交叉持股;美国则法律禁止商业银行买卖公司股票,但商业银行通过信托资金可占有公司股票。

市场化银贸关系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和外贸企业以独立经营者的主体地位参与市场运作,建立不受政府直接干预的经济联系,外贸企业从众多银行中选择一个满意的银行,把自己的资金委托其经营;银行为使自己的资产增值,选择效益好、资金运用效率高、动作安全的外贸企业贷出资金,从而使银贸关系有序、规范。

因此,现代新型银贸关系可遵循以下原则:(6)

第一,互惠互利、平等合作。在市场化体制下,银行与外贸企业都是市场中独立的经济主体,它们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通过合同的形式,形成货币资金使用权转让的伙伴关系。银贸双方地位完全平等,作为资金借贷双方,互惠互利。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离不开外贸企业的配合。外贸企业从银行获得生产经营所需的营运资金,银行获得利息收入和各种服务收入,二者利益互为条件。

第二,互相规范,硬性约束。银贸业务往来须按照一整套规章制度有序进行,它们之间的业务关系是以契约、合同等形式制度化、规范化。合同与契约对企业与银行具有硬性约束性。银行严格执行风险管理原则,坚持“审贷分离”,大力推行抵押操作贷款制度,切实减少贷款风险。

第三,双向选择、共同发展。新型银贸关系以市场规则为基础,双向选择,银行可自由选择客户,贷与不贷,贷多贷少、贷长贷短、利率水平高低,银行有完全自主权。外贸企业也可选择实力雄厚的合适银行作为合作伙伴或联合发展。银行可研究新的金融发展战略,直接参股控股,以股东身份督促企业内部优化组合,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调整经营方向,最大限度地减少资产风险,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四、银行如何支持国有外贸企业改革

1.利用银行优势,促进帮助外贸企业改革

银行要以企业债权人的身份对外贸企业进行监控,帮助企业改革。随着外贸企业参与市场经济运营,企业风险日益加大,银行信贷资金面临的风险也加大。直接影响到金融系统向经济系统提供资金的能力。银行除了给外贸企业提供资金贷款、优质的结算业务外,可利用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及各项措施规范外贸企业经营活动;可借助银行对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势,了解企业资金运营状况,帮助企业节约成本;可通过银贸联动和加强盘活存款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外贸企业建立资产风险预警、监测系统,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严加监控。

2.调整金融发展策略,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为外贸企业发展提供多样化金融支持

银行要从国家垄断信用向国家调控信用转化,实现融资市场化,企业资本结构多元化、社会化;调整信贷结构、促进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及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和重视结构优化;优化信贷增量,控制不良信贷资产的增长;对不同企业区别对待,重点扶持有竞争力的好企业,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清盘破产。对于那些银行负债过高,但企业凝聚力强,市场发展远景看好的企业,可争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施债务转换,达到增资减债、转换机制,增强竞争力的目的,对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特困外贸企业,可按照规定程序报请有关部门申请破产,也可由银行整体接收全部债权债务,贷款得到保全后,再租赁给企业法人或个人经营,盘活外贸企业的部分有效资产。

3.国有外贸企业重组与银行资产的优化是对立和统一的矛盾关系

矛盾主要表现在国有外贸企业重组存在大量逃废银行债务现象和加剧资金供求失衡;统一体现在重组可产生较多的优秀企业,为银行信贷资产提供良好的增值环境。

此外,银行要多渠道化解不良资产;用法律手段规范银贸关系;全面推进担保、抵押贷款,对于抵押贷款的抵押物评估、登记、界定,签订合同,严格按有关法规、政策和文件办理。

4.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渠道

企业资金需求旺盛,单一的银行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扩张资本市场,让更多的企业到资本市场融资,是缓解银企压力的良策。当前,在股票市场继续扩张的同时,加快发展国债、企业债券和投资基金等新品种,逐步形成一批区域性证券交易中心及深、沪两个全国性市场的资本市场发展格局;同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收购不良债权时所需资金,需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还可利用资本市场将外贸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发行企业债券或特种债券。

5.促使银行、外贸企业与市场接轨

外贸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与市场接轨,而银行改革的目标是向商业化转化,实现融资市场化经营,银行信贷政策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者发展方向一致,但目前银贸不良债务阻碍了企业发展和银行商业化。只有把银行与外贸企业推向市场,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在银行贷款越来越严格审核企业现金流量的条件下,需要建立统一、完整的出口信贷体系,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通过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担保和出口信用保险等手段,以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基础,带动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外贸融资领域。

【注释】

(1)朱英培:《银企携手共建新型信用关系》,载《金融与经济》1998年第8期。

(2)韩汉君:《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瓶颈”》,载《上海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

(3)刘海虹:《银行危机与商业流动性问题研究》,载《财贸经济》1999年第1期。

(4)谢平:《中国金融改革面临的挑战》,载《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4期。

(5)周业安:《金融抑制对中国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载《经济研究》1999年第2期。

(6)陈燕鸣:《关于构建新型银企关系的思考》,载《财贸经济》1999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